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中的生态意蕴
2020-11-09王启元
摘 要:生态化的经济伦理思想能够调节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经济主体从生态角度去从事经济行为。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中包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我们应该合理运用“取之有节”“和合乃生”“知足知止”“知常曰明”“里革断罟”等中国传统文明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稳固增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持续繁衍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经济伦理;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全新状态,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同时,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然而,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以经济主体为实践内容的经济活动,受到社会意识中的生态范畴所影响,这就构成了包含经济和生态的双重伦理思想体系。生态化的经济伦理思想能够调节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控其逐利本性,使经济主体从生态角度去从事经济行为。作为我国文明之源的诸子百家,其经济伦理思想中包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条件和背景
诸子百家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经济条件。一是诸子百家时代多元经济结构。由于诸子百家时期存在的特殊土地分配方式和不同朝代列国君主的谋划,产生了当时农、林、工、商多元化的复合经济构造格局,这种多元复合特征,影响着诸子百家时期经济伦理思想的特征,即诸子百家时期经济伦理思想上的多元性特征。二是演化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变革,劳动技术的改进,为诸子百家时期人们提升经济水平提供了支撑平台,也成就了当时经济伦理的兴盛。三是悠远的商业传统。诸子百家时期具有悠远的商业传统和浓郁的商业气氛,反映在当时经济伦理思想上就是其鲜明的功利色彩。诸子百家时期经济伦理思想也涌现了不同的派别,概括来说,其经济伦理思想主要有儒道法墨四大流派。
诸子百家时期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不同诸侯国不同君主统治下的政治境况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政治境况决定了诸子百家时期经济伦理的形成具有复杂的政治背景。包括世袭王权的政治体制、宗法集权的政治制度、一匡天下的政治理想,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等。如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就分为:儒家侧重于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把礼、义、廉、耻作为治国理政的规范准则,同时推导出民生的思想。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提倡以严刑峻法强制民众服从专制统治。道家的无为而治、崇俭斥奢、以守为攻、修身养性、返璞归真、以少胜多等认知思想,显现出其囊括的先进治国理想。墨家学派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同样非常丰富,最主要表现在兼爱、非攻两大方面。
诸子百家时期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础。包括1、道德思想基础。诸子百家时期经济伦理思想中囊括仁德和功利双重辩证特性的道德哲学本质。2、儒道法墨思想之间的相互融合。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存在着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诸家在思想上的分化和和交融,这种分化与交融呈现在治国策略上,就是以儒家思想为界限,以法家思想为主导,以儒法道墨彼此交融而产生的政治影响力,3、在生态思想上,就是以道家思想为统筹的道儒法墨的相互渗透,这些渗透类型在诸子百家时期经济伦理思想中至关重要。
诸子百家时期经济伦理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在诸子百家时期独特的经济条件和政治背景影响下,在诸子百家道德情怀的触发下,形成了以生产伦理思想、交换伦理思想、分配伦理思想、消费伦理思想为主要方式的古代经济伦理思想体系。生态文明是遵循自然规律,寻求天地人共同发展的先进文明形态,所以基于诸子百家道德伦理情怀的经济伦理体系,实质上是生态本位的经济伦理体系。诸子百家时期这种思想体系中囊括了以农业为主的可持续强国富民生产伦理、以义利统一为准则的货币轻重交换伦理、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伦理、崇尚节俭并实现天人相与的绿色消费伦理。
二、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生态意蕴
(一)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生态意蕴
儒家经济伦理观,蕴含“敬天”之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其中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该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1、“用之有节”的生态节用理念。如孔子将“节用”视为生活和生产所应遵循的准则;孟子倡导珍爱自然、保护生态,可采用“时养”之思想,即依照天地时令开发资源和劳作生产;荀子沿着“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倡导“圣王之制”。2、“用之有节”的生产经济伦理思想。儒家中关于“用之有节”,依据“天时”等思想,对处理当下紧张的人与生态之关系有借鉴作用,值得继承。3、“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情怀。强调人们应以“仁爱”思想敬畏万物生命,4、“知命畏天”的生态伦理意识。“敬畏天命”可谓是儒家生态伦理观的重中之重,蕴含着人与万物和谐、人与自然协调之目的。
(二)道家经济伦理思想的生态意蕴
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从“道”的本源出发,蕴含着丰厚的生态伦理理念,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和谐世界。为此,人们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的对待自然万物以用之。包括:1、“无为而为”的环境保护意识。强调“无为而为”的遵旨,顺应自然规律,依据事物的本性适量发展。庄子认为有所为是在无为的基础上,适量而为,有为与无为是辩证统一的。2、主張“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的生态理念。“道”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主张“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道家思想中“道”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含义。一是指天地万物的本源;二是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三是事物的本性。3、人类和自然应该是“天人合一”的关系。道家认为人类的经济和其他各种活动属于“万物为一”的范畴。
(三)法家经济伦理思想的生态意蕴
作为由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等学者的总和,法家人物,虽然组成成分各异,然而在“取各家之精华、融自身之视角”之后“创独特之法治思想”。他们因在管理国家之思想和道德上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特质,而被尊称为法家。齐国宰相管仲(后人尊称为管子)为法家生态伦理思想典型代表人物,而《管子》则是他与其他法家学者的代表作品。法家生态伦理思想包括:1、“万物和合”的生态道德意识,蕴含人与万物存在彼此关联和相互依存的联系。如管仲提出“人地平衡”的论点等。其自然天道观,价值展现于三个方面,包括:自然性价值、客观性价值和可认识价值。2、“顺天之时”的生态自然观念。“顺天之时”生态观的本质,蕴含人与天和、德润自然、时之行事、得天之时四个维度。强调以时禁放,顺天之时,德律并济,适切保护。3、“用赡养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开发,强调产权关系的保护,如先秦法家思想主张各国将盐、铁、森林等重要物质基础实行国有,并在有效范围内对资源进行管理,真正实现“用赡养足”。
(四)墨家经济伦理思想的生态意蕴
墨家,是与儒家同为显学,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不相上下、并肩前进。墨子在儒家学说基础之上,进行融合、反思、批判和创新,进而创立了墨家学说。其中,墨子的“兼爱”、“节俭”等观点与生态伦理学相契合。1、“兼爱自然”的生态关怀思想。墨家学派提出“兼爱”与“互利”的伦理思想,蕴含着道德的互惠性,蕴含着人与万物长远的发展。2、“俭节则昌”的自然节用意识。墨家倡导“俭节则昌”的节约理念,蕴含着对资源的适度利用、适当开发等观点。认为应珍惜生产成果、用财有节、人人自“俭”。
三、中国古代经济伦理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取之有节”与节约生态资源。“取之有节”的时代内涵,首先,“取之有节”也意味着节约资源。节约资源的消费伦理是由于人类自身需求的无限与社会现有资源的有限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所提出的。所以,人类只有重新拾起古代思想家们“取之有节”的生态伦理,依从自然法则,在开源节流中与天地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其次,“取之有节”也意味着物尽其用,意思就是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尽最大可能地利用物质资源来提高生产效能。即在要求人们进行节俭消费的同时,也提倡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行适度消费,实现生产资料的有效配置。故“取之有节”的时代内涵也蕴含了适度消费的经济伦理思想。
“和合乃生”与提倡生态道德。“取之有节”的时代内涵包括:第一,普及和合生态意识,突出和合道德建设,将和合观念列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第二,崇尚科学发展原理,构建和合生长模式。第三,提倡科学消费伦理,创建和合经济结构。第四,宣扬生态建设美德,构建和合创新体制。第五,完善和合教育体系,强化和合生态教育。
“知足知止”与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识。在“知足知止”的持续发展生态伦理意识层面上,道家肯定了人类追求利益至上的本性,也承认了大自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内在价值,为当今时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我们创建低碳消费和绿色生活提供了凭据。“知足知止”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载能力、统筹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做到代内平等、代际公平,让人类一代代的永续发展。
“知常曰明”与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之道,也就是“常”,这是永远存在的事物内在规律,也就是道的本质,我们将之称之为“明”。“知常曰明”的意思是指具备认识和掌握万物新旧更替的自然本质的能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智慧。这种智慧提醒人们要认识并把握万事万物生长的固有规律,如果肆意妄为,不尊崇自然准则,势必带来不利的后果。
“里革断罟”与建立生态保护的规范制度,第一,里革断罟体现出了“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生态经济伦理。第二,从里革断罟中我们可以看到“亲亲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念。第三,里革断罟也让我们看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可持续生态观念。当今世界虽然有了如“里革断罟”般的环境立法和相关制度,但是在执行效力上,与古代先人们对道法自然怀有的崇尚和敬畏态度相比,我们需要要做的还有很多。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及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强化法律法规手段,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综上所述,我们要合理运用“取之有节”“和合乃生”“知足知止”“知常曰明”“里革断罟”的生态伦理思想,有效融合当今时代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科学诠释,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有效驱动下,实现社会经济稳固增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宇宙万物可持续繁衍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献
[1] 潘俊杰,李季鸽.中国古代早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探析[J].三峡论坛(理论版)2018(11):64-66.
[2]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3] 洪名勇.生态经济评论(第四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4] 刘倩.道家生态哲学思想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4(18)19:82.
[5] 夏劲,项继光.儒道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
作者简介:王启元(1963- ),男,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经济伦理、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