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渗透路径
2020-11-09曾传惠
曾传惠
摘 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瑰宝,散落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每一位华夏儿女都应该深刻理解,担起传承与发扬的重担,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贡献力量,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小学生作为人们成长的基础阶段,大家普遍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而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深远的历史知识,饱含文学艺术与理性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素材,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文化视野,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艺术美,增强文学素养。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突出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的教育意义,为学生带来新颖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一、传统节日,增强了解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具有延续性,其背后不仅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也会在时间的流逝中产生异变,使其更加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中华传统节日与亲情、友情联系密切,如中秋节阖家团圆,端午节祭奠屈原等,都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在讲述传统节日时,应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小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师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向学生介绍春节背后的民间故事。首先向学生播放一段动画视频: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每到除夕,便会来村寨吞食牲畜,伤害人类,为此大家会放鞭炮来赶跑他。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春节形成的历史背景: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寓意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重新开始,万象更新。关于春节的故事与传说还有很多,教师只需要渗透一些广为流传的内容便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内涵的了解。最后,教师在通过语言将学生的思维转移到课本内容中,看看北京的春节盛况。
二、传统诗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古诗词千千万万,都用极简的字词描绘了一幅幅悲壮凌然、伤春悲秋、自然风光、忠君报国等图像,其中不仅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学修养,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以古诗词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载体,带领学生分析其中的意向词与深刻含义,既能够加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理解古人所抒发的情感。
例如,教师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带领学生进行全文翻译,了解诗句大意:作者在异乡做异客,佳节时期总是格外思念亲人,今日又逢重阳节,兄弟们都在登高,佩戴茱萸,发觉少了作者。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词语分析,如“茱萸”实际上是一种植物,但是古人赋予了它重要的意义,在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便可以避过灾难。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向学生强调中国传统美德——亲情,引导学生相亲相爱。总之,诗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十分浓郁,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提高学生理解。
三、传统故事,帮助学生形成价值
小学生对趣味故事总是充满好奇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难发现寓言故事的存在,它们或许是真实的历史故事,或许是古人流传下的虚拟故事,但是都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给人启迪,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在讲解传统寓言故事时,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与兴趣,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大家在高涨的情绪下掌握哲理,或以此为鉴。
例如,教师在教学《守株待兔》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如果你看到一只兔子撞晕在树桩上,你会每天都在树桩旁,等着兔子再撞上来吗?”学生纷纷表示:“这是随机的,可能兔子下次不会撞在这个树桩上。”用问题来 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教师再向学生讲故事:“大家的想法,我已经知道了,现在老师要跟大家说一说宋朝有一个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是怎样做的。”当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师再将之前学生的问题回答与寓言中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不应该养成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懒惰特性,我们应该主动努力,不要对不切实际的事情抱有幻想。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节日,向学生介绍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以透过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感悟古人的文学素养;可以在传统故事中,带给学生深刻的人生哲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总之,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必然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不仅能够带给人们启迪,也能够让学生在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所以希望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把握当下,将传统文欢传递到学生的思想中。
参考文献:
[1]许群.诗境高远,文脉流长——小学语文之古詩词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探究[J].华夏教师,2020(14):78-79.
[2]张生芳.浅谈聚焦传统文化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