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链长制的来龙去脉与功能角色
2020-11-09孙华平包卿
孙华平 包卿
产业链“链长制”形成的基础是产业集聚,焦点是产业链生态,目标是实现融通协同发展,而“链长制”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打造互动融合的创新生态圈。
据《南方都市报》2020年4月27日报道,包括南昌、赣州两市市委书记在内的多位江西省级领导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身份:产业链链长。4月26日,江西省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链长制一时成为公共管理政策、产业研究的热点问题。
链长制度的由来
产业链“链长制”缘起何处?浙江省作为国内最早在全省范围内系统化、普遍化推进“链长制”的省份,其原意是为推动区域块状特色产业做大做强。2019年8月,考虑到复杂国际经贸形势对国内产业链的冲击,浙江省商务厅发布了《浙江省商务厅关于开展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试点进一步推进开发区创新提升工作的意见》,“链长制”应运而生。该文件要求各开发区确定一条特色明显、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作为试点,链长则建议由该开发区所在市(县、区)的主要领导担任。
2019年11月,《广西重点产业集群及产业链群链长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方案中,由总群链长负责组织领导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发展工作;群长是所负责产业集群的直接责任人,同时负责组织协调所负责集群的相应产业链发展工作;链长是所负责产业链的直接责任人。群链长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研究推进重点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发展工作。
而更早之前,2018年4月,湘潭市在湖南省全省首推“链长制”,推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7月,湖南印发《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联系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分工方案》,其中省委书记杜家毫联系自主可控计算机及信息安全产业链,省长许达哲联系航空航天(含北斗)等产业链。2019年2月,辽宁盘锦市要求通过“链长制”的推进,实现新旧动能的有序转换,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浙江省商务厅推动的“链长制”要求各个开发区聚焦产业链,通过做好“九个一”机制: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一套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一个产业链发展空间平台、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产业链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一支产业链专业招商队伍、一名产业链发展指导专员、一个产业链发展分工责任机制和一个产业链年度工作计划,实现“巩固、增强、创新、提升”产业链。
但此次江西产业链链长制度的诞生显然与浙江有一定差别。目前,江西产业发展存在链条不完善、龙头企业不强、价值链不高等问题,尤其是受疫情冲击,江西产业链供应链衔接不畅,部分产业如铜、汽车、钢铁等运行困难。因此,江西按照“一位省领导、一个牵头部门(责任人)、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的工作模式,针对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全面梳理供应链关键流程、关键环节,精准打通供应链堵点、断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推动大中小企业、内外贸配套协作各环节协同发展,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协力推进江西产业链发展。
产业链链长的职责是:调研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全面掌握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关键共性技术、制约瓶颈等情况;研究制定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实施“挂图”作业;制定完善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链工作计划,统筹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精准帮扶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等。
2019年8月,浙江在各大开发区推行“链长制”。在如今抗击疫情、推动复工复产时期,“链长制”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2020年2月浙江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确保开发区产业链稳定的通知》,其中提到:重点破解开发区复工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物流难等问题;创新产业链招商引资方式;推动产业链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全力保障复工期间防疫物资供给。因此,在抗击疫情和保证生产秩序的双重压力下,“链长制”背负了特殊使命,彰显了地方确保产业链尽快复苏的决心。
形成基础和焦点目标
“链长制”形成的基础是产业集聚
产业链集聚是链长制产生的基础背景。浙江省县域经济特征明显,一县一特色,形成了诸如“家电之乡”“五金之乡”和“领带之乡”等一系列的特色产业聚集的县域。在此基础上,浙江省逐步强化各地的特色产业,形成了“特色小镇”经济的全国模板。“链长制”是这一发展脉络上的新实践,推动特色产业做优做强的同时,围绕着产业特点和特色,沿着产业链上下游继续发力发展。这是将点状的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展为链状的产业联动,进而形成区域特色产业自身循环发展。
“链长制”的焦点是产业链生态
“链长制”把焦点放在了“产业链”的“链”上,由此拓展了供应链、信息链、采购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个链条。引导公共管理从点状的产业分布发展成链状的产业生态,聚焦于产业链健康长效发展的内功,打造适合产业链发展的整体产业生态,从共性问题、技术和设施上入手,从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生态位”企业入手,从促进产业发展的人才和服务上入手,优化提升产业生态。
“链长制”的目标是实现融通协同发展
在当代全球價值链投资与贸易为主的背景下,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网络,任何一条产业链上都聚集了成千上万家企业。任何一家企业、一个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想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就需要更进一步加强与同一产业链上其他地区的企业的协同。这次疫情爆发,浙江“链长制”为了帮助区内企业复工,主动联系上下游其他园区,帮助企业上下游复工。浙江“链长制”的实践也推动了以国际性视野看产业链的联动,关注国际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充实了国际产业合作的内核。
价值取向:打造互动融合的创新生态圈
长期以来,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群龙无首,面临着缺少负责人、领头羊、代表主体和执行主席的问题,虽然行业协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执行上述功能,但行业协会的天然缺陷却使得其功能受限。链长制的诞生将在一定程度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区域行政长官具有丰富的本地资源,具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链长对产业链进行管理,围绕产业链形成一个行业公共管理的责任主体与相关协作机制,比原有的协会商会会长的协调能力提升了层次,可以促进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行政部门进行集体效率的优化。
多链融合是当前的一个价值导向。“链长制”要积极推动以人才鏈引领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闭环融合发展。
“链长制”的价值取向在于打造互动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空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引发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不确定性。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而WTO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下降30%左右。目前欧美地区的疫情仍然在扩大中,尤其是美国还看不到拐点的真正到来。在当前应对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链长制”对于提升产业链韧性与活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此相关的制度创新也正是各地推进特色产业小镇、产业创新综合体和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处理好三大关系
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产业链“链长制”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新旧动能转换、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并促进企业跨越创新死亡谷,提升整条产业链运行效率。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链长制”有利于增强区域官产学研协同合作水平,降低各类制度成本,促进市场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最小化。同时,我们也没必要把“链长制”神化,也应特别注意“链长制”运行中的风险因素,把握好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组织的动态关系及合理边界。
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链长制”之新,在于经济新常态特殊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肩负的新的治理责任,是政府经济治理权力的一种延伸。相比于链长的行政任命制,链主通常是市场竞争出来的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上的各主体间关系也是在市场动态竞争中耦合构建的供应链合作网络。产业链上的链主往往掌握着行业核心技术及自有知识产权,并通过庞大的营销网络和悠久的传世品牌收割价值链上的大部分利润,这种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是在世界市场上多年经营积累的。而链长作为区域长官,在地方发展中居于核心驱动者地位,其长处在于区域各类资源的盘活与动态整合。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中存在“公用地”的悲剧,需要加强公共管理服务创新。但是政府的作用不能无限放大和延伸,步入“全能政府”的陷阱。链长作用的发挥需要更好地与各个市场经济主体“董事长”以及社会团体“会长”们协同。
地方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集群研究中,proximity(区域)概念既是地理维度的,也有关系维度和制度的维度。城市有行政边界,但企业与产业的价值链却存在地方集聚与全球链接的特点,穿透各类行政治理的空间边界。因此地方行政性的“链长”在推动产业发展中,需要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的思维,价值链的治理与升级需要与全球价值链“链主”加强对接,需要点、线、网推动地方互动与全球链接,推进产业现代化的治理与升级。产业链上的诸多“资产”并非为政府“所拥有”,因此“链长”应主要发挥本地优势,协调好与产业链链主的关系,重在打通产业链循环中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产业链有效运行。
产业间融合跨界的关系
信息链、资金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打破了产业的边界、地域的边界。产业链是产业间和企业间各类要素的动态组合,包含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及品牌运营和市场售后等诸多链条,各环节的有效合作程度越高,企业生产的总平均成本就越低,行业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链长可以发挥区域组织优势,有针对性地补强补齐产业链,在促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做强本地创新链。推进跨界融合互动,提升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改善信息不对称状态,推动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促进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这是链长制发展中需要明确的功能定位。同时,链长制下的政府职能范围也要注意尊重市场规律,避免过度的微观干预,最大限度地促进市场功能的发挥。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