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民间习用药雀梅藤原植物来源考证

2020-11-09丁永丽张国文陈新利温翔邓杨林王新宇常伟宇吴晖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0年9期

丁永丽 张国文 陈新利 温翔 邓杨林 王新宇 常伟宇 吴晖

【摘 要】 目的:考查云南民间习用药雀梅藤原植物来源,为雀梅藤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及近几年中外文献的查阅,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以及民间走访等方式,考查云南民间习用雀梅藤的原植物来源。结果:雀梅藤属植物有药用记载的共7种,1变种,在云南均有资源分布,其中以雀梅藤的应用最为广泛,此外还有同属植物纤细雀梅藤和毛叶雀梅藤与雀梅藤同等药用,调查采集的雀梅藤标本原植物来源均为纤细雀梅藤,根和莖均可药用,民间市场上以茎为主。结论:云南民间习用药雀梅藤的原植物来源可能还有雀梅藤属植物纤细雀梅藤。

【关键词】 雀梅藤;纤细雀梅藤;植物来源

【中图分类号】R28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7-0027-08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ource of a Yunnan herbal medicine Sageretia thea,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authenticity identific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Sageretia thea.Methods The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al plant sources of the yunnan folk use of Sageretia thea, i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specimen col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Results Seven species plants of the Sageretia genus have been used for herbal medicine in Yunnan. Among them, Sageretia thea was the most widely used. Otherwise, Sageretia gracilis and Sageretia thea var. tomentosa also used for herbal medicine same as Sageretia thea. So, Sageretia thea is not the only original plant of herbal medicine Sageretia thea in Yunnan.Conclusion Sageretia gracilis is possible also the original plant source of herbal medicine Sageretia thea in Yunnan.

Keywords:Sageretia thea;Sageretia Gracilis;Original Plant

雀梅藤为鼠李科雀梅藤属植物雀梅藤(Sageretia thea Johnst.)的根,又名对节刺、碎米子、刺杨梅等[1]。《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云南中药资源名录》和《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对其均有记载[2-5],用于治疗疥疮、水肿、皮肤癌、乳房瘤及淋巴囊肿[6]。云南民间常用雀梅藤治疗水肿、乳腺瘤及淋巴结肿大、皮肤疖肿、疥疮、甲状腺囊肿,具有较好的疗效[7]。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8]、抗炎[9]、抗氧化[10-11]、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12-13]。但是,在查阅文献时发现有些地方的雀梅藤属纤细雀梅藤(Sageretia gracilis Drumm. et Sprague)[14]和毛叶雀梅藤(Sageretia thea Johnst. var. tomentosa Schneid)[15-16]也作为雀梅藤药用。另外,由于缺乏相关规范的药材质量标准,雀梅藤以民间习用为主,药材的来源主要为自采或购于草药市场,经过切片和干燥处理,辨识其来源较为困难。而且,云南分布有多种雀梅藤属植物,种间相似性大,不同种的分布区域存在交叉的情况。因此,对云南习用药材雀梅藤进行系统的原植物来源调查,有利于正本清源,明确其药材基源,进行药材质量控制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其药材的质量控制和拟定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依据,确保用药安全。

1 方法

通过《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及近几年中外文献的查阅,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以及民间走访等方式,考查云南民间习用雀梅藤的原植物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调查 雀梅藤属隶属于鼠李科(Rhamnaceae),始建于1826年,迄今为止,全世界共发表雀梅藤属植物4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部,少数种在美洲和非洲也有分布。我国有22种2变种,云南有20种2变种[1,17,18]。雀梅藤属植物药用文献记载详细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雀梅藤的药用记载可追溯到1965年,具有药用记载的雀梅藤属植物除雀梅藤外,还有梗花雀梅藤、钩刺雀梅藤、纤细雀梅藤、对节刺、皱叶雀梅藤、刺藤子等7种和雀梅藤的一变种毛叶雀梅藤,这些药用植物在《云南中药资源名录》中均有记载,在云南均有分布,但文献记载的药用部位和功效略有差异。详见表1和表2。各种药用植物的分种检索表见表3[1,17]。

关于云南的雀梅藤用药记载最早可追溯至1980年发表于《云南植物研究》的研究论文云南民间抗肿瘤植物雀梅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其植物拉丁名是Sageretia gracilis Drumm. et Sprague而不是Sageretia thea(Osbeck) Johnst[6]。之后,多篇雀梅藤的研究论文和本草引用其研究结果[2-3,23,25]。同样的2003年杨亚滨博士的毕业论文及其发表在《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细雀梅藤的黄酮类成分及其活性初步筛选的文章中细雀梅藤的拉丁名也是Sageretia gracilis Drumm. et Sprague[14,27]。通过文章信息我们发现试验药材均采于云南民间使用雀梅藤的主要地区云南个旧。按常理做化学成分研究之前一般会对样品进行来源鉴定,因此,云南民间常用的雀梅藤来源可能不仅是雀梅藤Sageretia thea (Osbeck) Johnst,还有可能来源于Sageretia gracilis Drumm. et Sprague。所以,本课题组对云南红河个旧和蒙自雀梅藤的使用情况开展了调查。

2.2 民间调查 通过民间走访个旧药材市场药商以及提供雀梅藤药材的主要采药人发现:云南习用的雀梅藤别名雀梅刺,分红皮和白皮两种,红皮雀梅藤的皮层略红于白皮雀梅藤,而且民间普遍认为红皮的疗效要优于白皮。然而,红皮和白皮的其它鉴别特征并不是很明显,需要对药材较为熟悉的药商或采药人才能分辨,一般人并不容易鉴别。另外,用药部位除根外,茎也做药用。民间的用药经验认为,根的疗效优于茎,根皮的药效最优。而且,市面上销售的药材均经过切片和干燥处理,很难辨别其原植物来源。详见图1~3。因此,考证其植物来源是极其有必要的。

另外,市场调查发现,雀梅藤在个旧市药材的年销售量约30吨:年销售量在1吨以上的商户有5家,共计约15.5吨;年销售量在1吨以下的商户有15家,共计约10.9吨。

2.3 野外调查 通过多方走访和调查后在民间用药经验较多、采药人经验较丰富的和2个村,分别于2016年9月28日、2016年12月6日到个旧市乍甸镇草里苑村,2016年12月7日、2017年4月11日到个旧市贾沙乡新民村,2017年10月20日到蒙自县新安所镇新村,2017年12月8日到昆明西山公园,进行野外实地调查。野外调查发现云南民间习用的雀梅藤主要生长于阳坡灌木丛中,成群落分布,分布地较为多见,阴坡林下等光照不足之地少有分布。野外雀梅藤伴生的植物为云南常见的杂木林。生长的土壤中多山石,雀梅藤的根多生长于石缝中,故相对于地上部分而言,雀梅藤的根系不是很发达,地上部分较发达。

红皮雀梅藤和白皮雀梅藤的分布地域一致,多混生。且红皮和白皮在植物的外观形态、花期、果期和果实的外观形态上差异也极小,仅春发新叶的颜色略有差异(红皮的新叶红棕色,白皮的新叶为嫩绿色,详见图4、图5、图8、图9)。野外生长的雀梅藤为直立或藤状灌木,小枝具刺(见图7)。叶纸质,互生或近对生,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有细锯齿,近全缘,不反卷,基部对称,两面无毛,上面略有光泽,叶片绿色或黄绿色,幼叶嫩绿色或红棕色,两面被绒毛,后脱落(详见图4和图5,图8和图9)。叶脉羽状,平行,无毛,侧脉每边5~7条,上面少下陷,下面略凸起。叶柄长5~10毫米,无毛。花黄白色,无梗,顶生或兼腋生的穗状圆锥花序,花序轴无毛(见图6)。核果近球形,长6~7毫米,熟时红色或紫黑色,味微酸(见图7)。

2.4 标本采集与鉴定 在野外调查的同时采集雀梅藤的花枝和果枝,对应编号,制作腊叶标本。通过文献查阅和标本对比法进行标本鉴定,明确其植物种属来源(此部分工作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的专家完成)。共制作雀梅藤标本9份,其中红皮雀梅藤2份,白皮雀梅藤2份,不确定是白皮或红皮的雀梅藤5份。标本见图10和图11。鉴定结果:5份标本均为纤细雀梅藤(Sageretia gracilis Drumm. et Sprague)(鉴定报告编号为:KUN-2017-008、KUN-2017-027和KUN-2017-081)。此结果表明:民间将雀梅藤分为红皮和白皮的分法,在植物分类学上并没有得到支持,其性状的分化没有达到分种的级别。

3 讨论

文献研究表明雀梅藤属植物有药用记载的有7种和1变种,云南均有分布,其中以雀梅藤的应用最为广泛,研究较为深入。浙江、台湾、广西、贵州和云南的地方药用植物资源名录或中药资源名录等文献资料中都有雀梅藤药用的记载。在云南的用药记载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民间用药经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雀梅藤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氧化、神经保护[36]和下调黑色素原生成[37]的作用。另外,雀梅藤还可能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修复被损伤的肝细胞膜系统,从而减少或阻止肝细胞内的酶过量溢出,使血液中酶的含量显著降低,发挥肝脏保护作用[22]。治疗甲状腺囊肿和乳腺瘤的临床观察也表明雀梅藤疗效确切,副作用小[7]。以雀梅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苏肝合剂有显著的退黄、降酶作用,是治疗病毒性肝炎和急性黄疸肝炎的高效药物,总有效率达96.2%[25]。急性毒性研究也表明雀梅藤的毒性较小[15]。综上所述,历史文献及现代药理和安全性研究表明雀梅藤的药用价值明确,具有较大的潜在开发价值。

但是,文献研究、野外调查以及标本鉴定表明云南习用的雀梅藤还可能来源于纤细雀梅藤。纖细雀梅藤在云南的用药记载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从中分离得到的大麦芽碱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6]。另外,纤细雀梅藤的水提取物对光滑念珠菌(YNG)具有抑制作用,正丁醇萃取部位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移酶(PEPT)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均与浓度相关,浓度越高抑制率越高[27]。对纤细雀梅藤根茎的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位、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以及从中分离得到的墨沙酮、5,7,4′-三羟基-黄酮醇、5,7,4′-三羟基-二氢黄酮醇-3-O-α-L-吡喃鼠李糖苷做了抗细菌、抗真菌、抗肿瘤、抗骨质疏松和溶血等6个模型的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部位具有一定抗细菌活性,水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14]。

另外,纤细雀梅藤在云南的资源分布较广泛,维西、香格里拉、丽江、鹤庆、昆明、富民、嵩明、曲靖、砚山、个旧、蒙自、双柏和新平等云南中部和中西部地区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光照充足的阳坡,群落特征较为明显,与其伴生的植物多为云南常见的杂木林。由于其生境土壤多山石,其根主要生长于石缝中,故相对于其地上部分而言,其根部不是很发达,故其根部的资源蕴藏量远小于茎。市场调查也发现,市场上售卖的药材中雀梅藤茎的数量远大于根。云南民间也有将其茎同等入药的习惯,民间经验认为其根的药效优于茎,这些不同药用部位在药效上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综上所述,云南习用的雀梅藤还可能来源于纤细雀梅藤。雀梅藤和纤细雀梅藤的药用价值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二者之间的药效和药理机制的异同,以及是否可以相互替代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对比研究。另外,纤细雀梅藤在云南的资源分布广泛,民间用药经验丰富,疗效明确,具有较大的开发潜能。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3-5.

[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下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2940-294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五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4-255.

[4]云南省药材公司.云南中药资源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310.

[5]何顺志,徐文芬.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429-435.

[6]张美义,蓝振水,周俊,等.云南民间抗肿瘤植物雀梅藤的化学和药理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80,2(1):62-66.

[7]万嘉锺.雀梅藤治疗甲状腺囊肿、乳腺瘤2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1):14-15.

[8]KIM H N, PARK G H, PARK S B, et al. Extracts from Sageretia thea reduce cell viability through inducing cyclin D1 proteasomal degradation and HO-1 expression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J].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9;19(1):43.

[9]KIM H N, PARK G H, PARK S B, et al. Sageretia thea Inhibits Inflammation through Suppression of NF-κB and MAPK and Activation of Nrf2/HO-1 Signaling Pathways in RAW264.7 Cells[J].Am J Chin Med. 2019,47(2):385-403.

[10]KO G A, SON M, CHO S K.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 and cytotoxicity of various solvent fractions of Sandong Sageretia thea (Osbeck) M.C. Johnst. branches[J]. Food Sci. Biotechnol. 2016,25(6):1683-1691.

[11]CHUNG S K, CHEN C Y, BLUMBERG JB. Flavonoid-rich fraction from Sageretia theezans leaves scavenges reactive oxygen radical species and increases the resistance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to oxidation[J]. J Med Food. 2009,12(6):1310-1315.

[12]刘树喜,黄琪珍,孙华.草药雀梅藤抗菌试验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13(2):23-24.

[13]PARK J C,HUR J M, PARK J G, 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Korean medicinal plants and camelliatannin H from Camellia japonica o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protease[J].Phytother. Res. , 2002, 16(5): 422-426.

[14]杨亚滨,谭宁华,王琳,等.细雀梅藤的黄酮类成分及其初步活性筛选[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3):203-211.

[15]马雯芳.瑶药倒丁风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D].成都: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16]马雯芳,谢凤凤,曾锦燕,等.瑶药倒丁风质量标准初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0):2420-2421.

[17]吴征益.云南植物志(第十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81-694.

[18]熊桂华,樊国盛,段晓梅,等.雀梅藤属植物分类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9(6):53-55.

[19]浙江省卫生厅.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5:1047-1050

[20]甘伟松.台湾药用植物志(第三卷)[M].台湾:国立中医药研究所,488-489.

[21]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广西本草选编[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74:656

[22]王茂三,龚维桂,范华芬,等.雀梅藤护肝作用研究[J].浙江藥学,1985,2(5):11-14.

[23]巢琪,刘星增.雀梅藤的化学成分3-乙酸基Ocoitllol的分离鉴定[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87,14(5):393-395.

[24]仲山民,田荆祥,吴美春,等.4种雀梅有效成分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4,11(2):133-137.

[25]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第二版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58.

[26]覃迅云,罗金裕,高志刚.中国瑶药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45-146.

[27]杨亚滨.抗肿瘤活性成分、环肽类成分和中药质量标准研究[D].昆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2003.

[28]贾敏如,李星炜.中国民族药志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533.

[29]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40-2941.

[30]辛华,梁晓乐,范凤兰,等.毛叶雀梅藤的显微鉴别研究[J].中药材,2011,34(2):216-218.

[31]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S].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88.

[32]程文亮,李建良,何伯伟,等.浙江丽水药物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89-390.

[33]姚振生,熊耀康.浙江药用植物资源志要[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6:227-228.

[34]贾敏如,张艺.中国民族药辞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727.

[35]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S].杭州: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7:43.

[36]KANG B K, PARK E J, SILVA R R, et al. Targeted Isolation of Neuroprotective Dicoumaroyl Neolignans and Lignans from Sageretia theezans Using in Silico Molecular Network Annotation Propagation-Based Dereplication[J].J. Nat. Prod,2018(81):1819-1828.

[37]KO G A, SHRESTHA S, KIM C S. Sageretia thea fruit extracts rich in methyl linoleate and methyl linolenate downregulate melanogenesis via the Akt/GSK3βsignaling pathway[J]. Nutr Res Pract,2018,12(1):3-12.

(收稿日期:2020-04-08 編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