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职能的高校教学评价生态体系构建
2020-11-09洪雪峰
洪雪峰
摘 要:无论现代大学组织职能如何演变,培养人才是其根本职能。教学评价是完成其职责和功能的重要检测手段,但当前的大学教学评价在教学与科研、教师自主性与评价功用、教师教学多样性与评价统一性等之间普遍存在矛盾与偏差,导致其教学评价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以大学职能为出发点的高校教学评价生态体系,确保其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平衡发展。
关键词:大学职能;教学评价;生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0)05-0097-05
Abstract: No matter how modern university evolves, cultivating talents is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for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complete its responsibilities and functions. However, there exist the contradiction and devi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teachers autonomy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evaluation, the diversity of teaching and the unity of evalua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effects far from satisfactory in the univers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se data mining to construct a teaching evaluation ecologic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function of the university to ensur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s.
Key words:fun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evaluation; ecologicalsystem
高校教學评价旨在促进大学组织加强管理,通过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市场就业的竞争力。该项活动由来已久,但评教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究其原因,教学评价活动非常复杂,涉及的因素较多,比如学科门类、课程目标和要求、学生层次、社会需求、教学条件、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的取舍、课堂氛围等。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但其评价指标并不能充分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其评价结果难以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明白大学教育的职能所在。
一、大学的职能
从大学产生的那天起,其教育就被赋予了培养人才的基本职责,这是由大学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的。19世纪以前西方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基本上都坚持培养人才是大学教育唯一职能的观点。纽曼认为,教育不应该追求效用和功利。在自由教育中,知识应当由于其自身缘故被获得而不附带任何隐蔽的动机[1]。根据他的说法,大学的职能是教学,而非科研。
洪堡根据社会的需求,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把教学与科研密切联系起来,使二者结合为一体,相辅相成。英国赫胥黎也接受了洪堡的观点,提倡大学进行科研,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他写到:“现代大学是进步的,它是生产新知识的工厂,它的教授处在潮流的最前列。研究和批判肯定是他们的呼吸。”[2]罗素则认为,教育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教育应该是实用的,研究与教学在大学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19世纪中叶,大学又出现了另一种新的职能——服务社会。代表人物范海斯根据自己的教育管理经验,从思想和实践的角度明确提出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大学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利用知识传播、提供专家咨询等为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大学要成为社会服务中心,不断满足社会对大学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要求。
随着当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全球化文化交流、交汇和交融已成为必然,各种文化交织的状态下,大学还面临着为全社会引领文化的重要任务。大学是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地方,聚集了大量的文化精英,他们不仅发挥着文化育人的基本职能,同时也间接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3]。
由此观之,大学教育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生了演变,从传统单一的职能观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四职能观。但无论其职能如何演进,大学的主要职责还是培养人才,教学始终是大学的根基。大学之所以是大学,不是研究所,是作为教育学生的场所而存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主要以教学为根基,学生培养的好坏以教学效果的优劣为判断依据。因此教学问题始终是大学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对于大学教学而言,教师必须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注意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对人的价值、知识的价值、道德的价值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现代大学提倡新文科教育理念正在于此。然而大学教育是各方面努力的结果,如何才能更科学合理地推进大学教育培养人才的实现呢?
二、大学教学评价生态系统的构成
很多高校都采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以此检查高校教学的质量。大学是一个社会组织,组织是构成整个社会系统的基本单元,就像生命体中的独立细胞一样,是构成生命体的基础单元。作为社会生命体中基本单元的“细胞组织”,自然有其自身边界,正如细胞的细胞壁。一方面,这个组织细胞必须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边界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组织如果缺少“细胞壁”就难以被辨识和保持相对独立。因此,大学不仅要通过自身的行为特征获得社会辨识、保持自身的边界,而且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要与周围环境继续交流、互动、交换以获得大学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教学评价即是其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生态系统则指在大学环境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其内部和外部的能量、信息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近或相等[4]。因此,大学教学评价生态系统至少包括两个层面,即教学评价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职能关系及其与外部环境因素的职能关系。
首先,大学教学评价生态系统内部构成既有人的因素即教师和学生,也有其它各物质环境的因素如教学环境、设备仪器、课堂的氛围等。该系统中的各个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且相互依赖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该系统内部存在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环境,具体如大学的教学空间、教学设施,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氛围等。这些教学评价生态系统内部因素存在一个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职能转换过程。教师在充分的教学资源的环境中,更加自如地运用所学,开启知识的大门,带领学生去探知学科领域中未知的领域,更有激情去追求知识、创新知识。教师更加注重利用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教学评价结果相对客观、科学,那么输出给教师的信息将成为教师未来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不竭动力,其在教学中更注重教给学生知识的技巧,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输入给学生的能量更容易给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更能促进大学职能的完成。大学的教学环境如教学管理部门及其它行政部门能够把握教学管理规律,掌握管理知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将会使教学评价生态系统走向和谐统一,圆满地完成大学教育的职责和功能。
其次,教学评价生态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职能关系。该系统外部因素包括所有与大学培养过程中的相关因素,主要有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组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再也不是传统的不谙世事的“象牙塔”,其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直接与社会具体的用人行业相挂钩;各大学学科专业再也不像过去那样闭门造车,而不得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另一双眼睛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从而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完成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职能。因此,大学的教学评价系统与整个外部环境也存在一个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转换过程。外部因素从社会角度对大学进行评价,促进大学改进措施,确保大学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如果外部环境适时地给予大学人才培养规格的建议,给教学主体提供更专业、更切合实际地帮助和指導,比如教学实践场地、实践的规范性、专业性知识等,允许大学组织能够在教育政策、教学环境中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与较大的办学自主权,那么大学也会给外部环境输出对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最终达到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职能。
可见,教学评价生态系统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必须注意其内部各要素及其与外部各要素之间的生态关系,要保持双向的动态平衡发展。如果生态系统内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态度与学生的层次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稳定协调发展,如果系统外部社会和地方政府都能充分尊重系统内部因素,并形成良好的互动,那么该系统就能充分发挥大学的职能作用。
三、当前大学教学评价体系中各因素的失衡
大学教师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主体,目前各高校对其教学评价却基本由并不直接参与课堂的行政管理部门执行。因此,在现行的教学评价系统中,很难从根本上保证大学教学评价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失衡
19世纪之前的大学教师是生活在“象牙塔”里面、远离社会生活的。他们传授普遍知识,培养学生内在的理智与修养,将教学与科研自然地融合在一起。21世纪以来,大学从传统的理性大学走向现代的学术资本大学,大学的职能由培养人的内在精神转向了满足外在的功利诉求,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冲突愈发突出。在很多大学,科研已经成为大学教育最为重要的职能,甚至有取代和压制大学教学的趋势。
很多大学尤其是知名大学为了建设“双一流”高校,都在拼命发展科学研究,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身上,在主观意识上忽视教学,无视大学教育职能,不在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课外活动,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究其原因,与大学的管理部门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凡牵涉到大学教师切身利益的主要活动,如评聘、职务晋升以及绩效发放的,无一例外都以科研业绩为主要衡量标准。学校口头上提倡教学与科研并重,但实际上各种奖励都体现在论文的发表和课题的申报上,能够从教学角度奖励教师的奖项极少出现。这就从高层管理上无形中给教师一种“教学不重要”的心理暗示,“人才培养”这一最初始、最根本的大学职能已呈现边缘化趋势。其次,教师评价上更能体现“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因为教学是“比较软的东西”,难以像科研那样进行量化。现有的教学评价指标单一,内容不够全面,因此评价的分值难以反映出教师背后的教学差距。在现有评价体制下,教学并没有成为大学教师的主业。最后,在学校资源的分配上也能体现“重科研轻教学”。大多数高校为了自身发展,不惜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学科建设、学位点申报和建设上,而这些都与大学的科研有密切的联系。相比较而言,教材的开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学平台的研发所获得的资金少之又少。因此,从整个教学评价生态系统来看,外部系统“重科研轻教学”的行为导致了大学教学生态评价系统内部的失衡。
(二) 教师教学自主性与评价结果管理功用的错位
大学教育的职能还要求教师教学自主。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包括教学选择权、评价权、惩戒权与学术研究权、教学改革权等。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其对学生的了解,可以自主选择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评价方式等。换句话说,教师一旦开始接受教学安排,就拥有了教学自主权,他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行为不受他人干预和控制,包括课前的准备,课堂上对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把控,课后的评判和反思等。
此外,教师的教学自主性,还体现在教师创造和传播知识的自主性。大学是由不同学科组织起来的,各个学科之间有自身的知识发展规律、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念以及研究范式等,不同学科之间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故教师传授知识的自主性也会有很大差异。即使是同一学科内部,由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存在,各个教师教学自主权也有很大差别。有些知识是可以编码,可以传授,可以流通的,因而更具有资本性,商品性[5]。然而,有些知识是难以编码、难以传授、难以流通的,它需要精神与精神交往,心与心的交流,领会。它难以量化、难以觉察,只能依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领悟。
然而,现行多数教学评价指标采用统一的量化标准去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没有充分关注到各门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更没有考虑教师个性和学生的差异性。教学评价设计的同一性、不合理性、欠科学性使得教学管理部门很难客观地获得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数据,教师也很难获得课堂教学价值的真实判断。其输入和输出的能量和信息并不对等,导致评价系统内部各方面失衡,大学教育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职能难以实现。
(三) 教学的多样性与评价统一性的冲突
大学教学过程非常复杂,所涉及的因素很多,因此,教学评价内容不可能统一规划。现代大学与社会联系更紧密,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符合社会需要,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教师的性格特征、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教学的认知、对师生关系的看法,甚至他曾经求学的院校文化背景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
当教学评价置于教学管理的范围内,教学管理更多的考虑其行政事务的可操作性、可量化性而忽视其复杂多样性,因此很多大学大多采用统一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课堂管理严格规范”“能耐心解答学生问题”“内容安排合理,重难点突出”“概念正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具有启发性,有效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讲解流畅,层次清晰”“课内外学习任务适量,并能及时批改或讲评”“老师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我较好地掌握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言行得体”等。可以看出,这些指标放在任何一个课堂都适用,缺乏针对具体课程门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分析,掩盖了教学的本质特征,难以反映出标准背后复杂的教学过程。
四、构建以大学职能为出发点的教学评价生态体系
和谐、平衡发展的教学生态系统,需要一个科学、客观、可操作的评价系统,该系统外部要素以及内部因素互相协调,相互牵制,平衡发展,才能确保大学教学实现其应有的职能。
(一) 从学术本位到教学本位
教学评价的外部系统即当今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事实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其实也是各个大学从注重研究的机构演变为注重学生教学的机构,即教学工作始终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所在。对教学的重视意味着高等院校办学的重心向学生倾斜,意味着学生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确立。只有大学教育各级管理部门站在较高的高度,对高等院校进行定位分析,准确把握教学与科研两者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才能深入教学管理机制和效能层面思考具体实践问题。
我国本科教学的目标是“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6],其实质是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这些品质的实现并非只有通过科研才能达到,通过专业化的课程教学同样可以实现。大学必须通过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来达到自身的目标,而不是重新设定或者替代学生的目标。因此,我们强调大学教育应轉变目前的态势,从学术本位转变为教学本位,从科学研究本位转变为人才培养本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关注的重点。
首先,改变大学教师对教学“不作为”的态度。大学管理机构应从思想意识及制度上确保现有的激励机制,让教师们亲近教学、热爱教学、并有一定的教学成就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的增长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从制度上淡化教师们的学术本位意识,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本位意识。在大众化的大学教育模式下,大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学问题,教师的课程形态、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与精英化教育都应有很大区别。
其次,大学教师应树立“教学学术”意识,教学本身就是学术研究。大学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比较自由,因此,其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判断力、价值观与态度。好的教学意味着教师既是学者也是学生,他随时关注自身领域的动态并适时地分享给学生。教师只有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探索本领域知识才能创造与传授更多知识。事实上,大学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探讨活动,教学要研究学生个性、研究教材、研究社会的发展、研究学生所处的环境,教师如果把精力放在了研究教学活动上,其教学必然也会很出色。这说明,大学科研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是教学,科研只是促进教学的途径与方式,是教学的一种实践形态。
(二) 强化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建立动态平衡的课堂
大学教育的职能决定了无论教师教学情况如何,其最初的出发点及最终的落脚点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第一位。学生既不是传统意义上教育的消费者,也不是买卖知识的顾客,更不是教育产品,他们是教育服务的使用者。大学要教育好学生,必须从课堂教学抓起。在大学教学评价生态系统中,教师教学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生态教学评价意味着教师有着更科学、更平衡、更有效的课堂营造方式。要取得动态平衡、相互关联的发展课堂,教师首先应当发挥师生协作的职能。通过课前精心准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完成一个个学习项目或研究课题;教师参与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和学生一起公关一个个难题;借助材料和设备,师生共同完成任务;共同营造和谐发展的生态课堂。其次,培养学生复杂性思维及创新性能力。在讲授每一个知识点时,除了让学生把知识点弄透彻之外,还要向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目标;通过设计难度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复杂性思维能力;通过设定一些争议性的课题或话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对课堂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应给予清晰、中肯的评价,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生产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坚持不懈、追求科学真理的钻研精神。
(三) 运用大数据技术,坚持教师教学评价多元化
从生态学视角来看,教学过程是一个长期、关涉人和物不断变化的过程。要很好地评价教师教学状况,只依据目前的一个机械的、统一的指标体系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教学生态链,将教学评价生态系统各有关重要因素如学生学业、态度、信念、能力、公民责任感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将教师、学生及社会第三方作为评价的主体。这不但可以关注到教学课程的独特性及教师的个性,而且还可以提供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不但能动态地观察学生学习状况,又能规避以往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所带来的弊端;不但能实时分析测评数据、查询评价结果,又能及时动态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管理部门和教师本人。一方面可以给决策部门提供有效的参考,另一方面可以给教师提供教学建议和意见,从而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把教学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知识能力结合起来,把课堂知识的传授与社会实际岗位需求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有利于服务社会,传承文化。
五、结语
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越来越与社会产生诸多错综复杂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在这系统中,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责。为此,构建一个相互平衡、互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评价生态体系非常重要。大学组织应充分协调系统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的因素,处理好学术与行政部门的关系,给予教师比较充分的教学自主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师教学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这将有利于大学教育职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8.
[2] Huxley, Leonard.Life and Letters of Thomas Henry Huxley[M]. London: Macmillian, 1900.pp.328
[3] 张锟.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创新—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7.
[4]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54.
[5] 潘懋元.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64/200704/21825.html.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