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虎胆”
2020-11-09杨根思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有一个名字如雷贯耳。这名字属于一位军人、一位英雄、一支队伍、一种精神。
杨根思,本名羊庚玺,1922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吃不饱穿不暖是他少年时的生活常态。6岁时,他的父亲因地主逼债,积郁成疾,不幸去世,母亲也在不久后含恨而终。为了谋生,羊庚玺当过放牛郎,做过地毯厂的童工,早早地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虽生活困窘,但羊庚玺心存报国志向。在听说了新四军的抗日事迹、了解到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中原大地后,他报名参加了乡基干民兵队,并在不久后正式加入新四军。
参军登记时,他的名字被误记成“杨根思”,羊庚玺干脆以新的名字开启新的生活。此后,他用自己的拼搏、勇敢、牺牲、奉献的精神,一点点丰富这个名字的内涵。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杨根思所在部队南下,收复了日军占领的浙西地区。但此刻,国民党顽固派调兵遣将,暗中勾结伪军,企图歼灭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
面对敌人的攻势,新四军奋勇抗敌。在一场战役中,敌人用强大的火力封锁战略高地,导致杨根思所在的队伍无法前进。正当团长一筹莫展时,只听两声巨响,持枪的敌人被炸上了天,烟雾散去后,大家看到高地之上立着一个青年,面目被火药熏得漆黑,正是杨根思。原来,他趁两军交火之时,利用自己身量小、不易被发现的优势,独自潜入敌营,用手榴弹解决了在高地上持枪的敌人,一举扭转战场局势。
此后,杨根思的威名渐渐传开。在战场上,他经常一马当先,如尖刀般插入敌军阵营之中,出奇制胜。在一场战斗中,他迎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多次将地雷投到敌人碉堡下,为全歼敌人立下大功。在另一场战斗中,他被子弹打伤鼻子和眼睛,血流满面。但包扎好后,他依然坚持战斗,用18颗手榴弹歼灭了盘踞在战场制高点的敌人,帮助部队赢得胜利。因其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杨根思先后被授予“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的荣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军民为了保家卫国,决意抗美援朝,杨根思也在其列。
杨根思带兵进入朝鲜时,气温低至零下30多度,风一吹,手脚都僵了。雪花像鹅毛一样在空中飞舞,碰到脸上,便会如刀割般的疼,而他们的食物,也只有冻得硬邦邦的土豆。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杨根思带领的队伍也士气不减,一次次打退敌人的猛烈攻势。
为了阻断敌人南逃的道路,杨根思奉命坚守小高岭。他的敌人,是号称“王牌军”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
敌人火力猛烈,将大部分工事摧毁,杨根思带领队伍迅速抢修工事;敌人装备精良,还有坦克掩护,杨根思指挥战士冲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锨拼杀……
“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人类解放,我们要守住这个阵地。”这是年仅28岁的杨根思,带领战友宣誓的话语。他们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打退了敵人的多次冲锋。
然而,因为寡不敌众,在多次阻击成功之后,已经负伤的杨根思身边,只剩下几名战友。眼见增援的部队尚在途中,敌人又要冲上来,杨根思冷静地把最后一个炸药包抱起,转身对战友说:“武器不能落到敌人手里,你们带着重机枪撤下去!”
“连长,你……”战士们不愿撤离,想与杨根思并肩作战,抵抗敌人的第九次进攻。
“这是命令!”杨根思斩钉截铁地说。
“是!”战士哽咽着给杨根思行了庄重的军礼,拖着已经打光了子弹的重机枪撤下阵地。当杨根思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时,40多个敌人已经扑了上来,杨根思一把拉下炸药包的导火索,向敌人冲去。敌人扭头想跑,但已经来不及了。一声巨响后,我们的英雄用英魂守住了阵地。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即使英雄不在,忠魂依然守护着山河无恙,精神依旧鼓舞着后人勇往直前。杨根思屹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场,牺牲于“三八线”外的高地,余光仍烛照今天的“杨根思连”。
在“杨根思连”,新兵入队后,看的第一部电影是纪录片《杨根思》;连队的正式点名中,第一个点到的名字就是“杨根思”,而全连官兵齐声答“到”的声音响彻天空。每年11月29日是杨根思牺牲的纪念日,“杨根思连”官兵都会吃土豆餐,以此怀念老连长。因为他曾带领战士们吃着冻土豆,走上小高岭战场,打败了啃着牛肉的美军。
更重要的是,在新时代的战场上,“杨根思连”延续了他的英雄虎胆,战士们不仅出色地完成部队的各项任务,更是在抗震救灾、抗疫前线上争当排头兵。
杨根思的精神根植在这支英雄队伍中,在今天依旧保持着冲锋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