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本土化实践与思考

2020-11-09章丽辉赵加强

科教导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产教融合

章丽辉 赵加强

摘 要 产教融合式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在中法合作办学的多年本土化实践中,形成了全员化、全过程、全覆盖的“三全”式产教融合,本硕贯通下的通专兼备式专业硕士培养特点,为專业学位精英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关键词 法国工程师 产教融合 本土化实践 专业学位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9.005

Abstract The French engineer training mode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has formed the "three complet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with full staff, whole process and full coverage in the years of Localization Practice of Sino French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with both general and professional specialties under the master's and master's degree integration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elites.

Keywords French engineer;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localization practice; professional degree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在发达国家可以达到70%,甚至是80%。 [1]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2016年数据显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占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47.4%。[2]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诸多高校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产教融合对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受到广泛重视。[3-5]法国工程师培养是完善、系统的产教融合式培养,能否通过中法合作办学的本土化实践,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模式?

1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

法国工程师学校历史悠久,但办学规模小,学生人数一般在300到4000人,但资源优势突出,师资配备强大,综合性大学师生比通常1:14左右,而工程师学校的师生比则在1:3到1:7之间。据统计,综合性大学一名三年级的理科生,所花费的年均经费为8424欧元,而一般工程师学校,这个数字为12830欧元,而顶级工程师学校,如巴黎综合理工,则高达34905欧元。[6]强大的师资、充足的培养经费来集中培养小规模数的优秀学生,因此,教师能够为学生精心授课,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工程师学校坚持小班教学,兼顾学生创新能力和领导潜能的开发,在高资源、小规模的配置下实现个性化培养模式。

工程师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局限于为某个职业、某个领域培养专业人才,而是要培养高层次的管理者、行业领袖。广阔的视野和思维高度,宏观、整体地看待问题,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综合决策,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正是精英培养过程中所必须正视的能力,这种能力已经超越技术范畴,因此,越是顶级的工程师学校,越是追求通才教育,培养适合现代社会的通用型人才。如巴黎综合理工学校预科阶段以及工程师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都以基础课程学习为主,涉及广、强度大、包括数学、物理、化学、机械、信息、电子、材料等多门学科,然后按照数学和物理化学两个大类来进行教学,一个大类相当于我们的一个系,由一位资深预科教师领衔组建一个教学团队,统一部署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根据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安排整体推进。基础课程教学强调各课程知识点的相互衔接和融会贯通,并通过机械、信息等学科来学习理解数学、物理等课程的实际应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抽象思维能力强、工作态度实用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环境适应性强,是法国工程师培养的四大能力标杆。如果说前两个优势得益于 “通才”教育,那么后两个优势则更多地形成于工程师学校系统的产教融合的能力培养,即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等。系统的产教融合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性课程、项目课程、实习等环节得到全面落实。如项目课程,通常由学生自由组合,3-6人一组,与教师团队沟通讨论,确定项目指导老师,由学生完成选题以及论证,争取经费支持,项目规划、项目落实,项目执行过程中,涉及到与客户的沟通联系,分析客户的需求,形成需求报告,评价项目的商业风险,设计项目方案以及管理模式等等,最后,项目答辩并交付使用。实习是必修环节,包括工人实习,时间为1-2个月,目的是了解最基层的情况;主动实践型的短实习,一般3-4个月,主要是观察型的,加强对企业情况的了解;工程师实习,半年以上的长实习,基本接近于未来的工作。并且工程师学校在制度上对学生出去实习具有强大的保障和鼓励措施。

具备四大标杆能力的工程师学校毕业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甚至不同的行业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因此也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通过工程师学校强大的校友文化网络的集成和强化,逐渐形成了工程师学校产教融合的循环生态。

2 中法合作办学的本土化实践

我国与法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重点集中在法国大学校精英教育体系,特别是法国工程师培养体系。2005年,法国中央理工学院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成立了首个中法工程师学院,截止到2017年,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已经达到12个(见图1所示)。其中工程师学院7个,专业覆盖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工程、航空航天、材料科学、核工程等主流工科领域,也是法国的强势工科领域。

在近15年的中法合作办学的发展中,尤其是中法合作的工程师学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国际通用工程师的认证体系,为我国培养了近2000名国际通用工程师,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注入了活力。中法工程师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引进法国工程师教育的优质资源,引进法国工程师培养的先进理念,但是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二级学院,与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大学不同,必须在我国教育国情的大背景下,在母体高校的大框架下,让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生存和发展,因此经历着不断的碰撞、磨合、冲突、调和等过程,逐渐形成了中法融合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它不同于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也不同于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法国工程师培养执行2+3贯通培养模式,前两年为预科教学,后三年为工程师培养环节,获得工程师职衔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远高于普通大学的工科硕士毕业生。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是经历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6.5-7年的培养,前1.5年是基础课程教学,然后进入专业基础和专业学习,完成本科毕设后,进入更加专业化的硕士阶段培养,由于多年以来的学术氛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偏向于工程学术硕士。

中法合作办学的本土化实践中,中法工程师学院借鉴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母体高校的优势和特点,在本科+硕士的6.5-7年的学制内,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前三年均为法语强化学习和预科学习阶段,各工程师学院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差异在工程师学习阶段,各中法工程师学院根据母体高校的优势和特点,体现出了各个工程师学院的不同特色。但总体来讲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仅按照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ommission des Titres dIng閚ieur 简称CTI)要求的1800学时+实习及实习报告,学生可以在法国或者中国完成,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证书,相对学制较短,一般为2-3年。第二类是融合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和中国教育部工程硕士的要求,即1800学时+实习及实习报告+硕士论文,学生可以在中国完成,也可以在中国与法国有机安排完成学业,学生同时获得母体学校硕士学位和法国工程师职衔证书,学制一般需要3.5-4年。

3 中法合作办学培养工程人才的实践创新

上述第一类中法工程师学院实践了法国工程师培养的本土化完成情况,而第二类则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领域开展了诸多创新实践。

3.1 产教融合“三全”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法国工程师教育对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极致的追求,也是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实地认证过程中考察的关键之一,因此,中法工程师学院都会高度关注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性课程和实习环节,把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做到真正的“三全”:全员化、全过程、全覆盖。

(1)全员化。中法工程师学院学生一般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课程的开展与落实、实习(全职在岗)的目的、形式、时长、实习考核等要求,形成明确的教学环节,写进每个学生的培养方案中,由学院统一组织开展,确保每一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规范到位,实现全员化。

(2)全过程。在中法工程师学院,从本科一二年级,通过企业专家的前沿讲座、企业的实地参观,本科三年级引入适量校企合作课程,三年级结束进入认知实习,完成前半程的培养。本科四年级开始,进入工程师阶段,通过大量的校企合作课程研究性实习,一直到最后半年的顶岗性工程师实习,完成全过程的培养,产教融合的培养理念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3)全覆盖。在中法工程师学院,实践教学不是涉及几个学分,而是整个培养方案的重要部分,覆盖了所有的教学形式。包括企业专家的前沿讲座、校企合作的讲授型课程、企业实地授课的课程、项目式课程、竞赛型课程等等。如巴黎高科学院每学期都会开设数门实践性课程,企业专家授课时数占到所有课时的近30%。企业实习是每一个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培养特色,一般都会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企业实习,进入工程师阶段的暑假进行认知实习、结合本科毕业设计进行研究实习,步入职场前进行工程师实习,嵌入到培养方案中,是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必修环节。在高校和企业双导师指导下的校企联合硕士研究课题也颇受学生欢迎。产教融合在中法工程师学院做到了课程、项目、实习、毕设和硕士论文的全覆盖。

3.2 本硕贯通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

中法工程师学院在融合法国工程师培养和中国教育国情的本土化实践中,事实上是完成了本硕贯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先行先试”,6.5-7年的培养周期,探索多种可能性。增加数理基础课程的比重,改革数理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学位学生的科研素养。

(1)大平台数理基础课程,提供跨学科教学模板。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跨学科教学是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在跨学科教学中,不同基础学科的知识点能够贯穿讲授,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理解各学科的基本原理,从而拓宽思维,养成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因此对培养跨学科能力和创造性方面具有显著意义。但如何有效地落实跨学科教学,却是问题的关键。这些年推行的工科平台是一种有效尝试,工科平台学生不分专业,在工科平台接受统一的数理基础课程训练,一般为1.5年。从培养方案入手,把数理基础课程模块化,进行模块化教学,可是,教授数理基础课程的师资基本不变,教学方法基本不变,要实现真正跨学科教学的预期也会变得困难。

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法国预科教学要求的宽口径、大平台教学一致,除了英语、体育、思想政治类课程外,其他所有课程归入两个大的教学组:数学计算机组和物理化学组;由一位资深预科教师领衔一个教学团队,执教所在教学组的所有课程。组内讨论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分布、知识点衔接、以及设计跨学科实践课程,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反馈,统一部署教学进度,整体推进。同时,数学计算机组和物理化学组的教学进度彼此衔接,针对重要知识点,两个大的教学组间会进行数次教学讨论,把该知识点在不同学科中的体现形式统一考虑,设计到跨学科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跨学科设计的实验教学中,体会现象与本质,再结合数学工具,来解决各种体现形式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跨学科的有机统一状态。

(2)通专兼备,探索精英工程人才的养成之路。如前所述,第二类工程师在通才培养的基础上,对其学术研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巴黎高科学院的学业强度:在这6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超过120学分的数理基础课程、完成超过80场的口试、完成了至少半年的国外交流和学习、完成了累计至少8个月的全职企业实习,同时,完成交大其他学生一样要求的硕士论文。这是在法国工程师通才培养的基础上,增加了科学研究的要求,研究课题可以来源于企业实习,或者独立于实习内容,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通专兼备的培养模式,与法国等顶尖的工程师学校近年来创导的的精英工程人才的培养理念相一致。

4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法国工程师培养是法国引以为傲的精英教育,得到法国社会的深刻认同,具备生源优势和资源优势。但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来到中国,在多个不同母体高校中开展本土化實践,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很深的启发。

在法国工程师培养的本土化实践中,本硕贯通连贯地设计培养方案,从夯实数理基础,拓宽视野的通才培养,到产教融合的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层层递进,为我国专业学位精英人才培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毕业生具有强大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多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素质高,是受到企业高度认可的精英工程人才。但是培养过程中,高强度的数理基础课程、1800个学时的工程师阶段课程、8个月以上的全职企业实习、硕士论文,学生课业压力非常大,即便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生源质量,巴黎高科学院首届学生依然有高达29%的分流(淘汰)率。因此,通专兼备的培养模式只适用于精英教育,生源选择和规模控制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比之下,借鉴法国工程师培养中通才教育和实用性培养的理念,大课时的数理基础课程,结合工程师阶段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多段式的企业实习,注重多语言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和实用的工作能力,不再强调硕士论文,而是以高质量的实习报告来完成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毕业学生同样受到企业的欢迎,而对生源选拔和学生规模都可以放宽要求,培养较大规模的国际通用型工程人才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十三五”教育规划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沪举行[EB/OL].[2014-12-6]http://shzw.eastday.com/shzw/G/20141206/u1ai140749.html

[2] 中国教育概况—2016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EB/OL].[2017-11-22] http://www.gov.cn/guoqing/2017-11/22/content_5241529.htm

[3] 蔡小春.全日制专业硕士产教融合课程教学路径的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161-166.

[4] 汪全报,卜春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教融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3):24-29.

[5] 邵全卯,熊杰,吕华.新昌实践模式: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2):1-5.

[6] ZUBER S.Evolution de la concentration de la depense publique en education en France:1900-2000[J].Education et formation,2004(70):97-106.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产教融合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985”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对比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