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军训拉练生活
2020-11-09冉乃彦
冉乃彦
到1970年年底,我们在五七干校已经锻炼了一年半,对劳动确实产生了感情,真想再种一年水稻。这时候上级来了命令:全体成员都到中小学当教师。
我被分配到了北京市132中学——一个新建学校。
当教师是我多年的梦想,只不过原来是准备当小学教师,现在却要和初中学生见面了,心里还是有些激动的。
132中学的教师都来自西城区的老学校,有的还是名师,例如数学教师漆士芳,来自北京四中,是特级教师;还有数学教得顶呱呱的刘润清、王同欣夫妇。来自北师大二附中的吴一鹏——他上《海燕》那一课时,自己先一口气把《海燕》全文声情并茂地背诵一遍,立即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
后来,有不少教师从这里离开,例如金天相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刘润清等几位成为中学校长,有的去了传媒机构,有的则去了科研单位。
我刚到132中学不久,就赶上了“拉练”,学生们很是兴奋。要过一个月行军生活,对十二三岁的少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好在有军人进行指导,从练习打背包开始,一切顺利。
我们每天步行五六十里,由打前站的教师、学生提前联系好村子,在太阳落山之前,大部队到村里安营扎寨。第一站到庙城,接着往北,越走越远,人烟稀少,有时候一天见不到一个人影。
有一天傍晚,队伍到达一个村子,大家又累又饿。按照原有的分工,师生们有的抱柴火、点火,有的抬水、烧水,有的洗菜、切菜。就在这个时候,团部下达了紧急集合的命令,并且说明转移之后不再回村(以往有的学生认为还返回,为了减轻行军负重,就把一些东西隐藏起来)。
二十分钟左右,全连在村子的场院上集合完毕。从表面上看,背包打得结实,衣帽整齐,达到要求。但是连部一下令“跑步前进”,就露馅儿了:有的背包散了,有的鞋带开了,有的抱着一棵大白菜,有的端着一茶缸酱油,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好不热闹!
队伍刚刚出村,连部又给了我一个任务:回村检查有没有遗漏什么东西。我查得比较细致,待我出村的时候,队伍已经不见踪影。我只能按照大致的北方方向追过去。过了半个小时,仍然没有找到队伍,我决定往上爬,居高临下观察一番。
我發挥自己善于爬山的特点,气喘吁吁地爬上一个山头,发现有古长城在上面,长城上的马道要好走得多。于是,我先登上古老破败的长城,顺着马道爬上一个制高点——碉堡式的城台。在城台上往下望,我兴奋极了,因为发现了一部分学生在山坳里休息。
看到了队伍,我心里踏实多了,临下山,忍不住再看一看这个人迹罕至的碉堡式的城台,满足我考古的兴趣。我发现在砖墙上有烧火做饭的痕迹,有一块砖上,写着参加修建这段长城的人名、村名。
这使我十分感慨:世界闻名的长城,是由千百万中国先民一砖一石、辛辛苦苦修建起来的。
有一天,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每个班分别进驻老乡让出的房间。突然,有一个班的班长拉住我要求换房间。我进去一看,原来在大炕的西头放着一口棺木。我告诉学生:这是老乡为老人准备的寿材。可是学生们还是害怕,最后,只好由我睡在棺木旁边,班长挨着我,其他同学都尽量挤到另一头。
一个月的拉练接近尾声,我们绕了京北一大圈,经过昌平、怀柔、密云、顺义,又回到朝阳区。离家越来越近,学生也越来越兴奋。平日,每天步行在五十里左右,最后一天竟走了九十里。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班的大个子王伟京,脚底磨了好几个泡,一瘸一拐地走在队伍前面。这时候他大吼一声,用力一跺脚,竟然大踏步走了起来。快到学校了,学生竟然唱起了革命歌曲。我相信这次拉练,一定是每个学生一辈子都忘不了的。
队伍在操场解散了。我心头的石头落了地——因为学生没有一个生病、受伤,一个个都活蹦乱跳地回来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想看看学生回家后是什么样子的。我选择了杨亮家。这个孩子平时受全家溺爱,学习不太努力,生活也比较散漫。
到了杨亮家,全家正在给杨亮“接风”——吃上了热腾腾的饺子。我向大家介绍了杨亮拉练进步的表现,大家都很高兴,杨亮的眼睛中放射出少有的光芒。
杨亮后来被分配到厂桥粮店工作,我也去看望过他。粮店经理一再表扬他:眼里有活,不怕脏、不怕累。
通过拉练,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比较显著的,一是吃苦精神增强,以后遇到的农村、工厂劳动,修建防空洞等高强度劳动,同学们都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欣然接受。二是爱惜粮食。拉练当中,大家对饥饿深有体会,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很少再出现浪费粮食的现象。三是对劳动人民更加尊重、热爱。拉练当中,大家接触了很多老乡,他们在战争年代对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依然保持着朴实、谦逊的态度,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很大触动。
(插图提供:乃 彦)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