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青少年运动素养的认识

2020-11-09纪玉娣蔡天翼蒋伟东王松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25期
关键词:青少年策略

纪玉娣 蔡天翼 蒋伟东 王松

摘  要:“运动素养”一词目前被教育和体育组织用作支持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包括学习的心理运动、认知和情感领域。对运动素养的认识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受到生活经验和与身体互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本文对缺乏运动素养的后果进行了阐述,强调了运动素养的相关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取决于个体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经历的数量和质量,并提出相关策略,为加强青少年的运动素养提供依据。

关键词:运动素养  青少年  整合式神经肌肉训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9(a)-0227-04

Abstract: The term "sports literacy" is currently used by educational and sports organizations as a means to support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including areas of psychomotor,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learning. The journey of physical literacy can be viewed along a continuum that may be influenced both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by life experiences and interactions with the physical worl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lack of sports literacy, and emphasizes the relevant components of sports literacy, highlights the interrelated components of physical literacy that are dependent o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individual 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experiences,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to provides a basis for strengthening the physical literacy of teenage.

Key Words: Physical literacy; Teenagers; Integrative neuromuscular training; Strategy

“运动素养”一词目前被教育和体育组织用作支持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包括学习的心理运动、认知和情感领域[1,2]。从发展的角度看,运动素养可以被视为一个包容的概念,它由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参与身体活动。素养是一个普遍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素养”一词的解释是:素养不仅仅是阅读和写作,还关乎我们在社会中如何进行交流沟通,并且包括与知识、语言和文化这三者相同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3]。从身体层面上讲,素养不仅涉及参加中度到大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而且还涉及在各种运动中的信心,能力和热情。尽管对运动素养有不同的定义,但总的主题涉及对人的健康发展有益的身体、心理和认知过程的整合[4]。有运动素养的青少年能认识到身体活动的重要性,可在一系列的體育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并帮助他人获得必要的技能和行为,以支持有运动素养的生活方式。他们精通各种运动技能,并充满活力和热情地参加各种身体活动。而且,有运动素养的青少年是敏捷的思想家、有创造力的推动者和多才多艺的人[5]。

运动素养被认为是参与整个生命过程中身体活动的基础[6]。从理论上讲,较高水平的运动素养可以提高全天的运动效率,包括户外运动、身体教育、娱乐和竞技体育[7]。有运动素养的青少年重视运动,喜欢在各种环境中体验运动。他们以行动为导向,愿意参与运动,从而实现每日MVPA的建议。此外,他们努力做出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并提倡参加相关的、具有挑战性和令人愉快的身体活动。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从一个连续体的角度来观察运动素养的发展历程,这个连续性可能会受到生活经验和与身体世界互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6]。青少年可以沿着身体素养的连续性进步或消退,这取决于各种身体、心理和环境因素。例如,一个运动技能较弱的不活跃者可以沿着运动素养连续发展,并有定期参加针对支持环境的神经肌肉缺陷的结构化训练计划的机会。相反,一个原本具有运动素养的青少年退出运动,变得不太活跃,可能沿着运动素养连续性退步。运动素养是相互关联和双向组成的,它们取决于每个人的MVPA体验的数量和质量。值得注意的是,要达到更高的运动素养水平,就需要更高的运动水平和参与度。

1  青少年缺乏运动素养的后果

如果没有定期的学习机会与技能相关的身体活动,并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熟练地进行运动,则青少年更有可能变得缺乏运动素养。如果在儿童期间不能习得广泛的基础运动技能,如跑、踢、跳跃和蹲等,则他们成为青少年后的运动能力可能较弱,因此不愿定期参加户外运动和身体活动[8]。如出现运动能力障碍,这些青少年将很难实现并维持建议的每日MVPA量[8]。尽管基本运动技能和运动素养不是同义词,但参与者在没有任何专业知识,以及指导和鼓励的情况下,缺少基础能力将不可能在任何科目或领域取得更高的素养水平。因此,仅仅让不活跃的青少年随意的户外运动或步行是不够的。

尽管运动带来身体、心理和认知方面的益处,但让儿童和青少年参与运动的量仍未达到预期。流行病学报告表明,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未达到要求的每天至少60minMVPA的建议(17,22)。运动场经常空缺,体育被认为是可消耗的,定期参加的运动正在减少[9]。每天MVPA的下降似乎在7岁时就出现了[10],这种趋势倾向于持续到青春期[11]。关于儿童和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全球报告显示为“D”(低/差)等级[12]。研究者观察到青少年在肌肉适应度和运动技能表现的某些测量指标上长期下降[13]。总体来说,这些发现表明,越来越多的现代青少年的运动素养较低。也就是说,他们缺乏对自己身体能力的信心和能力,并倾向于避免不必要的MVPA以防止失败。

这些当代趋势带来的后果是:心血管代谢、肌肉骨骼和心理社会等危险因素的出现,以及难以治疗且成本高昂的疾病管理[14]。缺乏运动素养不仅对个体终生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而且对生物医学,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应重视这次公共卫生危机。

2  加强青少年的运动素养的策略

研究证据显示出身体活动对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方面的积极影响[8,15]。但是,对身体活动“剂量”的了解大多集中在训练的数量上,而运动和学习的质量方面有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6]。就像读写技巧一样,运动素养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需要基于证据的指导,并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得到支持。尽管具有非结构化的自由运动的价值,但仍需要定期通过系统的指导来进行结构性的身体活动,以提高运动知识,并以兴趣和热情促进青少年参加运动和身体活动。为了支持这些观察结果,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中,积极参加体育课程与较高的MVPA水平和较低的久坐行为水平有关[17]。

由于因为身体活动习惯在生命早期就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延续到成年[18],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在支持性环境中发展和加强所需的运动模式来提高青少年的运动素养。处于力量和技能窗口期的青少年可利用在此发育时期的高度神经可塑性[15]。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为参与者提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理解,以了解他们的表现和自我纠正的技术缺陷。因此,对于专业人员来说,让青少年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在运动素养丰富的环境中提供有关运动模式质量的具体反馈是非常重要的。表1概述了提高青少年运动素养的具体策略[1]。

为适应大脑和运动技能发展而设计的一项青少年训练计划的示例为综合性神经肌肉训练(Integrative neuromuscular training,INT)[15]。这种训练计划包括多关节力量和技能训练,旨在提高运动熟练度、空间意识和动态稳定性,采用周期训练策略,同时为运动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INT可以使用药球、哑铃、健身绳、瑜伽球和平衡板等器材。尽管该计划的结构和内容会受到参与者的年龄和训练经验的影响,但每次练习30s,练习1~2组,组间间隔30s是较为合适的。随着参与者运动能力的发展和对自身身体能力的认可,可以將需要更复杂运动能力的新练习纳入该计划。此外,当参与者在新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技能时,他们可以创造新的练习,有助于形成以掌握为导向的氛围。INT的主要重点不是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内完成尽可能多的重复,而是以适当的技术和热情进行每次运动。持续的指导和定期的练习和机会可增强所需的运动技能和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肌肉力量与运动技能表现之间的协同关系可能会得到加强,年轻人可能会更好地准备参加过渡性运动和终生运动。

由于青春期缺乏运动素养对终身病理过程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医疗费用,因此需要改变目前青少年活动过少的现状。优化运动技能,最大限度地参与MVPA,提高运动素养,需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资源认为年轻人会定期参加推荐量的MVPA,而不会同时提高他们对运动的信心、能力和动机,是错误的认识。这是设计青少年训练计划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所在,因为在各种情况和背景下,定期参加MVPA需要与有效的教学法相平衡。

3  结语

缺乏运动素养不仅对个体终生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而且对生物医学、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INT可支持青少年运动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需要专业人员的科学指导。长期参与体育活动需要理解和欣赏身体、心理社会和认知特性,这些特性可阻碍或增强了连续统一体的运动素养。未来的研究需要确定有效的方法来评估运动素养的各个方面,并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检查运动素养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Faigenbaum A D, Rebullido T R.Understanding Physical Literacy in Youth[J].Strength Con J, 2018,40(8):90-94.

[2] 陈思同,刘阳,唐炎,等.对我国体育素养概念的理解——基于对Physical Literacy的解读[J].体育科学,2017,37(6):41-51.

[3] UNESO.Education for all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literacy for life[R].Pari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 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06:11-13.

[4] 彭蓉.“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普修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山西大学,2018.

[5] Whitehead M.De ni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and clari cation of related issues[J].ICSSPE Bull,2013, 65(9):28-42.

[6] Margaret Whitehead.The concept of physical literacy[J].Eur J Phy Edu,2001,6(2):127-138.

[7] Whitehead M.Physical Literacy:Throughout the Lifecourse[M].London:Routledge,2010(1):39-41.

[8] Hulteen R M,Morgan P J,Barnett L M,et al. Development of Foundational Movement Skills: A Conceptual Model for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the Lifespan[J].Sports Med,2018,48(6):1533-1540.

[9] 孙凯强.运动教育模式在中學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10]Farooq M A, Parkinson K N, Adamson A J, et al.Timing of the decline in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Gateshead Millennium Cohort Study[J].Br J Sports Med,2017,52(2):1002-1006.

[11]Kirsten, Corder, Stephen, et al.Change in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olescence[J].Br J Sports Med,2015,49(7):730-736.

[12]马继政,丁明超,黄强年.现役人员人类能力最佳化和精准能力的发展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7):612-616.

[13]Bangsbo J,Krustrup P,Duda J,et al.The Copenhagen Consensus Conference 2016: children, youth,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schools and during leisure time[J].Br J Sports Med,2016,50(19):1177-1178.

[14]Pesce C.Shifting the Focus From Quantitative to Qualitative Exercise Characteristics in Exercise and Cognition Research[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12,34(6):766-786.

[15]马继政,孙飙.国外大众体力活动促进的难点和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25-28.

[16]许少雄.如何培养初中生体育运动意识与素养[J].名师在线,2020(3):58-59.

[17]马继政,徐盛嘉,丁明超,等.基本运动训练原则在促进新入校大学生基础运动技能方面的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2):136-142.

[18]黄仕艳.我国高校大学生运动素养现状及其提升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2):21,56.

猜你喜欢

青少年策略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我的手机在哪?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