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恩格斯的家庭观

2020-11-09万婷伟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5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婚姻家庭

摘 要: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恩格斯提出了他的家庭观。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阐明了家庭、私有制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补充并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对于家庭的研究在现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社会组成的细胞,对于家庭关系的认识有助于更好的建设社会,只有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才能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家庭;婚姻;历史演变

马克思与恩格斯是亲密的战友,但恩格斯本人却十分谦逊的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归功于马克思。实际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有着迥然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各自的思想特点,马克思倾向于思辨,而恩格斯则更注重实际,在构建哲学体系时,马克思提供了完整的哲学框架,恩格斯则在此基础上丰富了这一体系的“骨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正是因为二人的配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为维护马克思的思想,补全马克思生前遗留下的著作并延续他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写作,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阐述了他的家庭观思想。

一、思想来源与形成基础

关于马克思是否有家庭观这一说法,学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但在阅读经典文本后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家庭思想与其人类学、女性主义等思想相通,并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与人类学之中都有体现。马克思曾打算就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写作一本《摩尔根<古代社会>摘要》但并未完成,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物时恩格斯发现了马克思的相关手稿,作为马克思的摯友,恩格斯为完成他的遗作继承了他的研究。马克思逝世后,其学说经历了动荡的发展,恩格斯晚年的大量著作都以补充并完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式产生。考茨基在《婚姻和家庭形式的起源》中,将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共产主义的产生看作历史发展的派生,作为资本主义的拥趸对资本主义进行维护,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不仅清晰的划分了四种家庭形式并加以详细的解析,还驳斥了“考茨基”们的声音,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摩尔根在亲身调查后划分出家庭的五种形式,分别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家长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同时,他也对群婚制以及群婚制氏族的特点进行了阐述,打破了当时社会中对家庭的认识范式,开拓了一条研究的新道路。但摩尔根的研究并没有一一具体的展开,关于一夫一妻制等许多方面都只是较为模糊的叙述。恩格斯在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时,借鉴并改造了摩尔根的思想,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出发分析了家庭形式的变化过程,并展望了社会主义实现后的家庭形式。

二、恩格斯家庭观的具体内容

恩格斯将家庭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两种形式:群婚制和偶婚制,具体分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一夫一妻)家庭。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低下,人们混居于洞穴之中,对于两性关系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最早的两性关系表现为杂婚,人与人之间的婚姻形式不以亲疏远近为划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间均可结为两性关系。在脱离最早的杂婚形式之后,部落中对两性关系进行了规定:禁止不同辈分之间的通婚,就这样第一个家庭形式产生了,血缘家庭排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通婚,这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在血缘家庭产生后,近亲性行为生子带来的基因弊端逐渐显现,人们发现近亲性行为影响后代的体力与智力,而非近亲生下的孩子则更聪明更强壮,于是在排除了血缘关系后第二个家庭形式就产生了。普那路亚家庭以母亲的血缘为依据划定亲缘关系,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部落之间所有男子与女子通婚。这种家庭形式后来演变成对偶制,即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只在一段时间内关系较为稳定,这种家庭的弊端在于其不稳定性,以上三种家庭形式均为群婚制。专偶制家庭作为现代家庭形式出现,以一夫一妻为表现形式,但这种看似平等的婚姻家庭形式并没有真正实现婚姻中双方的平等。

早期人们对于家庭的研究“根本谈不到家庭史”,巴霍芬的《母权论》是可考的家庭研究中最早的文献,指出最早的家庭是母权家庭,因为女性负责繁衍后代,而且只有依据母亲的血缘才能划定血缘关系,但这一研究并不全面。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对原始社会的研究更加深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恩格斯发现家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他指出:早期社会人们共同生活,共同拥有财产,但受限于人们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能得到的生活资料十分有限,人们共同拥有生活资料。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们拥有了更好的工具,可以获得更多生活资料,在满足正常的生存需求之外会产生剩余,这一部分生活资料的产生衍生出了私有制。早期社会男女分工是由女子负责采摘,男子负责打猎,在这种分工中,男子付出的体力与劳动更多,获得的生活资料也就更多。但在群婚制和母权制之下,无论一个男人拥有多少生活资料,一旦男女双方解除了伴侣关系,男性的一切财产都要归属于女子所在的氏族。私有制的产生突出了男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于是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母权制被废除,父系社会产生了。同时,为保证自己劳动所得的财产确凿无疑的被自己的亲生孩子继承,家庭婚姻形式成为了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的产生代表婚姻双方都只能有彼此一个伴侣,这种婚姻形式就是为了“生育有确凿无疑的生父的子女,而确定这种生父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但一夫一妻制并不代表着男女双方的平等,它体现为针对女性的专偶制,这种婚姻以经济条件为基础,体现的更多的是两性之间的冲突,且这种一夫一妻也并不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而是片面的,这种看似平等的婚姻形式之下,人的本性更加被压制,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非真正的平等。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恩格斯的家庭观中也有所体现:家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生产方式,推动家庭形式不断向前发展。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第一版序言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恩格斯进行了补充,揭示了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种的繁衍这两种不同的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也阐明了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在真正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真正的一夫一妻制最终会得以实现,经济等外在因素不再成为一种阻碍,男女平等也得以真正实现,人们可以遵从内心自由的选择爱人。

三、现代社会的家庭观

从狭义上看,家庭“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家庭作为社会组形成的最小细胞“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其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抗”。家庭关系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始终亦步亦趋,现代社会中,家庭的发展应该与社会达成一致,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换言之,社会也是由人组成的,对于家庭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更好的把握社会关系。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家庭关系体现为一种平等的、健康的关系,强调男女之间的平等,更加尊重妇女的地位。

现代社会的婚姻较从前的婚姻家庭制度而言虽然更为进步,《婚姻法》的颁布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但經济因素在家庭婚姻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恋爱自由虽然不假,但“门当户对”也是婚姻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买房买车成为了结成婚姻的第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男女双方结成夫妇后更多的问题也会接踵而至,下一代的教育、双方父母的养老......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逃避着一系列问题选择逃避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中得到了比从前更多的重视,婚姻与家庭形式的发展与人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强调家庭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家庭幸福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家庭教育在教育中起到着更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恩格斯的家庭观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家庭发展是怎样的历史过程,还揭示了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在家庭形式的不断演变中,私有制的出现代表着阶级的产生,阶级的产生带来矛盾,当矛盾达到一定的地步时,就产生了国家。家庭的发展看似只是社会发展中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但正是无数个家庭组成了整个社会,所以,只有把握正确的理解家庭观,把握其中的发展规律,才能使我们更好的认识所处的这个社会,把握家庭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99:58.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99:97.

[3]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99:6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第1卷,2009:532.

[5]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99:58.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第1卷,2009:532.

[7]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99:58.

作者简介:万婷伟,在读研究生,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婚姻家庭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家庭“煮”夫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
寻找最美家庭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寻找最美家庭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