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其成因分析

2020-11-09杨小霞陈镇城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5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微时代大学生

杨小霞 陈镇城

摘 要:“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出现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征。本文在分析这些变化的基础上,从碎片化的海量信息对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的削弱;宗教自身的神秘性及特殊功能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高校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教育相对滞后与薄弱三个方面阐述造成了“微时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的主要成因。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宗教信仰;信息甄别能力

种种迹象表明,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方式、各行各业的宣传方式也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宗教信仰也不例外。许多宗教派别以及他们的传教者、教徒甚至邪教都开始借助各式各样的“微平台”开展传教活动。大学生是“微时代”最积极的践行者,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和宗教信仰二者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为了解和分析“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状况,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笔者于2019年10月至12月期间在福州大学城的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了“‘微时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5份,回收率98.5%;有效问卷936份,有效率95.03%。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各专业学生,男生占44.44%,女生占55.56%,大一到大四各年段学生均占有一定比例,覆盖面较广,具有代表性。

一、“微时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新情况新特点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出现了新情况与新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比其他人群更习惯于通过“微平台”接收与传播宗教信仰信息

根据《2018年福建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社交工具当中,微信、微博赫然在列;将近75%的人表示每天至少使用一次微博,还没注册的人仅仅只有5%,仅仅只有0.8%左右的人表示还没有注册微信账号。调查还显示,20.94%的人表示会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上看到宗教信仰有关的信息,其中的23.47%是宗教信仰者,76.53%则为非宗教信仰者。在这个群体中,22.89%的宗教信仰者会主动接收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消息,而非宗教信仰者的比例也高达20.41%,二者仅仅相差2个半的百分点,甚至于接收宗教相关信息的非宗教信仰大学生的人数超过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实际上,“微时代”背景下,人人接收消息的机会是差不多的,它仿佛一个张开的大网,只要我们登上微信、微博或者其他的“微平台”,这些消息就有机会跳入人们的眼眸,无论你是宗教信仰者还是非宗教信仰者。与此同时,微时代的大学生容易成为宗教信仰信息的分享者、传播者。在调查的过程当中,发现86.67%的宗教信仰者表示,如果有看到宗教信仰方面的消息会主动去分享,而50%的宗教信仰者则表示自己也会去分享这样的信息。而大学生是在分享者当中最活跃的群体。

(二)习惯于通过网络阅读各类宗教信息,安全防范意识较为薄弱

在调查当中,当问到“如果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上看到一些宗教信仰信息,您是否会去考证这些信息的真伪或者正误”时,仅3.57%的人表示总是会去查证,表示大部分会去查证的也不过6.12%,而48.98%的人表示有时会去查证,但从不去查证的人却高达41.33%。为了更加方便进行比较、研究,将以上数据制作成表格,如下表所示: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面对“微时代”下无“微”不至、良莠不齐的宗教信仰信息,许多大学生选择的是“一视而过”,这表明虽然在“微时代”下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宗教信仰信息安全意识、对宗教借助“微平台”传播具有一定的警觉性,但程度远远不够。例如,面对“您赞成宗教信仰并欢迎通过‘微平台公开传播相关信息吗”这一问题,绝大部分人对宗教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88.77%的人是赞同宗教信仰的,但有57.48%的人对于宗教信仰在“微平台”上的传播保留意见。 另一方面,在“您希望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上接收到哪些与宗教有关的内容(可多选)”当中,选项当中只有35.15%的人选择不想看到宗教信仰方面的消息,远远低于上面的不赞同者。而在后来问及“您如何看待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上发布一些宗教信仰消息的利弊”时,60.04%的人选择了说不清楚,甚至有23.18%的人认为是弊大于利。而仅8.97%和7.80%的人分别选择无利无弊和利大于弊。而在关于“西方通过互联网并利用宗教传播等途径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种说法的看待的调查中,66.35%的人选择有一定的道理,8.97%的人给出很肯定的答案有道理。上述数据表明,大学生在“微时代”的背景下还是具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安全方面的警觉性,但这是有待提高的警觉和理性水平。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人还是对“西方通过互联网并利用宗教传播等途径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一说法持比较中立的态度,真正的肯定者是比较少的,而且还有19.44%的人表示这种说法太夸张,小题大做了,甚至有5.24%的人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还不到十分之一的人给这个命题一个完全肯定的答案。

(三)缺乏对宗教信仰问题的理性思考,喜欢追随时尚

越来越多的宗教团体、组织或个人通过微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宗教信仰的渗透,而大学生好奇心重,喜欢新鲜事物,又缺乏思考,容易被改头换面过的各种错误信仰所迷惑。例如曾有人“以‘法师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中搜索‘找人,出现500多条结果,其中除了个别‘魔法师和以美女头像打着‘打酱油的旗号招摇撞骗的‘法师以外,90%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法师们,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可观的粉丝数。”

“大部分的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并未成型,或者处于暧昧阶段”,即使是有信仰者也是一样,当中有些人对自己的信仰也处于摇摆不定状态,大部分的人则是对于宗教信仰存着兴趣的保留。在调查当中显示,9.08%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是否有信仰不清楚。也就是说大约10个里面就有一个人对自己的信仰状况不是很清楚。很有趣的是,在问及“您觉得您对我国的宗教政策与宗教文化(包括宗教文学著作、宗教音乐、宗教舞蹈、宗教绘画、宗教雕塑、宗教书法、宗教建筑等)的了解程度有多少”时,63.22%的对自己是否有宗教信仰不清楚者集中在只了解一部分的选项上,可能就是这样的一知半解,让他们对自己的信仰状态捉摸不透。当然,整体看来情况也不是很乐观。仅有6个人表示对这些非常了解,其中一半是宗教信仰者,一半是无宗教者;4.80%的人表示了解大部分;73.50%的人表示了解一点点;21.05%的人表示一点都不了解,其中有69.04%竟然是宗教信仰者。可見,大学生当中的宗教信仰者对自己的信仰不太负责任,反而是无宗教信仰者对宗教有着朦胧的兴趣,跃跃欲试。同时,在问到“如果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上看到一些宗教信仰信息,您是否会考虑将来可能尝试去接受该种宗教信仰”只有24.49%的学生给出了“是”或者“否 ”这样的明确性答案。而剩下的人则是选择“不确定”或者“没想过”。甚至有26.09%的宗教信仰者表示如果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上看到一些宗教信仰信息,您会考虑将来可能尝试去接受该种宗教信仰。仅有13.04%的宗教信仰者表现出对当前信仰的坚定,选择不会。其中甚至有3个从不查证信息的人表示考虑接受。

二、“微时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成因

“微时代”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出现了以上状况是由以下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一)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极易削弱大学生对宗教信息的甄别能力

“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具有内容的碎片化特点。由于字符等的限制,各种“微平台”所生产、传播的信息,多是个人琐碎的生活细节,或新闻、事态的滚动进展,每一条都只能表达有限的信息。因为这种语言的碎片化,到最后所传播内容与传播者所要表达的本意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将非常普遍,这都可能会引起我们对宗教的认识产生误解。与此同时,“微时代”背景下的宗教信仰信息传播具有共享性、虛拟性、交互性等特点。因此,“微平台”上信息的传播是双向乃至多向的,甚至几乎是没有中心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传播者把自己所掌握到的宗教资料、信息、意见和主张发表,吸引四面八方的人来浏览或参与,而这些浏览者或参与者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成为新的传播者。这使得无论任何身份、任何目的的人既能以隐匿的身份传播宗教信仰有关的信息,同时也能随时随地接受和转发这类信息,因此,有一些对宗教不甚了解的人就很容易在接收到以宗教为幌子的不良信息时传播出去,不停地裂变,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比如,微博。而“正是这种强大的功能,迎合了青年人的广泛需求,青年人在“微博”里寻求彰显自我的同时更有可能不加辨别地去接受错误思潮。”这种突破了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模式使传播有了更强的不可控性,加上网络的虚拟性也使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扩散等环节变得更加不可捉摸,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因此散失了信息传播中的主导权,信息控制变得愈加困难。

(二)宗教自身的神秘性及其特殊功能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

宗教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包含着宗教理想、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宗教制度、宗教文艺和宗教形式等。就本质来说宗教具有某种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一种宗教都把人们都非常关注的生老病死给予了独具特色的解读并且为人们提供了一套生于永恒的方法体系,免去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这对于人类有着永恒的吸引力。”宗教对人生、自然和现实社会的这种独特阐释,具有一定的学理性和哲理性,往往能吸引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大学生接触它。宗教作为一种注重内心,探讨生死、善恶的特殊意识形态展现了它极大的魅力,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对心灵慰藉的渴望。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需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宗教在这种时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心中的消极情绪。此外,宗教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的传播形式与手段。社会的传播手段在变化,宗教的传播形式也在不断更新,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微信、微博、网站等等;传播的内容也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关注人们的心灵与实际需要。因此,与时俱进的信仰传播手段也为它争取了不少大学生粉丝。

(三)高校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教育相对滞后与薄弱

面对汹涌而来的“微时代”,高校似乎显得有点儿“慢热”,相对比较滞后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而且影响力远远还不够。只有39.64%的学生表示有关注,当然,92.72%的学生表示没有在上面看到有关于宗教信仰方面教育的信息。与此同时,课堂尤其是思政课课堂是进行宗教信仰方面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高校对于这个主阵地的作用的挖掘还是不尽人意的。不少思政课教师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从来没有在课堂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深刻剖析宗教信仰的本质与危害性等问题。所以,当问及对高校开展宗教信仰教育满意度问题时,仅5.45%的人对高校在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工作表示满意,12.61%表示较满意,45.30%的人表示一般,11.22%的人表示不满意,25.21%的人表示不清楚,也就是保留意见,因为有的学生表示没有发现学校有相关的工作。而且当问及“需不需要加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力度并开设课程”时,就显得很尴尬,仅24.68%的人表示需要,而有37.61%的人表示不需要,18.49%的人表示无所谓,18.48%的人表示不清楚,许多学生都被老师上怕了。

(四)境外各种宗教势力的刻意宣传与强力渗透

境外宗教的渗透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专职人员亲自传教;通过传输宗教读物对大学生进行传教;通过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传教;利用高校的‘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活动进行传教;利用广播电视进行‘空中传教。”而根据李娜在《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中对大学生了解宗教知识的途径的调查,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是位居前三甲之一,而“微时代”的到来是对网络的一次革新,在秉承网络传播的优势以外,“微时代”还具有网络所没有的有点,“微时代”的到来,使得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更为便利。我们不能否定存在着虔诚的、单纯的传教者,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存在着怀着不良目的进行境外宗教渗透的组织和势力。这种不良的境外宗教渗透存在着巨大的隐患:首先表现在它可能严重影响主流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并且冲击高校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其次它还可能影响大学生的科学信仰观的树立和积极进取心的养成。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新特征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对此保持清醒认识并据此开展富有实效的信仰教育,以保证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的贯彻与落实。

参考文献

[1] 腾讯佛学:中国佛教媒体现状——新媒体传播的几点思考[EB].2016.03.09.http://foxue.qq.com/a/20160309/043621.htm.

[2] 王莲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以泉州沿海开放地区高校大学生为研究视域[D].硕士研究生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7.

[3] 陈跃,伍玉松.“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光明日报,2012-2-26(07).

[4] 廖志诚,谢小芬.现状与反思: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基于福建省属高校的调查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152.

[5] 李娜.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基于广东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28—31.

基金项目:教育部思政专项《基于网络环境:宗教渗透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及其对策研究》(项目号15JDSZ2040)和2019年度教育部19JDSZK065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得到福建师大教学改革项目(I201812018)资助。

作者简介:杨小霞(1975- ),女,福建闽侯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陈镇城(1996- ),男,福建漳州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微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