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謝冠宏 做最受推薦的原創耳機品牌

2020-11-09胡婷婷

台商 2020年9期
关键词:創業用戶富士康

胡婷婷

謝冠宏在富士康(鴻海)十年,擔任郭台銘的左膀右臂,爲富士康拿下蘋果公司的一系列訂單,取得與亞馬遜的合作,十年期間爲富士康的蒸蒸日上立下汗馬功勞。與此同時,富士康的歷練,也讓他對IT產(企)業生存與發展了然於胸,爲他後來的創業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令謝冠宏意外的,他可能從未想過會從富士康高管職位離開,可能更沒想過在富士康幹得風生水起的他突然間在十年之後,五十歲之際開始創業。

如今,在互聯網製造的浪潮下,謝冠宏自創耳機品牌「萬魔(1MORE)」,立志做全球最强的中國品牌,萬魔目前正在一路從海外紅到中國大陸,成爲大陸國産耳機品牌的一大標杆。

年至半百遇挫折——是禍?是福?

人生的又一次機會

謝冠宏是工程師出身,進入富士康之前是曾經的顯示器大牌「美格(MAG)」的聯合創始人。無奈「美格」在股票上市後經營狀况每况愈下,最終被對手收購。之後,謝冠宏轉投富士康,在郭台銘身邊打拼十年,幫助富士康拿下蘋果、亞馬遜的合作訂單。蘋果公司暢銷的iPod播放器、iPad平板電腦,亞馬遜Kindle電子書等等都是經他一手打造。

然而2012年的一天,郭台銘在電話裏一句帶著怒氣的「回不來就別再回來了」,讓人在飛機上無法返程開會的謝冠宏被開除。至今爲止,這件并不令人愉快,却扭轉了謝冠宏人生軌跡的「請假烏龍事件」,仍是各大媒體在報道時「津津樂道」的片段。

年至半百,遭遇東家不留半分餘地的解雇,不可謂不「慘淡」。以致如今在耳機行業裏另有一番天地的謝冠宏在回憶往事時,也時常調侃自己當年雖被稱爲「富士康最年輕的事業群經理」,但在被迫創業之時,才意識到自己知天命的年紀在一幫青年創業者之中著實顯得有些突兀。

不過三十年消費電子行業的資深經歷,十年富士康的磨練,讓他比一般初來乍到的創業者具有更明晰的規劃。在富士康時,他面對的是國外客戶,客戶需要什麽他就做什麽,從來沒有機會停下來問問自己不想做什麽。離開富士康后,謝冠宏漸漸領悟了一句話:「人生最重要的决定不是你做什麽,而是你不做什麽」。他不想再走富士康的路,與老東家在利潤微薄的傳統代工製造業對壘,不想再做低附加值、低門檻的行業。在他看來,産品的價值影響個人價值。他想把握人生後半段擁有的又一次機會,幹出一番有影響力、有社會價值,也成就自身價值的事業來。

「小米活塞耳機之父」

2013年,小米公司的雷軍向待業中的謝冠宏拋出了橄欖枝。謝冠宏明白,一個既沒有通路又沒有資金的創業者想要單打獨鬥從零開始幷不容易,于是答應了雷軍的邀請。

然而雷軍的提議讓他大跌眼鏡:雷軍想讓他做耳機,而且是做以300~400元人民幣高品質的標準,預估定價却只有49元人民幣的耳機。在經歷過最初的震驚之後,謝冠宏接受了雷軍的挑戰,正式以創業者身份投身耳機行業。

然而誰都知道「便宜無好貨,好貨不便宜」的道理,低價格與高質量如何兼得?雷軍的提議雖然顯得有些不切實際,但與謝冠宏內心深處的理想不謀而合: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品位,每個人也都想擁有好東西,因爲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以前我在富士康做的産品,生産綫上的工人都買不起,除非去『賣腎』。」這是謝冠宏一句無奈的調侃,也反映了消費者的一個普遍痛點:質量好的東西太昂貴。若轉向便宜的東西,消費者則很可能會以犧牲健康爲代價。猶如戴一副度數不合適的眼鏡,視力的損傷是永久性的。

而在耳機市場上,高端的國際大牌耳機動輒上千,價格昂貴,普通消費者無法負擔;低端的耳機只買三四十,却充斥著山寨劣質産品,既降低了音樂的品質,更對人的聽覺系統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害。謝冠宏下定决心:以後不管做多便宜的耳機,一定要做對得起大家耳朵的好耳機。由此,謝冠宏帶領的「加一聯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團隊應運而生。

核心理念確定之後,現實的問題便迎面而來:如何做出價格低、質量優的耳機?結合在傳統製造業十年的經歷,謝冠宏開始思考兩個問題:一是製造業能否减少層層盤剝,降低供應鏈壓力幷提升利潤空間;二是如何讓産品直接觸達用戶,做出讓用戶滿意的品質耳機。

「富士康是高效率低價值産業鏈,特點是供應鏈上下游互相擠壓,各個環節信息不能互通有無,容易造成庫存堆積或供貨不及時。」謝冠宏摒弃了層層盤剝供應鏈利益的模式,運用「聯創模式」,力爭讓每個零件成本和産品銷售都透明化,彼此保持高度互信,讓供應鏈上的每個合作商都感覺在爲自己做事。若産品出現用戶差評,從開發人員到供應鏈上的每個人都及時反應,快速下達到生産綫工人或工程師,查出屬哪一批次供應、哪一條生産綫,甚至查到哪一個工人生産,共同從源頭上控制品質。由此可見,供應鏈的改革不僅控制了成本,而且還提升了利潤空間,更爲保障耳機品質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像觀音菩薩一樣傾聽用戶的抱怨,感受用戶的痛點,幷從中搜集、整理、提煉出用戶的100個痛點,針對排名靠前的20個痛點提出對應解决方案,其中最核心的3個痛點是産品打磨的重中之重。」

2013年6月,由謝冠宏和他的團隊研發的99元小米活塞耳機首發,銷量很快便突破百萬支,成爲小米生態鏈中的爆款。2014年2月,小米活塞耳機榮獲德國iF産品設計大獎。2015年3月,小米活塞耳機(標準版)榮獲2015德國紅點獎。銷量與獎項證明了這款耳機的大獲成功,謝冠宏也因此擁有了「小米活塞耳機之父」的稱號。

做最受推薦的原創耳機品牌——初心·良心·匠心

創業之路,也是一條轉型之路。借助小米的品牌和銷售渠道,謝冠宏獲取了轉型之後的第一次成功。小米作爲一家互聯網公司,其熟稔的網絡營銷手法,讓傳統製造業出身的謝冠宏所學頗多。結合過往在消費電子行業的經歷,謝冠宏將自己的經驗總結爲四個字:順天應人。

轉型之後:做主流,做下一個主流

「轉型要把自己置身于走投無路的絕境,拋棄所有成功的經驗,靜下心來重新觀察和審視外界形勢。雷軍常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就是這個道理,不能在沒有觀察時勢的情况下胡亂轉型,那將帶來滅頂之灾。同時,充分了解人性也尤爲重要,轉型過程中要順應人心,而非忤逆人性。」

謝冠宏坦言,早在十幾年前,他就意識到未來音樂、書籍、電視等會全部聯網數字化,這在當時還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現在却已經演變爲日常消費中的主流。在富士康時,謝冠宏也曾爲在圖書銷售行業占據主導地位的亞馬遜開發「Kindle電子書」,這種「革自己的命」的行爲在當時不被理解,被人駡「神經病」,現在却被人看作一項顛覆圖書行業的劃時代創舉。

對于做耳機,謝冠宏也敏感地意識到,以耳機爲代表的未來穿戴互動、耳機長期的使用性,都使耳機産品擁有巨大的市場潜力。無綫耳機,尤其是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無綫立體聲)藍牙耳機的發展,將成爲未來的主流趨勢。

在嘗到小米活塞耳機的勝利戰果後,2015年,謝冠宏决心做自己的品牌,不僅要做主流,還要力爭做下一個主流。由此,「加一聯創」正式更名爲「萬魔聲學科技有限公司(1MORE)」(以下簡稱「萬魔」),謝冠宏的職業人生開啓了下一個征程。

自創品牌:創業就是「不要臉」

談及1MORE這個英文名的由來,謝冠宏解釋是源于蘋果公司前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臨近發佈會結尾時的一句經典名言「One more thing(還有一樣東西)」,意味著接下來會有一個産品即將驚喜呈現。而于萬魔而言,1MORE還有另一層含義:「1」寓意著追求極致、不斷超越自我,力爭第一的决心;「MORE」寓意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永不滿足的創造精神。

謝冠宏在接受《台商》雜志社記者采訪時笑言:「其實我們取1MORE這個名字挺『不要臉』的,因爲在美國的各大展覽、廠商排行榜上,都是按品牌名稱的首字母、數字的順序排列,1MORE占了這個便宜,到哪裡都能排在前面。」

這看似輕鬆的一句玩笑話,却也反映了萬魔在成立之初面臨的辛酸、艱難與策略:中國大陸的市場被國外大牌霸占,耳機發燒友們對「萬魔」這個初出茅廬却雄心勃勃的國産品牌不但沒有表現出興趣,反而毫不留情地口出惡語、爭相撻伐。這讓謝冠宏倍感壓力,徹夜難眠。最後萬魔只能尋求「曲綫救國」的策略:憑藉過硬的品質,先去海外市場攻克最難的顧客,再「從國外紅回來」,「衣錦還鄉」。

謝冠宏和他的團隊做到了。萬魔在海外捧回40多個沉甸甸的國際大獎,成爲全球首個獲得「THX認證」的耳機品牌,連續一個月內兩次登上紐約時代廣場的廣告屏,占據COSTCO(好市多)音頻類産品銷量的四成……等等榮譽與戰績加身之後,以往所有嘲笑謝冠宏是在「吹牛、忽悠」的人,終于心服口服。

「出來創業,就要經受得住嘲笑和挑戰。不管風往哪個方向吹,把帆轉一轉,將嘲笑、挑戰都變成你的動力,這樣才能航海。」謝冠宏說得雲淡風輕,但又不無歷經驚濤駭浪之後的自信與沉澱。

2015年8月,獲得四次格萊美獎的意大利籍調音大師Luca Bignardi正式加入萬魔,還將辦公室搬到深圳,與萬魔團隊一同工作;2016年9月,音樂人周杰倫以股東身份加盟萬魔,帶領TiinLab技術團隊進駐萬魔聲學實驗室。這些來自各個領域中的佼佼者的助力,都是謝冠宏「不要臉」的結果:「這些人都是我們請不起、付不起的,但是你要創業你就要『不要臉』,你要真的去找這些大人物。」

現在,在謝冠宏的團隊裏,有科學家研究聲音的平衡、聲音的頻寬、先進材料的引用;有藝術家確保耳機發出的聲音與聲音被創造時的風格表現一致;有音樂人、發燒專家的試聽與品鑒;有醫理聲學專家研究聲音對人體聽力系統的健康影響……謝冠宏說,對于他來講,沒有經驗也是好的經驗,它讓人謙遜敬畏。因爲只有通過與業界頂尖人才的合作,大家一起「瘋」,一起朝著同一個正確的方向前進,吸取每個人的意見和建議,才能達成最好的結果。

偏執狂的高標準:無瘋不成魔

小米的互聯網模式對謝冠宏影響很深。站在互聯網時代的風口,怎麽解决用戶痛點、做爆品、服務粉絲,是謝冠宏每天都在想,也都在堅持做好的事情。

在萬魔公司內部只有一個KPI,就是「做最受推薦的原創耳機品牌」。用戶的推薦、好評、認同是唯一重要的指標,所有員工的工作都圍繞著讓用戶滿意、打動用戶、用戶的自發傳播上。「好評是我們的生命,實時監控用戶評論,全體員工只看口碑和好評率,發現差評進行特別處理,在全民客服的時代,公司上至創始人下至掃地阿姨,都必須具備主動服務的意識,全心全意爲用戶口碑而努力。」

在此驅動下,在萬魔成立的七年時間裏,公司內部一直執行著一套近乎偏執的高標準,以致如下這般的例子層出不窮:一名用戶買了一支萬魔耳機,在評論區裏抱怨說耳機與其蘋果手機不兼容,無法使用。但是這支耳機本就是一支專爲安卓系統設計的耳機。謝冠宏的團隊沒有「放過」這條評論,堅持做出了一支兼容蘋果、安卓雙系統手機的智能綫控耳機,幷且成爲當時市場上的唯一一支。還有消費者在評論區裏抱怨,說自己把耳機放進衣兜裏忘記拿出來,結果不小心扔進洗衣機裏洗壞了。謝冠宏的團隊也沒有遺漏這種看似不合理的要求,在産品測試環節要將耳機連續三次放進洗衣機內洗滌,烘乾後能正常使用才算達標。再譬如,一個耳機矽膠保護套的模具推倒重來了20多次,只爲確保人、車踩過去不會壞,才算過關。

在産品外觀的部分,謝冠宏表示,萬魔耳機的包裝、工業設計絕不抄襲,在堅持原創的同時必須突顯自己的創意,「在我們公司內部,設計一個産品出來不能得獎就是一種犯罪,一定要消費者認同。」

之所以如此精心改造每一個細節、如此這般「折磨」自己,是因爲謝冠宏明白,産品的稍微改進幷不能讓用戶滿意,必須秉持把自己「逼瘋」的態度來完善産品,至少嘗試上百種的解决方案,才能遠遠甩開競爭對手。于是乎,在謝冠宏的團隊裏,打磨産品的原則極其「簡單粗暴」:選擇最强的對手,超越它。

——比降噪技術,萬魔就要跟第一名的Bose(博士)比;比音頻的頻響曲綫,萬魔就要跟音質第一名的SONY(索尼)比;比科技創新,萬魔就要跟Apple(蘋果)比。萬魔在海外市場突破重圍的一大法寶是「在他們想不到的價錢裏,做他們想不到的創新」。回到中國大陸市場,萬魔也將這句話一以貫之,堅持內銷和出口都是同等的品質,堅持做讓普通大衆都能買得起的高性價比耳機。

無瘋不成魔。除了「性價比」,「健康」是萬魔經營理念中的另一大關鍵詞。謝冠宏介紹稱,萬魔耳機的所有零組件,都堅持使用無毒、無害的材料;萬魔出色的主動降噪技術讓耳機在室內外嘈雜環境中使用時,音量無需開大就可以聽清,保護了聽力;萬魔與全球檢驗權威機構SGS合作,建立嚴苛的國際化測試標準體系……堅守著「初心」,萬魔不僅立志做耳機行業的「匠心」産品,還要做「良心」産品。

2020年1月,國際消費類電子産品展覽會(CES)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萬魔的3款新品耳機獲得CES最佳創新獎。這也意味著連續三年,萬魔共斬獲9項CES最佳創新獎,成爲史上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耳機品牌。

未來·堅韌·蛻變

謝冠宏介紹,目前萬魔的市場分爲兩個部分。一個是自有品牌,另一個是ODM(自主設計以後貼牌)。在自有品牌方面,萬魔在TWS藍牙耳機市場上已經做到了「中國大陸第一品牌」,而海外渠道已經拓展至美國、加拿大、英國、印度等25個國家,與大陸市場的營業額平分秋色;在ODM方面,小米、華爲、vivo、OPPO、亞馬遜等都是萬魔的長久合作客戶。

耳機行業的發展趨勢,未來將會體現在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健康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2月,萬魔上綫了一款無綫智能輔聽耳機。這款耳機是萬魔在聲學領域深耕,厚積薄發打造的新一代輔聽設備,主攻有聽力障礙的老年客戶群體。不同于市面上昂貴的助聽和輔聽設備,這款耳機價格適中、外觀時尚,相比同類産品性價比很高。這也宣告了萬魔正式進軍輔聽領域。

成就雖已不小,萬魔未來的路却還很長。謝冠宏表示,耳機不只是一個科技産品,更是一個擁有信仰的文化類産品。萬魔若想獲得長遠的發展,只擁有互聯網基因是遠遠不够的。除了給客戶提供高價值的産品,在不遠的將來,萬魔還會納入更多的音樂人、創作者、內容供應商來共同創作,用最好的內容、爆品和粉絲服務打造一個全新的平台,希望給産品賦予獨屬于萬魔的文化價值。

謝冠宏坦言,中國大陸的市場規模很大,無論做什麼都有一大群潜在的消費者;熱錢遍地,只要對創業計畫能說得出一二,就極有可能獲得投資;政府對新興的創業公司,都會給予積極的政策補助與支持,這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但願在這一片廣闊的市場土壤中,在未來即將誕生的原創品牌中,多一點信念執著,多一點堅韌蛻變,多一點「1MORE」。

猜你喜欢

創業用戶富士康
Physically Challenged Teen Is Virtual Superman
基于用户偏好的最优路径搜索
日本
付費 還要看看值不值
創業切忌盲目跟風,籲做好能力匹配與職業規劃
葉檀 創業不是就業的替代品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
助青年創業還是“授之以漁”?
多元選擇 支持台生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