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现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

2020-11-09田冬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混合式教学

内容摘要:目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现代文学课程讲授的实际需求,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和数字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提升现代文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现代文學 混合式教学

现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必修课,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效果却不理想,一是受制于市场导向的影响,该课程课时严重压缩;二是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课堂教学形式固化,难以调动学生兴趣;三是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化,忽略了过程性评价。

针对以上状况,笔者尝试将“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线上”笔者主要是借助中国慕课大学辜也平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教学平台,使用现代传媒技术——蓝墨云对学生的预习和学习进行监控与管理,并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现代文学课堂创新

1.线上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主义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互联网+”的教育环境下,教学资源多样化,有效整合资源成为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基础工作。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慕课、爱课程等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网上资源海量,有一些东西还是很不错的,比如某网站视频资料里讲到巴金的《家》,就不只是分析作品内容和思想,讲解者还将《家》与传统古典文学《红楼梦》建立联系,解读了觉慧最终的“出家”(离家出走)和贾宝玉的“出家”有何异同。这个知识点带给同学们很多启发,除了“出家”的异同,还有作者在人物的取名上也是有寓意的,比如《家》里“克”字辈和“觉”字辈人物的命名与《红楼梦》里贾氏家族的命名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资料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宽他们的视野。

2.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堂分享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以便做到查缺补漏,借助于教材和网站上的视频课堂,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结合教学大纲中的重难点,针对线上学生学习情况,确定每次上课的重难点。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相关视频的学习,使用蓝墨云班课管理平台,将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设一名负责人监督学生完成。为保证效果,要求学生提供相关学习照片或是截图证明。每次学生所需完成任务,老师会在下次上课前提前告知,以便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知识。

课前分享也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享内容和方式不尽相同,可以是视频资料、PPT,也可以口述,不管通过何种方式,学生可以灵活地根据自己查阅的材料进行知识架构。

比如,讲到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时,学生通过预习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老师也会布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设置紧扣作品内容,又有升华。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有哪些?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典型意义?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查阅了很多资料,在课堂上分享了许多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也提高了他们的研读能力和表现能力。

3.课堂上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现代文学教学既要照顾到史的线索,又要兼顾作家作品的解读。在当前现代文学课程极度压缩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其中,专题讨论是其中最为可行的方法。”[1]

课堂讨论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很容易引发“头脑风暴”,他们可以从不同视角来解析作品,深化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当然,讨论要有针对性,教师要认真选题,周密安排讨论环节,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在讲到30年代的“京派文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京派文学”和第一个十年“乡土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讲到现代文学中张爱玲的创作时,可以跟之前冰心的创作进行对比,前者小说创作中母亲多是恶母形象,男女之间的爱情也是千疮百孔的,整体呈现出悲观苍凉之态;冰心却用她“爱的哲学”感受和谱写着人世间的“真善美”。这样“通过启发诱导、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对新旧知识产生联系,让不同学科知识形成链条,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尝试,通过回授的方式,归纳结论、知识系统,达到一种变式练习的尝试。”[2]

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对不同的作家、作品主题等进行横向或纵向的研究或探讨,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讲到30年代茅盾《子夜》和老舍《骆驼祥子》时,就可以进行对比思考,小说呈现出很多异同。比如说都是描写都市文学的,一个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一个是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老北京,使得小说呈现出南北不同的文化差异;一个是雄心勃勃的民族资本家形象,一个是生活在城市底层的“破产”的农民,他们都很能干,但最终都是悲剧结局。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感知和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发到蓝墨云里,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不同的经验值进行奖励。

4.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经典作品,它们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艺术画廊。比如小说有《阿Q正传》《骆驼祥子》《家》等;剧本《获虎之夜》《雷雨》《茶馆》等,有些经典作品曾被拍成影视作品,学生也可以走进作品,扮演其中的角色。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进度,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和角色进行戏剧表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戏剧表演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作为一种“有温度”的情感浸润,学生更直观地体验着作品的内容和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学生要想把角色扮演好,就要进一步查阅资料,深入文本了解创作背景和分析人物性格,这对学生学习作家作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018年、2019年文学与传媒学院举办的“你好,经典”戏剧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课堂上戏剧表演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经典作品的片段表演活跃了课堂氛围。两届“你好,经典”戏剧节的成功举办,可以说是现代文学课堂教学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让更多的学生走进文学作品,感悟了经典魅力。

学生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的提高,也会带动其创作能力的提高,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肯定学生的文学创作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淬炼表达技巧,用实际创作反哺教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举办了“青柠”原创文学作品征文活动,确实出现了一大批佳作,甚至有些学生都已经在网上开始签约了,而且点击率也很高。

5.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

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之前单一的评价方式(即平时成绩+末考的方式),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结合最终的末考给予综合评价。现代文学课程最终成绩是由平时成绩(20%)+线上学习(30%)+期末考试(50%)组成的。这种注重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学习课程知识。尤其是线上自主学习、测试和讨论,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或短板,使得线下学习更有针对性。

二.“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呈现巨大差异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等是有差异性的,虽然混合式教学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还是有个别同学在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时不够积极。这样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适应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能够积极搜集和捕捉信息,另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习惯了传统课堂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缺乏自我规划、自我约束的能力,导致在线学习不能有效进行,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2.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之间的错位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只能借助于网络资源,但是网上视频资源更新较慢,导致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无法正常相互承接,这也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

“混合式教学环境依托传统教学环境与网络在线学习的互融、互补。因为教学资源、课程特点及学习者能力等诸多影响,在编制教学活动时较难有效融合两种环境的特点。”[3]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在线学习,也无法做到实时监控,“教师未能较好对学生及其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进行总体的指导和把握,导致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学生学习易出现迷茫现象。”[4]

三.总结

为保证混合式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在正式讲课前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课前使用蓝墨云小测试功能,可以获得相关的“诊断性评价”,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

为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采取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学生观看视频资源、查阅相关课件,或是提出问题等均可以获取相应的经验值,经验值的累积最后折算到平时成绩中,这将成为该课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慕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线上部分学习资源更新较慢,学生学习受限等情况,教师也可以调用其它相关网站上的教学视频资源来辅助和弥补,以保证课程教学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赵梦颖.试论现代文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问题,焦作大学学报,2013年(03).

[2]李影辉,吴国忠.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初探,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年(02).

[3]陈慧芝.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問题及对策,时代教育,2016年(18).

[4]郭丹.关于混合式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职教论坛,2012年(35).

(本文系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混合式教学实践专题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H20193011)

(作者介绍:田冬锦,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