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为幽香的一朵花

2020-11-09史道祥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生命

史道祥

巴甫雷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纪念馆整面墙的版画(以卫国战争形势图相隔,两边各一幅),把苏氏生平介绍分成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既是他人生经历的分水岭,也是其思想飞跃的涅槃处。

一幅是祖国遭受德国法西斯蹂躏的画面。主人公身着戎装、伤痕累累、手扶双拐、目光抑郁。四周是战火中的满目疮痍:滚滚的浓烟、坍塌的房舍、逃难的车马、扼腕思儿的老母亲。正前方是两辆相撞的坦克,弹痕累累、履带断裂,一个失去家园的小男孩坐在坦克顶盖上,垂手低眉,无助的眼神令人心酸……

1918年9月28日,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基洛沃格勒州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亚历山大·奥梅利亚诺维奇是一个木匠,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受过伤,乌克兰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加入共产党,是当地消费合作社和集体农场的领导,还负责木工学校学生的劳动培训,同时兼任当地报纸的农村通讯员。令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是,父亲给他留下了这样的遗训:“任何时候也不要忘记,你的根是扎在劳动人民之中的。”母亲阿克桑娜·奥甫捷耶芙娜在集体农场工作,她有做裁缝的手艺。这个家庭得益于勤俭持家的女主人睿智周旋、合理安排,她赡养老人、抚育4个孩子度过了难耐的乌克兰大饥荒。小瓦西里在这段艰难的生活中没有中断学业,他懂得了亲情、互助和对母亲的崇拜。开蒙时期对他影响较大的还有3个人:外祖父尤迪克是一个教士(国内误译为“爷爷”。苏氏在回忆父亲给他的第一封信中写道:要记住,你爷爷——我的父亲奥梅里柯·苏霍姆林,是一个农奴。他是在手扶着犁的情况下死在庄稼地里的。永远也不要忘本),读过很多书,家里有400多册藏书,大多是宗教和文学方面的,他“尽一切努力让心爱的外孙为爱敞开心扉并热爱读书”,懵懂地认识到书籍的教育力量。祖母玛利娅(国内误译为“外祖母”)是个童话大王,她嘴里有掏不尽的神秘故事,丰富了农村孩子好奇的精神世界。小学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芙娜像一个魔法师,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讲授的课被孩子们牢牢铭刻在记忆之中。她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学习知识,明白道理,这也让小瓦西里树立起了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志向。

在家乡,苏霍姆林斯基度过了平静的童年、少年,后进入师范学院学习,先后获得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当了一名乌克兰语言和文学教师,成为共青团员。德国法西斯入侵打乱了他的生活,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告别怀孕不久的妻子薇拉,应征入伍。在莫斯科完成军事政治课程后,他作为连队政治指导员开赴西部战场,先后参加了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加里宁战役,1941年年底、1942年年初两次负伤。第二次是在尔热夫市郊克列皮宁诺村的战斗中受了重伤,昏迷在零下25℃的冰天雪地里,所幸被抢救回来。外科医生要对其感染的右手臂截肢,他坚决拒绝:“不,我是老师,我还要写字!”经过多次手术和5个月的休养,苏霍姆林斯基终于可以出院了,他庆幸保住了右臂,虽然短了6厘米。这个时期是他最为消沉的时候,胸部留存的弹片紧挨着心脏,无法取出,疼痛时时折磨着他;学校战前6届毕业生147人中,有42人为祖国自由独立献出宝贵的生命;父亲亚历山大在躲避战乱的途中病逝;妻子薇拉在后方参加反法西斯组织时被逮捕,遭到惨无人道的虐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也被抛尸荒野。苏霍姆林斯基1967年8月24日给友人爱德华·格奥尔吉耶维奇的信中曾回忆道:

言语难于表达我所遭受的痛苦。我竭力地工作、工作、工作,日夜不停地工作。请您相信,一连三年左右,我夜里两点钟醒来就不能再躺下睡觉,于是就工作。我做了很多工作,写了很多东西。这并非由于某种深奥的原因,而只是由于痛苦……我开始学习外语,我精通德语,然后又精通了捷克语和波兰语。像《被开垦的处女地》的一个主人公那样,我曾幻想,有朝一日我将成为养大了法西斯野兽那块土地上所需要的人,在那里需要德语。我想报仇,我知道,挖我妻子眼睛并残酷折磨她的那个军官现在还活着。我精通德语,可能,我比其他德国人更了解他这个万恶的匪徒……

另一幅版画是他坚定走出战争阴霾的画面。主人公依然身着戎装,胸前是闪亮的军功章,左手紧握放在胸前,康复的右手提着一捆厚厚的书籍,低头深思、目光坚毅。身后是战火后的百废待举,流离失所的百姓返回家园,坍塌的房舍架起新梁,荒芜的田野开始播种,废弃的厂矿正在复工。身旁站着两个儿童,孤苦伶仃,企盼的眼神叫人心疼……

1942年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低谷期,他饱经战争与和平、暴行与人性、生与死、爱与恨相互交织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从而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生方向。出院后无法再上战场了,当地政府征求他的工作意愿,他深思后回答:“我要上学校,我本来就是一个教师!”就这样,带着伤残之体,他被就地转业到乌德穆尔特共和国乌瓦工人村一所中学,担任校长兼俄罗斯语言和文学教师。在这里,他全身心投入工作,以强烈的爱心、科学的工作方法、严厉又仁慈的态度博得大家的无比尊重;在这里,他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组织师生支援前线,思想得到锤炼,成为正式的共产党员;在这里,他与经常开导自己的教育视导员安娜·伊凡诺芙娜相识、相知,重新找到自己的感情归宿……后来,家乡解放,他偕同妻子回到乌克兰,而后又毅然来到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把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打造成先进教育思想的实验室,达到苏联最优秀的普通教育机构的水平。

正是由于这种撕心裂肺的情感经历,才使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和受教育的对象——“人”的理解敏感而又有一般教师无法企及的高度——在这种环境下,少年迅速成长为成人,青年迅速成长为男子汉。是痛苦教育了人吗?不是的,不是痛苦,而是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就无力承担大事,不会有崇高的情感……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和阐释:

教儿童看到和了解人们,并用心灵去感觉到他们——这看来是花园中最为幽香的一朵花,它的名字就叫作情感教育。我们对儿童的爱,应当做到能启发他心灵去关怀周围世界,关怀人本身。……我坚信,在儿童的心灵中培养人的高尚情操,要从使他对别人的态度人道化开始,要使这种态度充满一种纯洁、高尚的情感,即尊重人,首先是尊重父母。

笔者置身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纪念馆,如同穿越到50年前与教育家心灵对话。经受战争洗礼后,苏霍姆林斯基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了生命情感的高度,他和“自己的学生”在一起疗伤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共鸣从理解人性开始,相信孩子、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善良的情感是人性的核心;情感意識的唤醒通过活动体验和生活体验,这种体验从具体的自然、家庭和社会个体开始,以眼前的实物、简单词汇和概念活跃思维,上升为普遍认识和系统思想,情感唤醒是渐次打开的;情感力量的形成途径是同情、友爱和集体中的战胜邪恶、创造幸福,这种情感往往与痛苦、悲哀、冷漠相伴随,塑造儿童的心灵就是让他们敢于面对苦难、克服困难,产生对邪恶的免疫力,有生命的自尊、生活的勇气,形成完善的人格,成为真正的人……

学校情感教育中的生命体验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生命教育。对于当代教师来说,这种生命情感是教师个体成长过程中以生命体验教师职业、用职业实现生命价值的感知,教师对生命情感的感知度,决定了他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程度——生命体验是情感体验的最高境界!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生命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