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疫後經濟的正確打開方式
2020-11-09
「雙循環」成為大陸最近的經濟熱詞,近期也被一些重要會議頻繁提及。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稍早的企業家座談會釋出的文本是:「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由「逐步」變成「加快」,區區兩字之差,足見「雙循環」對重啟大陸的疫後經濟的緊迫性。
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正是大陸經濟基於持久戰的考慮作出的長期應對準備,其深層意義在於打通國內循環的堵點,進一步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並進而支撐更高水準的外部循環。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已擁有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供應體系,以及形成超大規模消費市場的人口及財富基礎,形成了一個以4億中產階層為支撐的超大規模市場,2019年中國消費市場已破4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2020年有望破45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
此外,近年來數字經濟、平臺經濟、電商物流等快速發展,為中國企業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強化供應鏈能力提供了強力保障。同時,一些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供給稀缺,比如醫藥、教育、養老、旅遊、金融等很多行業高端供給嚴重不足,服務水準有待提升……這些都是亟待深度挖掘的潛力市場。
對於一些以外銷為主的台商來講,「雙循環」無疑開啟了內外雙修、互補互進的新機遇,必須思考的第一要務就是如何應對並借力借勢發展。首先,可瞄準大陸的短板行業,比如《中國製造2025》中涉及的晶片製造、人工智慧等領域;其次,大陸新基建相關投資領域有巨大成長空間,具體涉及5G網路投資、大數據、雲計算等;還有就是產業互聯網藍海,全球目前有60多個萬億級的產業集群,舉例來講,如在航空、電力、醫療、鐵路和油氣5個領域引入數字化支持,效率僅提升1%,就可以在未來15年節省近3000億美元,經濟效益驚人。
可見,由偏重外向的「單循環」,到「以內為主、內外互進」的雙循環,大陸為疫後經濟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喊了多年開拓內需市場的台商們,可否也憑此「倒逼之力」,眼光向內、徹底轉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