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场域视角下的柘沟土陶民间工艺
2020-11-09王露
王露
〔摘 要〕民间工艺美术——鲁柘砚和柘沟土陶是在一定的场域中生存与延续的,场域是经济、文化、政治等综合因素共同促成的网络形构。其次,制作鲁柘砚和土陶历史悠久。再次,其功能性满足市场经济需要。除此之外,受丧文化——摔盆的影响。最后,形式上的创新符合现代人们追求美观装饰性,土质的特异性与现代人们注重健康养生的要求相一致,也使得土陶得以延续及发展。
〔关键词〕柘沟土陶;民间工艺;文化场域
一、山东泗水柘沟土陶的相关背景
柘沟镇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西北部,具有得天独厚的陶土矿产资源,自古以制陶闻名,被誉为“土陶之乡”,是东夷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重要衍生地,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成为我国早期制陶地之一。春秋时期,鲁国将此地作为制器作陶的坊镇。至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其中用柘沟陶土烧制的鲁柘澄泥砚(又称柘砚、柘沟陶砚、东鲁柘砚)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以及柘沟大缸历史悠久远销国内十几个省市,曾为百姓生活中的日常必需品。在笔者儿时记忆力,几乎每家院子里都有大缸来储水、粮食或者腌制酱菜。
得益于当地特定的自然资源和几千年的文脉积淀,如今柘沟土陶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图四),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柘沟镇(土陶艺术)还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千百年来柘沟民间土陶技艺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刘氏土陶坊为现存为数不多的土陶作坊之一,目前当地土陶艺人平均年龄60岁左右,基本没有年轻人再从事土陶制作。
二、民间工艺美术与文化场域
民间工艺美术——鲁柘砚和柘沟土陶是在一定的场域中生存与延续的,场域是经济、文化、政治等综合因素共同促成的网络形构。
笔者认为首要原因是可以就地取材。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这里的制作原材料取自当地的五色陶土,其品质之优远非其他土陶可比。柘沟陶缸与鲁柘砚使用的是当地相同陶土,这种陶土属非金属矿物,或称之为无机非金属材料,该矿以柘沟为中心,东起洛里村,西至董庄,北起郭家岭,南到朱家村,面积26平方公里,储量12.2亿立方米。①鲁柘砚原材料的开采并非宋·苏易简文中的“将泥裹入绢袋内,放入河中淘洗数年之久,直至泥变至最细腻程度……”因为柘沟陶土系单一五色(白、红、黄、灰、黑)的原生陶土,如同宜兴丁蜀镇的紫砂泥一般,是柘沟当地特有的。柘沟土矿距地面一般0—6米,土质极细,黏度大,易于开采和使用②。土中含有二氧化铝、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钛、氧化镁等成分。据说女娲补天用的材料是五色石,上苍眷顾这里,给这里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五色土,也让泗河北岸古陶镇柘沟成了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土陶之乡。
其次,制作鲁柘砚和土陶历史悠久。已故著名考古学家,齐鲁文脉的守望者王献唐老先生在其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代表性力作《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中,从考古学、古音韵学、古地理学、古民俗学诸方面,对伏羲、舜乃今之泗水人,作了八方面的考证:舜当时泗水之人,生于斯,故耕于斯,渔于斯,陶于斯,作什器于斯,其后即举于斯。以史证地,无不一一相符。泗水一带是舜(约公元前2128年—约公元前2025年)早期的发祥地。所谓“陶河滨”,从柘沟的制陶历史中可以得到充分印证③。
再次,其功能性满足市场经济需要。土陶产品主要是陶罐、陶盆、陶缸等生活用品,不施釉,一般也不进行装饰,造型古朴简洁陶罐和陶盆主要用作日常生活用品,以其低廉的价格、质朴的外形及其耐用的特性而为老一辈人所偏爱。
除此之外,受丧文化——摔盆的影响。陶罐和陶盆还作为丧葬用品在附近地区广为使用摔盆的习俗自古有之,陶盆先是放在灵前烧纸,然后在出殡起棺材之前将其摔破,盆摔得越碎越好,民间对此有替死人受过和碎碎(岁岁)平安等多种说法,传说人死后到阴间要遭受酷刑来为生前做过的亏心事赎罪,儿孙为了让死者免除酷刑和牢狱之灾,便以盆为牢,事先囚禁,多送钱财酒菜,等盆碎开,阎王一看,牢已蹲过了,又有诸多钱财酒菜享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死者免了酷刑和牢狱之苦。陶盆作为摔盆这一民俗事项的重要道具是一次性的消耗品,对其质量要求并不高,而且土陶价格低廉,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④。
最后,形式上的创新符合现代人们追求美观装饰性,土质的特异性与现代人们注重健康养生的要求相一致,也使得土陶得以延续及发展。根据上海的专业检测报告,自来水在柘沟大缸里放一夜,可变成小分子团的生态活性水,更适合饮用。经济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对白酒的分析,用此产品饮白酒,可以降低白酒中甲醇的不利作用,增加粮食酒的香味,入口绵柔,减少白酒对人体的伤害。
三、柘沟土陶作品意蕴
土陶制作师所生活的土壤,包括柘沟的风土人情,也就是师傅以及他的作品赖以生存的“文化场域”。师傅创作的“凤仙山鲁柘砚”,是因为柘沟镇东部为山脉,相邻一处为凤仙山。
传统民间吉祥纹样在鲁柘砚和土陶也有体现。多有吉祥纳福、驱邪避灾、权势力量、生殖崇拜的含义。
花纹缀饰以吉祥纹样梅兰竹菊为多;或取谐音如壁虎谐音避祸,葫芦谐音福禄;象征着权势力量的兽首门环装饰;鱼纹样在汉语中喻年年有余,代表祈求生活富足的含意:同时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且它的生殖力旺盛,因此具有祈求生殖繁衍、氏族兴旺的美好愿望。
当询问一些作品的创作来源时,柘沟土陶已经颇有盛名,已经有许多人慕名前来定做陶器,如茶壶、茶杯、画缸、鱼缸或者用于欧式小区里的纯装饰品陶器等,只需要仿照图片样式,订制出客人所需的陶器。可见市场经济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甚至说是主导作用。
由于泗水县与孔孟之乡曲阜相邻,受孔子儒家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在鲁柘砚和陶器上面。大院中,有用来养睡莲的柘沟大缸,用来给陶器或者宠物狗避雨的陶器。体现出生活即使艺术。巨大的鲁柘砚是将要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大的鲁柘砚。虽然笔者感觉其中意义并不大,但是对于对外宣传而言也是有些益处。
四、柘陶制作工艺
土陶师傅整个下午都在拉胚,可谓平心静气、心无旁骛、行云流水、如琢如磨,达到了禅定状态。这些年来很多人来参观或者拍摄,他们只对拉胚感兴趣,其实制陶需经过晒土、澄泥、制坯、弓削、晾晒、成形、烧窑等十余道工序,从一捧陶土到成为一支陶器,需要两个半月的时间孕育、打磨才能成型面世。心在一艺,其技必工。当年与现在的分工截然不同,那时的匠人、拉胚、二晾、小工分工是很明确的,比如二晾,就负责拉泥条、踩泥、削泥和外帮。分工不同待遇当然也不一样,没有几个人敢称匠人。拉好的胚先短暂阳晒,然后避光避风进行二十多天阴晒,阴晒期间要刷浆保胎以及塌底造型。胚胎晾晒好了,就开始烧制了,师傅对烧窑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总结说 “千拉不如一烧”,烧窑是土陶制作的第二个关键技术。装窑、出窑的时候也是人最多、最热闹的时候。四里八乡来祝贺、左邻右舍要帮忙。烧制是土陶的关键,也是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说来神奇,原本生涩无生命的泥土,经过匠人们的澄泥、揉搓、烧制,土与水、手与泥、泥与火交织蜕变后,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便有了人文气质和生命灵性。不仅坚实耐看,轻轻叩击,还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音响,完全可以与编钟相媲美。出窑是匠人们最迫切和欣喜的期待,就像粮食收割,享受丰收后的喜悦。
(责任编辑:牧鑫)
注 释:
①https://baike.so.com/doc/5882779-6095657.html百度百科柘溝
②鲁柘砚的泥料研究吴咏梅(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③https://mp.weixin.qq.com/s/52-dHR0T26ghBgo6NTy_gQ山东“柘沟土陶” 祥云流水四千年的文化地标
④山东尹庄土陶傅伊(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