APP下载

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单元预习初探

2020-11-09陈伴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0期

陈伴华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一般是按照“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这样基本程序设计教学的,比较重视引导学生在开始学习新知识前先进行预习,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学习完这一课就预习下一课,这样做往往就会让学生比较片面地掌握到课文的知识点,而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同一单元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和相同的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只能事倍功半。部编版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结构”编排,单元导言明确单元教学核心目标;围绕核心目标,教师就应该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笔者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尝试引导学生从教材分析、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落实预习方略等方面开展单元预习,希望能摸索出一条更高效的学习之路。

关键词:单元预习 双线主题 息息相连 厚积薄发 延伸阅读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都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三步走,所以我们一线老师都重视引导学生在开始学习新知识前先进行预习,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欲成其事,先利其器也”。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学习完这一课就预习下一课,这样做往往就会让学生比较片面地掌握到课文的知识点,而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同一单元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和相同的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只能事倍功半。部编版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结构”编排,单元导言明确单元教学核心目标;围绕核心目标,每个单元基本选用了四篇课文(教读和自读)作为案例,因此,教师就应该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笔者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尝试引导学生从教材分析、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落实预习方略等方面开展单元预习,希望能摸索出一条更高效的学习之路。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含阅读、写作、综合性活动三部分。《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这两篇回忆性散文属于课内教读文章;《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这两篇传记属于课内自读文章;它们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它们虽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但有许多相同之处:都以记人为主,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同时注重艺术表现,可以采用双线主题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教学活动。

人文主题: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语文要素:从文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献鉴赏能力。

另外本单元的内容编排很有文体意识,包含读和写,写作部分就是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学写传记。

二.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回憶性散文、传记呈现的各式各样的人生经历,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2.会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典型事件、侧面描写等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学习相应的写作方法。

强调:预习时重点把握以下内容

三.落实单元预习方略

引导学生落实单元预习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息息相连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生平、写作背景、主人公相关事迹等,从而更全面更迅速读懂人物,如了解鲁迅“弃医从文”原因,能更加深对鲁迅的了解,学到更多回忆性散文的写法;查阅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

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查阅的成果。

3.分享查阅心得,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解决。

(二)孜孜不倦

学生利用工具书或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等文学常识,掌握传记、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圈点勾画,随文积累文学常识。例如回忆散文:回忆性散文也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三)厚积薄发

《课标》明确地表明“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学生要具备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也与字词识写积累密不可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预习、阅读时做好字词积累储备,尽量做好以下预习工作:

首先利用工具书和课下的字词注音、解释等方式方法,在阅读中扫除学习中的语言障碍,并且多读几遍至自己熟悉为止,初步解决字音、字形、字义。第二是在阅读过程中把这些字词的注音标注在文中,加强记忆。第三是完成预习后,巩固知识,当堂检测如在课文后的“读读写写”部分的空白处默写一次,检测自己字词拼音的掌握程度。最后还可以在摘抄本上留下自己喜欢或重点或难点的字词和解释,如:“杳无音信”、“抑扬顿挫”、“器宇”“正襟危坐”、“吹嘘”等,对重点字词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进行巩固。还可以采用小组互问互答、默写的形式进行。相信这样几年坚持下来,有望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四)好词佳句

1.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善于对好词佳句进行圈点勾画,或背诵或摘抄(人手一本摘抄本)。

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摘抄的成果。

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五)巧“借”妙用各种提示

1.巧“借”:大部分的课内教读文章都在开头明显处标有预习提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巧“借”这些预习提示,明白自己预习的重点或要求。如《藤野先生》的预习提示是“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幽默,富于感情色彩,耐人寻味。阅读时宜放慢速度,细细体会。多读几遍就能有所感受”。所以我们在预习时就要细读、精读、多读方可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的深挚感情。

2.妙用:大部分的课内自读文章都在文章旁边附有自读指导和结尾处附有阅读提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读时妙用这些提示,让预习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列夫·托尔斯泰》的旁批“第1至4段层层铺陈,反复渲染托尔斯泰长相的平庸普通”、“写来访者的心理落差,其实是在为后文蓄势”,学生一看就很容易掌握到1至4段的主要内容都是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直接描写;后面的心理落差是间接描写,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已经呼之欲出,不言自喻。

(六)议到真处情自来

任务要求:以《回忆我的母亲》、《美丽的颜色》为例引导学生掌握表达方式

1.回忆五种表达方式:抒情、议论、记叙、描写、说明。

2.浏览课文P28《回忆我的母亲》,P43《美丽的颜色》标划出文中抒情或议论的句子,可用铅笔在两侧试做分析旁批,感受作者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和真挚情感,做到共情共鸣。

(七)析形象丰满的人物

任务要求:带着下列几个问题,通读《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四篇文章。

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然后带着以下问题精读文章,最后小组合作,总结问题答案:

①《藤野先生》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情?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②《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质。

③概括列夫·托尔斯泰、居里夫人的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如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②通过故事情节、典型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③通过侧面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用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形式分享预习成果,相互提出疑问,共同解决。

(八)了解课文的写作手法

任务要求:回顾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手法

如回顾七年级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明确欲扬先抑的手法。又如略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请找出写“抑”(主要为外貌)和“扬”(高贵精神品质)的句子。(红、蓝色笔标注)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预习后,自我检测是否完成以下内容:

A、有没有在《列夫·托尔斯泰》找出写“抑”(主要为外貌)和“扬”(高贵精神品质)的的句子。(红、蓝色笔标注)——欲扬先抑的手法,与《阿长与山海经》的手法联系起来。

B、从这些课文中你得到了那些新的想法,自己是否有过与文中相类似的情感经历,是否触动了你的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请你与小组成员分享体会。

C、标注自己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

D、在摘抄本上积累:

在《……》一文中,我体会到了……,他(她)……(是怎样具体巧妙生动地表达出来的),文中最能打动我的是……(摘抄语段),表现出……(情感、主题)。

学生往往会因为认真预习课文后,对相关的作者作品感兴趣,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向孩子推荐一些名家名篇,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延伸阅读。

名篇推荐:

《这个星球有你》

《在那颗星子下》

《寂寞的茨威格》

《飞鸟之后留印痕》

《发光的罗丹》

《最后的阳光》

《阿来的如花世界》

《胡适先生二三事》(节选)

相信对大部分学生学写传记都是一个难点,所以预习工作尤为重要,“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1)知识准备活动

1.自行预习本单元,梳理本单元内容,填写下表:

2.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

A、传记的定义

B、传记的特点

小组交流心得,老师小结。

传记的特点: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选文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

(3)写作素材准备

A、明確学写传记的基本要求:真实准确、典型关键、简洁生动。

B、准备自我介绍的材料,如名字的由来和含义、出生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重点选取生活中经历的重要事件或有意义的事情。

C、构思采取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表达方式等。

综合性学习的预习:

1.认真阅读P49,明确综合性活动的要求和中心主题。

2.小组合作利用工具书或其他方式收集有关“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轶事。

3.整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共享。

4.小组讨论:身边诚信的事和我们怎样做到诚信。

(注意要收集讨论结果到笔记本上)

5.向同学、老师、家人说说不守诚信的事情和它们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对八年级的学生我们不苛求以上八点都可以开展,只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一点或几点进行即可,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全面系统进行单元预习的意识,对后面的课堂学习有帮助甚至事半功倍就更理想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西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