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2020-11-09张羽清范佳鸣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

张羽清 范佳鸣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随着城乡一体化加快,加强在乡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乡村景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乡村景观建设中,要将乡村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景观中的“本土化”展现,增加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景观;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20)04-00076-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新时代,乡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多变的价值观念对乡村民众思想的冲击更加强烈,影响更加复杂,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加强在乡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乡村景观作为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生产生活场景的表现,既是人们价值观、审美表达方式和能力的体现,也从不同方面展示和体现着价值观。在乡村景观提档升级的重要时期,充分认识乡村景观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提升乡村景观建设的整体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地域特色和表达方式,增加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精神动力。

一、乡村景观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景观不仅是植物造林和城市绿化,而且是建立在一定美学基础上,融合了农学、建筑学和艺术学等多重学科的综合领域[2]。乡村景观的存在和发展,

能够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乡村景观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具象化,也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并带来了农业、农民、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变化。经济发展使乡村景观得到改观,乡村景观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又加大了投入,增强了规划性,以乡村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服务业的重要收入支柱和发展方向[3]。乡村景观作为现代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是带动乡村产业链发展,体现乡村地域文化,提升乡村吸引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4]。农家乐、民宿、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带动了第一产业(农产品)销量的提升,农村的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也获得了增长。如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石坡乡的南坪头坞村,被称为“七彩村庄”。当地村委会邀请国内外知名画家采用文化上墙的方式,将全体农户墙体全部进行彩绘,打造出色彩斑斓的“七彩村庄”。如此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当地有农家客栈20余家,黄花茶、高粱酒、油葵等特色产品供不应求,形成了当地“景观—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可以进一步建设和维护乡村景观,改善农村环境,为构建美丽乡村提供持续动力。可以说,乡村景观影响着乡村的方方面面,展现了“村富民强”的良好势头。

(二)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缩影,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5],“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6]从一定意义上说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价值观的自信,人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有“魂”和“根”。

在我国五千年文明中,乡村承载着传统农耕文明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其中的乡村景观是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综合体现。一方面,乡村景观可以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7]。乡村景观能综合反映乡村的地形地貌、居住空间、建筑形式、农作物种类、民风民俗等特质,这些文化是由先民在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沉淀而来,村民在世代传承中形成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无论乡村环境如何,村里的山头、老树、河流、稻田都是村民们无可替代的回忆。在淳朴的乡村生活环境中,村民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好的乡村风气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另一方面,乡村景观具有地域特征,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旅游的原生性及其本质都要求其发展必须与文化紧密结合[8]。乡村景观作为反映乡村文化的载体,可以将不同地域的乡村风俗展现在居民和游客面前,既可以对外扩大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又可以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心。因地制宜地挖掘和打造乡村文化,有利于塑造新时代乡村精神、乡村价值和乡村风尚,最终带来“百花齐放”的乡村文化景观。

(三)乡村景观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反映,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美丽宜居的乡村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生态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民生发展的新需求。以前村民“盼温饱”,现在“盼环保”;以前“求生存”,现在“求生态”[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繁荣稳定发展的基础,社会文明、布局合理、文化丰富、生态良好的乡村才是美丽乡村。

乡村景观的生态可以理解成乡村社会的生态,鄉村景观是乡村社会的宝贵财富。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注重的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习近平在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农家乐小院考察调研时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就是美丽经济”,很多游客到了这里都表示“看得见远山,找得到乡愁”[10],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城市景观还是乡村景观建设都体现着时代主流的价值观。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宣传与践行,我国乡村景观建设无论在内涵意蕴上,还是在形式表达上都有许多创意,体现和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过度商业化导致乡村景观同质化严重

乡村景观之所以独具魅力,能够吸引众多旅游者,主要因为其独特的地方文化。过度商业化使乡村居民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生产习惯和心态,越来越多的村民丢弃传统,投入到商业活动中。如此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使乡村景观脱离真实与质朴,对乡村居民的正确价值观形成冲击,对当地居民的文明、和谐建设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商品同质化严重,质量粗糙,形成审美和消费疲劳,降低了旅游中的美好体验;三是大量农家乐、民宿、休闲农业园等无序涌现,价格高、质量差、服务水平低,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与设计,不利于乡村经济和乡村现代化治理的长久发展,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富裕、文明、和谐。

(二)忽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乡村文化是乡村留存的根,乡村社会的知识、智慧、哲理等价值是乡村景观的本质。乡村景观的维持方式是建立在长久以来乡村生活的经验上的,在乡村生活环境中通过人际传承代代相传,有些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和故事的景观遗址,需要在现代农村生活中创造性改造加以传承。通过土地利用、乡村建筑、景观布局、族谱修编、节庆祭祀、居住饮食、特色的动植物、婚丧嫁娶风俗等活动保留下来,在代际传承中巩固与重构,从而内化成现代当地人的规范、记忆与信仰,并不断发展和展示。

然而,在现在的一些乡村景观中,有的过度西化,特别是有些乡村的欧式建筑与本地整体风貌不相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解因素;有的一村建成数村模仿,形成了“千村一面”的现象;有的不注重乡村文脉、习俗、本土人口的可持续保护和发展,乡村景观建设没有和谐一致的风格,杂乱无章;还有的修旧如新或推倒重来,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三)宣传简单化导致乡村景观塑造过于刻意

有些乡村只是简单地设置标牌标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将乡村文化和价值观结合起来;有些乡村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点和方式比较突兀,与景观没有产生互补增色的效果;有些乡村设计雷同,无法与其他乡村相区别。简单粗糙、缺乏美感的核心价值观标语,必然无法使人在其中得到滋养和提升。

三、打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相融的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同发展中,合理利用好乡村的风土、风物、风情、风景,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升文化内涵,实现对乡村内部的产业结构、文化风貌、社会生活、生态景观等变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中。

(一)统筹兼顾,综合打造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景观

首先,在农业生产景观布局上,为提高农田作物的多样性,可以结合农作物的肥力、水利、土壤质地、光照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和环境特性,因地制宜地分配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播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亩产能力,还可以增加农业景观的多样性。其次,在建设农村的生活景观中提升乡风文明,综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中。如通过整理家谱、历史、名人故事等,将村中家族祠堂建成文化祠堂,家族的历史和家训写在祠堂的墙上,把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墙绘、标牌等形式展现出来。将宗祠文化、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素养。如: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振兴村充分运用汉字、典故、诗词、家训等内容,以书法、绿化造型等艺术手段,打造彰显鲜明价值引领、凸显地域风貌和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示范长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效融入乡村景观建造和百姓生活之中。最后是注重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从农业生产性土地提升到乡村景观,不仅要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通过合理的物种循环和能量转换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还应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田、林、湖、草、路形成的景观格局以及水土与生物等生态过程的恢复及重建,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生态景观价值。例如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依照山林地形打造茶园,在其中设置凉亭、牌楼等供村民种茶休憩区域,整体农作物依山而行,充分利用土壤條件并与当地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乡村农业蓬勃发展,农村生活欣欣向荣,乡村环境美轮美奂的场景。

(二)突出文化性、地域性、乡土化,将地域文化融入乡村景观

从营造景观实体和创建景观氛围两方面入手,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旅游、本土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充分挖掘乡村地域文化,将其体现在乡村的建筑、道路、公共艺术、标识设计等景观实体中,乡村中的农耕工具、门墙院落、稻田植物都可以成为乡村景观打造的对象。例如河南省信阳市郝塘村将原本破旧的水车作为乡村民宿的摆件,周边种上一些藤蔓植物,成为当地民宿的“地标”,让从事多年农耕的村民有“根”可寻,有“源”可溯,记住了乡愁,热爱家乡,愿意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另一方面,依托乡村的地理特征、历史渊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的民风民俗、节庆活动,发扬民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去除和改造糟粕,让乡村民俗与时俱进,推进移风易俗。例如安徽省引导各地建立完善的“一约四会”制度并发挥有效作用。截至2019年底,全省农村“一约四会”覆盖率达到95%以上,同省巢湖市“三瓜公社”保留了乡村优秀的风俗,安徽省巢湖市半汤镇传统的油坊、布坊、茶坊、酒坊、蔑坊、陶坊、烤茶等40余个手工艺作坊和场景再现,并恢复部分民间手工艺,还原传统农村生活景象。诸如“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农村未来中国人的奢侈品”“乡村美,人更美”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结合当地熟悉的手工场景,出现在墙绘、雕塑上,让当地村民获得了归属感、认同感、富足感和幸福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融入乡村景观细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11]农民是农村的主人,要改善乡村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陌生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能力,增强核心价值观对当地村民的吸引能力,不仅仅是从字面上进行宣传,还要针对不同乡村的自然景观、文化民俗等地域特色,来打造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农村标语。不同乡村的文化教育程度不同,依托乡村本身的“乡土化”元素,运用乡村景观为载体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有亲和力。例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墅乡龙王村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打造了民俗特色的景观,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水车、墨斗、手工造纸、手工年画等一系列农耕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句印刻在独具特色的党建文化墙,一些村庄的家风家训、伦理道德、乡规民俗也印刻在以墙体为背景的公共艺术中,周边摆放着一些废弃农耕用具作为景观点缀,路边则是小溪潺潺,与整体景观环境融为一体,充满了当地乡土风情而又不显得突兀。还可以运用雕塑诉说革命历史,让人们在寻访红色遗迹、继承红色文化传统、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要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离不开广大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离不开乡村社会的治理有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离不开乡村农民的良好素质。要把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融入社会环境和生活场景,用主流价值观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文明新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2]

乡村强则国强,乡村富则国富,各地要重视乡村景观的作用,保障乡村景观的实施,结合乡村地域文化,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景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土化的乡村景观相互结合,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11][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2] 周武忠.景观学:“3A”的哲学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87-94.

[3] 马克伟.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J].社会主义论坛,2019(5):45.

[4]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3-02).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

[5] 中国外文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7] 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8] 颜廷利.文旅融合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19(48):39-40.

[9]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20.

[10] 李中文,方敏.绿水青山带来了金山银山[N].人民日报,2020-01-27(01).

责任编辑:宋好

猜你喜欢

乡村景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浅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