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打好打赢喀什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几点思考

2020-11-09刘明刚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4期

[摘要]新疆脱贫攻坚看南疆,南疆脱贫看喀什。喀什地区致贫原因复杂特殊,喀什脱贫与否事关新疆脱贫攻坚战的成败。本文立足喀什精准扶贫实际,注重从根本上查寻贫困根源,力求拔“穷根”,打好打赢喀什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打好打赢;贵在精准;喀什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新疆脱贫攻坚看南疆,南疆脱贫看喀什。喀什贫困问题呈现点多面广,深度贫困等诸多特征;并且致贫原因纷繁复杂且相互交织,这给打好打赢喀什脱贫攻坚战造成很大难度。

1 喀什地区脱贫攻坚成就及贫困的特征

喀什地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确定喀什地区贫困人口28.58万户105.5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2.43%,占全疆贫困人口总数的40.6%,占南疆四地州贫困人口的48.3%。12县市中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个,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市4个。扶贫开发重点村1222个,占全疆43%,占全地区行政村总数的52.09%,占南疆四地州贫困村总数的46.91%。近年来,在喀什地委的正确领导下,喀什各族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在打好脱贫攻坚战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仅2018年全地区就有23.77万人实现脱贫,232个贫困村退出,泽普县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9.8%。2018年末全地区未脱贫人口34.98万人。

喀什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稳定形势严峻、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化水平较低、贫困人口众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贫困呈现独有特点,具体表现为集中连片,深度贫困。

1.1 贫困人口基数大且脱贫任务繁重

全区12个县市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67个乡镇有94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占乡镇总数的56.3%,1000多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占总村数的50%以上。喀什脱贫道路面临增加收入、扶智扶志、技能培训等多方面任务,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农村待转移剩余劳动力总量不小;地理位置、语言等制约因素明显,劳动力自发性转移困难不小;综合素质相对不高,据统计,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小学文化水平占43%,初中文化水平49%,高中文化水平7%,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占1%,剩余劳动力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程度低且不具备专业技能,连片扶贫开发中群众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劳动密集型龙头企业引入困难。

1.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主要河流缺乏山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不足40%,结构性缺水和耕地退化严重。部分山村水电问题严重,交通缺少向西开发铁路大通道。

1.4 等靠要散弱的问题突出

贫困对象等靠要依赖思想未明显转变,致富欲望、脱贫斗志是软肋,习惯性依赖帮扶救济。与此同时,在贫困乡村,组织贫困对象抱团发展的载体及途径有限,使得个体在又散又弱的现状下脱贫致富困难重重。

2 喀什地区致贫原因复杂特殊,相互交织

当前情况下,喀什致贫原因复杂特殊,且相互交织,既有长期压积形成的历史原因,也有近期形成的新的突出因素,内外因相互作用,使得喀什地区贫困集中连片且具深度。依據调研材料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就业不足影响明显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富之源。就业不足使得本地农民增收面临严峻挑战。究其根源:

(1)本地就业承载力不强。喀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喀什地区工业化水平不高,非农就业机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内部消化能力有限。2018年喀什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869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百万左右,靠本地内部转移难度很大。

(2)转移就业的意识和观念落后。未就业人口以维吾尔族群众为主。受语言障碍、习俗差异、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待业人员就业意愿不强,特别是赴疆外就业困难重重。

(3)民俗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喀什地区待就业人口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绝大多数以信教群众为主,喀什本地特别是向内地转移就业使其在信教需求,饮食适应,情感融合方面很难得到满足,再有内地群众对伊斯兰教以及信教群众的风俗习惯缺乏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喀什地区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4)劳动力转移层次以及就业稳定性不高。由于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喀什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就业以技术含量低,收入不高为主,例如餐饮、建筑、农业等传统型就业岗位比重较高。其次,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农民工相对缺乏职业认同感,个人工作适应性不强等特点,加之专业化分工的越来越细,导致其工作稳定性不高。.

2.2 贫困对象综合素质不高是关键

以喀什地区为例:

(1)贫困对象文化水平偏低且语言交流困难。日常的生活学习很少用到国家通用语言,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汉语教学教师水平不高,缺乏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

(2)不具备专业技能。据统计,贫困对象不具一技之能问题突出,导致贫困群体参与市场经济能力不强,积极融入社会,从事多种职业增加其收入缺乏基本的支撑。

(3)贫困对象组织化程度不高。喀什地区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贫困主体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并提高地块整合性的机制,极大地阻滞了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其次,集体组织的弱化难以将分散的劳动集中起来,削弱了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分散的贫困主体实力弱小,市场风险大,缺乏与对方的谈判竞争能力,长此以往,产业生产效益低下,贫困主体收入难以提高。

2.3 喀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近年来,在中央、自治区以及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下,喀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与此同时,喀什地区现阶段区域现状对农民增收形成不利。

(l)量小且结构不合理。2018年全年喀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 890.12亿元,三产比重31.6: 24.8: 43.6。工业化总体水平不高,工业未成为主导产业,使得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城乡良性互动乏力。城乡二元结构未根本打破,影响农民增收明显。

(2)喀什地区稳定形势严峻。稳定是前提,是第一责任。喀什作为新疆反恐维稳的前沿阵地,是反渗透、反分裂、反恐怖的主战场,招商引资,旅游观光,项目引入,就业岗位增加,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 打好打赢喀什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

深入剖析喀什深度贫困问题,找准问题症结,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精准脱贫尤为重要。以问题思维为指导,在脱贫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贫困主体作用发挥上找出路;在加强贫困主体组织化程度,抱团发展上想办法;在资源要素整合能力上狠提升,为切实解决好喀什深度贫困问题夯实坚实基础。

3.1 抢抓机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台并实施了《南疆三地州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喀什作为深度贫困区域之一,须依托利好机遇,努力转变扶贫开发方式,从救济式扶贫向参与式扶贫过渡。同时要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任副职的“双到”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并派出驻村扶贫开发工作队,让有能力、有办法的人进村扶贫。主要领导不仅“挂帅”而且“出征”。

3.2 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条件

贫困地区的通病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增加了农村脱贫的不稳定性,加大了返贫的机率,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2.1 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1)要完善贫困乡村的水、路、电、基本农田等建设,为生产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2)要改善贫困地区卫生医疗保健条件,减少因病返贫致贫的发生。

(3)探索灵活的移民扶贫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在不具备生存条件环境中的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彻底解决重点贫困村屯的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通讯难等难题,促进贫困村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贫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4)重视贫困地区的思想文化建设,这是战胜贫困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农村全面稳定发展的基石。同时,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3.3 增强贫困主体自身发展能力以及组织化程度,谋求抱团共赢

实行农科教结合,建立以“双语”教育为平台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齐抓的方针,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落实,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要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向农民大力普及实用技术,增强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当前,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光靠增加劳务人员数量,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小。因此,要结合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剩余贫困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素质,增加劳务收入。另一方面,增强贫困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例如符合贫困主体利益的合作社的规范设立与壮大。增强其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谋求更多的增加收入的渠道。

3.4 建立健全完善的巩固成果,抑制返贫的长效机制

(1)充分发挥扶贫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贫困群众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由于返贫的打击,不少返贫者对再度脱贫失去信心和勇气,以“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得过且过。在这种情况下,要帮助返贫者分析返贫原因,找准症结,因势利导,帮其树立并坚定其再次脱贫的信心和意志,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主动抓住各级政府扶持的机遇,想方设法摆脱贫困,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2)充分发挥带头人的带动作用。贫困群众需要发动,更需要带动。要注重培養一大批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既可以是基层党支部或是基层党支部的成员,也可以是一般贫困群众中的致富先行者。要充分发挥这些带头人头脑灵活、思路清晰、市场意识强的特点,带动贫困群众共同致富。这些人与贫困群众生活在同一个乡镇或同一个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奔头,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自然高涨。

(3)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在扶贫开发规划设计上,即要有近期的任务目标,也应有长期规划(5-10年);既要有重点村、户的具体安排,也应有县、乡的全盘考虑。在扶贫项目的安排上,既要突出“短、平、快”,短期内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也应注重发展培育长效扶贫项目,增强发展后劲。要做好在扶贫开发具体行动中,市、县、乡应各负其责,各尽其职,步调一致,村、组、农户主动配合,行动协调。

[参考文献]

[1]喀什地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喀什调查队.喀什地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9 (04).

[2]侍晓雅,杜玉.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3 (01).

[3]国家统计局喀什调查队.喀什地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喀什地区统计局,2019 (04).

[4]国家统计局喀什调查队.喀什地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喀什地区统计局,2019 (04).

[作者简介]刘明刚(1981-),男,陕西人,高级职称,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