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雎不辱使命》文本新解读与教学重构

2020-11-09王琪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习得多元解读理性思维

王琪

内容摘要:《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九年级教科书中的经典篇目之一,《语文教师用书》中指出“《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的写作特点之二,是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1]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教学点集中于唐雎身上,出现了片面评价秦王的倾向。笔者希望可以通过全面分析本篇文本中秦王的形象,能对《唐雎不辱使命》产生新解读,进而重构教学内容。

关键词:多元解读 理性思维 习得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在八十年代被收录进了语文课本,至今仍保留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在传统的解读中,我们因为标题的缘故,教学关注点多集中于“唐雎是一位怎样的人”,对于秦王形象的分析不够深入,甚至有过度解读、脸谱化的倾向。《唐雎不辱使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解读?片面性地评价人物形象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作者塑造这样的秦王形象又有何玄机?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利于从新视角对《唐雎不辱使命》进行深入解析和研究。

一.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改变对秦王形象的传统解读

1.对秦王形象的一元定型不利于感受唐雎“士”的精神

这篇文献之所以能够牢牢地吸住读者的目光,关键是在秦王与唐雎的几次交锋,这段描写可以说是争锋相对,火花四溅,看得读者热血沸腾,为之激动、紧张。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秦王形象的分析出现了一边倒的倾向。秦王是一位深谙心理战术的大国强君,以往常用的外交说辞很难轻易说服他,唐雎才会选择“以命相博”这一险招,在秦王的步步紧逼中,我们感受到了唐雎的冷静成熟。在秦王前后态度的转变中,我们感受到了唐雎的大义凛然。在秦王和唐雎两人的互相衬托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既然唐雎在与秦王的对话中不敢抱有一丝一毫的轻敌之心,那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应当对秦王产生轻视之意。

1.1从“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见其大国强主仪态。秦王愿意与安陵五十里小国周旋,其主要原因在于他想“不动干戈取其地”。文章第一段的对话便是以秦王转告使者的话为先,先是用了寡人这一称呼,显露出自己与安陵君地位上的差距,然后说出“以大易小”的意愿,“安陵君其许寡人”并非是询问的语气,而是以暗示性的口吻“劝”安陵君。从中,我们能看出一位大国强主是如何在外交中握筹布画,先是施以威严,表明两国之间实力差距,再好言相劝,心理暗示,看似为他人着想,实则使得对方无隙可乘。这一招恩施并重压得安陵君不能直接反对,虽有理却只能小心翼翼避其锋芒。

1.2从“且秦灭韩亡魏”“逆”“轻”见其以守为攻。秦王一见到唐雎,就说出“且秦灭韩亡魏”,给了对方一个“下马威”,这里他使用的是“先發制人”这招,在外交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外交说辩需要依据一定的国际公理,即当时各诸侯公认的准则“利”,秦王第一步先摆出自己遵循了国际公理,做得是“利他”之事。第二步指出自己对长者具有道德心,第三步说出“轻寡人与”,将过错推给对方,自己反倒是会被“轻视”的弱势,这几招先发制人,以守为攻做得滴水不漏,处处都在暗示自己是有理之人,对无理之人动武也有缘可循。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不对这样一位深谙外交之术的强主进行全面的分析,很难体会唐雎是在何种艰难的情况下,作出以命相博的举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果一上来就采取批判贬低的态度,会对学生全面分析人物造成一定的干扰,将不利于学生形成辩证性思维。

1.3从“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也……徒以有先生也”见其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秦王对唐雎进行武力威胁以后,希望唐雎会因此跌软后怕,唐雎却直言哪怕“以命相博”,也要保住国家疆土。秦王在短时间内快速作出反应,此时他与唐雎只有五步距离,自己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得到这五十里地,唐雎无畏,但自己却没有必要因此陷入性命攸关的处境,多方比较之下,选择了一时避让,从长计议、着眼大局之机变。更是凭借一句“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化解了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秦王这样做,有一部分也是因为他作为强国君主,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在政治活动中,没有损失地壮大自己,他为了长远的利益,可以暂时放下自己作为大国强主的身份,这体现了他不仅拥有清醒的头脑以及快速判断得失的灵活思维,还有能屈能伸的强者仪态。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唐雎不畏强权,以身殉国的精神令他折服,在精神妥协了,因而尊称唐雎“先生”。自己是因为唐雎个人的气魄选择暂退一步。

2.从感性的共鸣走向理性的反思,促使学生理性思辨

学生不能全面地分析秦王的形象,除了和题目有关,还与唐雎的身份有关,我们比较容易对弱势一方产生怜悯心和共鸣感,将自身情感带入其中,从而将目光集中在一方上,忽视了另一方。但是,在培养学生感性思维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忽视了对学生理性思考的启迪,在杜威眼中,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往往会成为严谨思考的前奏,为之铺平道路”,但是“这种思维只是感觉的绽放,目的是强化人们的心情或感受,其联结的纽带则是感情的连贯。”[2]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感性的心理活动,还需要帮助学生更深一层挖掘文本,促进学生理性思辨。“唐雎不辱使命是虚构的带有文学色彩的作品。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此加以注意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3]比如文章的高潮“挺剑而起”,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发生的可能吗?通过查阅相应的历史文献以及比对其他课文,难免会对“挺剑而起”这个动作产生质疑之心,这就需要我们将学生从感性和惯性的阅读状态中唤醒,启发他们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探究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挺剑而起”是文中二人主被动状态改变的关键之处。“课文中唐雎动作描写也仅一句,即挺剑而起”,但这就够了,这足以说明唐雎不仅是一个善于辞令、足智多谋说客,也表明他还是一个勇敢的侠士”[4]正是从这个戏剧化的冲突中,文章一下子进入了高潮,这里不仅凸显了本文的文学价值,也显露出作者具有着比较强烈的文章创作意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略带虚构色彩的情节,增强了文章气势,使唐雎“士”的形象跃然纸上。于是,在这样气氛中,读者很容易会对唐雎产生敬意。再比如文章题目是唐雎不辱使命,唐雎的使命究竟是什么?最后真的不辱使命了吗?除了从唐雎的视角作为切入点,还能从什么视角?个人认为,在经典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时始终保持个人思考判断的习惯,是极为重要的。

二.在教学中如何对秦王形象进行多元解读

1.关注“排比”和“夸张”的作用

秦王在与唐雎论辩的过程中反复提到韩魏两国,第一次是在唐雎前来觐见时,开口便是“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其意是将已灭的韩、魏与未灭的安陵进行比较,暗示唐雎安陵的生死掌握在其一人手中,第二次是在唐雎以命相博时,一句“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其意是我虽然可以灭掉韩、魏,但是会因为唐雎你一个人放过安陵。他仍持着君主的架子,暗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从这也能看出秦王使的是缓兵之计,一时避让是为了从长计议、着眼大局之机变。

当我们读到“秦王拂然怒”这段,会对故事发展产生强烈的兴趣,犹如吸铁石一般,紧紧吸住我们的注意力,这是因为这段不仅结构紧凑,情节曲折,更是使用了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式。比如“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作者用了四字短句以及“百万”“千里”等夸张的词语增强了气势,促使唐雎联想到上文秦王所灭的韩、魏两国的真实情景,向对方施加精神压力,造成其心理负担。

2.将教师的教转化成学生的习得

这篇文献所塑造的秦王形象与历史中的秦王形象有一定的差距,“《战国策》主要叙述战国之际策土的言行事迹,它既是战国历史事实的纪录,也是纵横家言论的汇辑,具有子、史合一的特点。但其中有史实,也不无虚构。这说明它的作者已不是一般地作历史实录,而是有比较强烈的文章创作意识。”

我們在教学之前,可以给学生准备预习单,学生通过主动查阅有关《战国策》和历史上两位主人公的资料,对《战国策》的特点以及秦王、唐雎产生一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通过表格梳理比较二人一来一往、针锋相对的句子,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比如“唐雎组”可以通过分析秦王话语背后的意义思考唐雎此时的心理状态,“秦王组”也可以细细揣摩秦王说话时候的语气、动作、神态等课本未涉及到的留白部分。将课堂的教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习得过程,这篇文献原本在《战国策·魏策四》中并没有标题,在教学中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拟定标题,比较原标题和自己拟定标题之间的区别,思考原标题的意义所在。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文中二人对话时候表示语气的标点符号去了,让学生将自己的解读注入其中,读出不同的感觉。王君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候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分组“演戏”,一组一个“导演”几个“演员”,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对话采用活动型“文言文”仿真学习,在这节课中,扮演演员的学生动用自己的感官思维,惟妙惟肖地演出了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而扮演导演的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理性思维掌控全局,挖掘出了好几处矛盾。为了和其他组相区分,各个深入文本,发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设计地别具特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有所借鉴。在教学之后,如果这节课学生学地起劲,学地意犹未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战国策》的其他内容,开发学生对《战国策》这一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也可以给学生补充其他和论辩有关的文章,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感受这一篇文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吴功正.古文鉴赏辞典[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2]约翰·杜威,伍中友.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胥炜涛.唐雎“不辱使命”了吗[J].陕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

[4]祝龙英,扈彦朋.谈《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人物刻画艺术[J].河北:学周刊,2014.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习得多元解读理性思维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英语专业学习者音段习得状况跟踪调查研究
儿童英语口语习得研究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过氧化钠的性质及产物验证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