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主题建构游戏中培养幼儿数学能力的指导策略
2020-11-09张少菁
张少菁
【摘要】本文探讨积木主题建构游戏过程中,教师找准数学学习在建构游戏中渗透的切入点,通过发现积木建构游戏中的数学元素,有意识营造良好的建构环境,把握建构游戏中提升幼儿数学能力的契机,促进幼儿建构游戏的技能以及数学能力的提升,帮助幼儿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和有用。
【关键词】主题建构游戏;数学能力;指导策略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建构游戏是幼儿使用各种积木和相关辅助材料构造一定的物体形象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对幼儿数学经验的早期积累有促进作用。幼儿园建构游戏主要可以分为自由建构、模拟建构、主题搭建三种类型。其中,主题搭建可以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因为教师可以将预设渗透到主題搭建中,不同的主题往往围绕一个或者多个关键的搭建技能和数学学习要素,从而更确切的了解幼儿的数学发展水平,有效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
一、发现积木建构游戏中的数学元素
各种建构技能的背后是数学和科学经验的积累。比如,叠高、堆砌涉及上下左右的方向概念,大小、多少等数量关系的感知;若要建构作品美观,幼儿要考虑形状、颜色、大小的规律性;当建构建筑群时,幼儿需要空间感知力,对事物部分与整体的联系能力;收拾与整理积木其实是幼儿对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类与配对的过程;建构后的幼儿回顾讲述建构过程,是数学思维外现的过程,等等。可见,建构游戏牵涉到丰富的数学和科学经验。若教师看不懂搭建技能所蕴含的数学经验,当幼儿遇到搭建技能困难时就不能运用数学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先了解幼儿数学学习和建构游戏的发展规律,并增进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发现积木建构游戏中的数学元素,这样教师才能幼儿形式多样的游戏表现中捉住关键行为进行观察和解读,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二、有意识营造良好的建构游戏环境
营造良好的建构游戏空间。一是用幼儿建构作品照片、过程照片、重难点步骤图、布局图进行建构区主题墙面布置,并根据建构游戏主题内容的进展不断更换。二是重视材料投放的技巧。投放的游戏材料应该数量充足,种类丰富,层次多样,根据材料的不同形状进行摆放;中班和小班可以投放一些高结构材料,增强幼儿建构的目的性和复杂性,大班应以低结构材料为主。三是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建构场所。建构游戏的活动面积需要满足一定数量的幼儿同时活动,为大班幼儿规划的建构区域要比中小班幼儿规划的建构区域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
三、把握建构游戏中提升幼儿数学能力的契机
(一)建构游戏开展前渗透数学学习
1.鼓励幼儿协商和设计建构主题。建构游戏主题的产生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梳理出建构主题,并根据主题内容统计出需要的材料及数量,明晰搭建的步骤以及人员的具体任务。中大班幼儿在开始建构之前尝试计划出蓝图,可以先画块形状简单的草图,然后补充细节(如记录数字代表测量结果,用箭头展现方向、路线和位置,如“上面”“左边”),使得建筑蓝图变得更复杂。当幼儿按照设计的蓝图搭建时,就是在学习探索平面图形如何转化为立体图形。同时,教师从幼儿的蓝图中可以了解到幼儿关于图形、关于空间方位的数学经验学习情况。
2.丰富幼儿建构主题的表象。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看主题建构物体范例、视频等,联系生活经历,让幼儿谈谈他们的所见所闻。根据年龄段不同,提供实物、照片和范例等,教师有目的让幼儿对物体的比例、结构、空间进行针对性观察。比如呈现物体的整体图、部分图、同一物体不同角度图,让幼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更好把握物体的整体性,从而提高其空间方位的感知能力。如有可能,同时陈列同一建构物体的平面表象与立体表象,以帮助幼儿理解模型与实际建筑之间的关系。
(二)建构游戏开展中渗透数学学习
1.了解建构游戏中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的轨迹,并适时介入指导。对于小班幼儿,教师以激发幼儿建构兴趣为重点,引导幼儿感知、认识积木的材料、形状;独立建构形状简单但特征明显的物品,如搭小桥、床、铺马路等。对于中班幼儿,教师以增进幼儿的搭建技能为重点,鼓励幼儿学会根据搭建需要选择更丰富的材料,如高低、厚薄、长短,形状不同,数量不一的材料,搭建造型更加多样的物品;学会看物品构造图进行搭建;学习桥式、架空等建构技能,有几何和空间的概念。对于大班幼儿,教师以提高幼儿对建构游戏进行预想和设计为重点,建构活动前计划建构的内容、使用材料、同伴分工等,能在游戏中与伙伴协商、分工、合作完成有场景、有层次、有对称的立体建筑群。
2.引导幼儿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建构物体。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既需要提供充分的材料让幼儿感知和操作,也需要数学语言的归纳和交流帮助幼儿思考与提升。教师在介入建构游戏中,使用准确兼具生活化的数学词汇,对幼儿的建构行为进行描述或者提问,比如描述建构物体的形状、空间布局,楼房高矮是如何考虑等,对幼儿数学经验的获得有积极作用。同时注意数学问题的难度需要考虑结合幼儿的数学学习年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要让幼儿有话可说,而不是教师一个问题下去,石沉大海,幼儿感到无所适从;提问的数学语言要具体,不能过于抽象和概念化,比如“这座城堡为什么没对称?是因为两边城墙对边没有完全平行吗?”教师在用数学语言描述或提示的时候,最好借助搭建行为演示给幼儿看,幼儿才能够身临其境的体验每一种抽象数学词汇所包含的意义。
(三)建构游戏开展后渗透数学学习
1.向幼儿提出促进深度学习的提问。在分享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照片再现或作品观察呈现搭建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数学问题,组织幼儿讨论或假设,帮助幼儿梳理零散经验,初步形成相关数概念。教师通过有层次的提问去拓展幼儿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比如回忆——你搭的塔是什么形状的?你用多少块积木搭出了这个塔?理解——我发现你把重的积木都放在了下面,这是为什么?应用——你是怎么把塔座搭起来的?请你演示下。分析——你搭的塔和圆圆搭的塔有什么不同?评价——塔的哪部分最不好搭,为什么?教师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将幼儿的数学知识技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指导幼儿有序归还材料。有意识培养幼儿在积木建构游戏中的良好习惯,如整理、收拾好积木,这过程就是数学归类的学习。可以尝试“三有”做法:一是有规则。引导幼儿在游戏结束后收拾积木时根据积木的不同特征(长短、大小、宽窄)来进行分类,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如大小一样的两个三角形可拼出一个正方形,三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也可拼出一个正方形。归还材料时一般都有规则,尤其是大班幼儿,幼儿已经有了参与游戏的相应内化的规则,如木质积木应该放在哪儿,纸盒积木材料应该放在哪儿,辅助材料应该放在哪儿。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其他幼儿放置方法,也可以根据教师环境布置时所贴的提示语,如“图片”“符号”归还材料。二是有变化。当幼儿整理材料时出现倦怠的情绪或者毫无目的整理,这个时候如果能给予一些变化性指导语,如“你整理多少块积木”“可以比比谁整理的多”等,减少幼儿因游戏结束而带来的失落感,同时还可以巩固关于计数经验。三是有挑战。引导幼儿收纳整理的时候,想办法在空间有限的收纳箱或者收纳柜中放下足够多、足够大的材料,在材料和整理箱中尝试上下、左右、宽窄,直到所有的材料都能放下。这也是有效提升幼儿数学能力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曹中平.龙姗.关于建构游戏价值的分析[J].幼儿教育,2012.
[2] 虞静.读·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J].早期教育,2015.
[3] 赵素华.教师在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渗透数学核心经验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4]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