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损型、情感支持缺乏型、经济困难型家庭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研究
2020-11-09朱孟昀
朱孟昀
摘 要: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和直接的,来自幸福家庭的学生往往积极乐观自信,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部分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种种因素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包括缺损型心理问题、情感支持缺乏型心理问题、经济困难型心理问题等。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缺损型、情感支持缺乏型、经济困难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探究了通过校园活动,提升缺损型、情感支持缺乏型、经济困难型家庭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情感支持缺乏型;经济困难型家庭
在心理和教育学界都有众多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其中有很多研究关注过大学生家庭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是社会最重要的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长久且稳定,大學生需要从家庭中获取感情和经济支持,众多研究也均证实家庭支持系统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之间存在重要关联。家庭支持系统好的学生往往自信、乐观,而家庭支持系统差的学生有很多会出现自卑、退缩、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众多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发现不仅是“缺损型”家庭的学生会出现这种现象,那些家庭结构完整,但是学生与父母关系较差、或者与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的关系较差的同学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并且除了家庭情感支持缺乏的学生以外,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退缩、人际沟通等心理问题。高校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中通过学生社团、学生会、各种文体和技能竞赛这些课堂以外的东西会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体会人际、体会自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以外的社会支持,体会到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实现综合素质及心理素质的提升。笔者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者,试图探索出提高这部分来自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通过大学阶段的生活和教育,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探寻更有效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方式。
一、缺损型、情感支持缺乏型、经济困难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缺损型家庭指的是家庭成员中父母离异、一方或双方亡故、弃家出走或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家庭结构不完整情况。情感支持缺乏型家庭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或毫无情感交流,导致生活在家庭中的成员没有感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经济困难型家庭则指的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差,造成学生的经济水平低于同学的平均水平。一般来说,缺损型家庭因家庭结构不完整,易出现情感支持缺乏和经济困难,而同时生活在这三型家庭中的学生心理极易发生改变或扭曲,相较于普通家庭学生,他们往往缺乏自信、不善人际,他(她)们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1)自卑,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缺乏必要的情感支持,再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常常会导致缺损型、情感支持缺乏型、经济困难型家庭大学生产生自轻自贱、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从而还会导致其自我丰富和情绪低落。(2)敏感多疑,缺损型、情感支持缺乏型、经济困难型家庭大学生内心较为自卑,且心理压力较重,常常害怕他人对其进行评头论足,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特点会导致其难以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3)孤僻,父母的离异或亡故及家庭生活的拮据,情感支持的缺乏常常会让缺损型、情感支持缺乏型、经济困难型家庭大学生担心他人看不起自己,从而不愿意与人进行交往,从而使其独来独往,性格孤僻。(4)敌对心理,缺损型、情感支持缺乏型、经济困难型家庭大学生常常会羡慕家庭结构完整、父母关爱和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这种羡慕的心理同时伴随着妒忌,若这种妒忌心理无法得到有效缓解,便会导致其产生不服气、不平衡的心理,从而易导致其对和其处于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产生敌对心理。
二、提升缺损型、情感支持缺乏型、经济困难型家庭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一)策略方法
为探究提升缺损型、情感支持缺乏型、经济困难型家庭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笔者通过建立调查团队的方式进行实践调查。调查主要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商务与管理学院17~18级全体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建立了61位困难型学生档案,其中11位同学来自“缺损型”家庭即为孤儿、单亲或父母离异家庭,16位同学来自既缺损又经济贫困家庭,32位同学来自经济贫困家庭。
期间采用了王沥莹2016年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测量问卷》,对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商务与管理学院17~18级所有在校生进行了“心理素质”问卷调查,并从中筛选出了之前访谈和调研出的61位特殊困难家庭学生,掌握了心理素质前测数据。随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了锻炼同学们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的“飞叠杯”和培养同学们自我效能感、勇气和信心的“高台演讲”两个活动作为干预手段,并发挥各班级辅导员、主要班委和心理委员的作用,将这两个活动渗透到被研究的学生群体,同时也把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知识技能和文体活动纳入研究,鼓励同学尽可能多的参与学校和院系主办的各项技能、文体活动,坚持记录61位来自特殊家庭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及得奖情况。对参与前测的同学进行了《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统计,将来自特殊困难家庭的同学调查数据筛选出来。经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首先确定了这61位来自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总体低于平均水平,随后确定了参与活动的次数会正向影响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
(二)策略实施效果
在具体调查过程中,2018年11月对黄河水院17-18年级所有在校生发放了《心理素质测量问卷》共803份,回收有效问卷708份,该问卷共32题,采用五级计分,分数越高心理素质越好。研究团队将采集的数据录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并筛选出61位来自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分别计算平均数,普通学生心理素质平均分为95.32,来自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心理素质平均分为89.45,由此可见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低。
经过近一年的干预与观测,于2019年11月对观测学生进行了心理素质的后测,此次共发放问卷708份,但因学生外出实习等情况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48份,帅选出来自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问卷43份,有18位观测学生因为特殊原因未能参与测试。数据结果显示普通学生后测平均心理素质得分为99分,43位来自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后测心理素质得分为92.02分。由此可见,经过近一年的干预与观测,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有显著提高。
根据工作实践及其观察发现,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而来自特殊困难家庭的几十位同学积极性相对难调动。鼓励他们参加学校和院系举办的大型活动,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做不到没有勇气参加,也觉得要在很多观众面前表现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而鼓励他们参加“飞叠杯”和“高台演讲”这种相对简单、观众很少、熟悉的人能一起参加的活动他们更容易被调动[3]。这些活动是通过辅导员、班委等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比如在教室的课间活动,在操场的运动间歇,在宿舍的团体游戏,都渗透了“飞叠杯”和“高台演讲”的活动,这种活动没有大量的观众,不用很长时间的准备,如果失败了也没有太大的压力,学生更容易参与。
在對来自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进行的追踪记录中,主要记录下来了他们一年中参加大小各种活动的次数,以及活动的得奖情况,而普通学生因为数量众多,研究团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所以没有具体的记录,据粗略观察来看,总体来说普通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更多。
研究数据显示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不管是普通学生还是来自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心理素质都有明显的提升,而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提升的速度相较于普通学生会慢一点。
为进一步探索,活动与心理素质提升的关系,研究团队对来自特殊困难家庭学生的43份有效数据的前测平均数和后测平均数进行了差值计算,计算出进步的分值,并把进步的分值与参加活动次数和得奖次数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素质提升值与参加活动次数与得奖情况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活动次数与获奖情况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9、0.829和0.786。
为进一步探索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对三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活动次数显著影响特殊困难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且活动得奖次数起到中介作用。也就是当这些学生参加的活动越多,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升就越快,当他们参加活动得奖次数越多心理素质提升就越快,并且得奖次数又会反作用于参加活动的效率,得奖次数越多,参加活动的动力就越大。由此可见“飞叠杯”和“高台演讲”的活动干预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切实有效的。
(三)“飞叠杯”和“高台演讲”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机理
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参加各种竞赛和文体活动能显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来自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心理素质平均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学生;来自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参与活动次数与心理素质提升成正比,但是这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难调动,并且心理素质提升速度低于普通学生。
参加活动的得奖次数在参加活动次数与进步情况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所以得奖可以促进他们参加活动的动力[4]。这个研究结果可以给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像“飞叠杯”、“高台演讲”这样技术含量低,不需要特别正式场合和舞台,不需要很多观众的小活动,更容易被来自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接受,鼓励他们参加这种类型的活动要比鼓励他们参加学校和院系举办的大型活动容易很多,而这种活动也能带来他们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5]。同时普通学生也很喜欢这种小活动,所以经常性的组织这种简单易操作的小活动,能够促进整个大学生群里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设置激励措施,数据现实得奖也就是激励,能大大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举办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活动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种小活动在教室、在会议室、在宿舍、在操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投入小、易组织、易推广。所以心理素质干预方式,可以对广大大学生群体普遍推广,可以让广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借鉴和参考。
三、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学校要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尤其对于特殊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更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发展。问题家庭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果这种问题在大学阶段不能得以改善,就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就业、生活和发展,高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阵地,所以探索在高校中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的研究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研究结论也证实了一些易于开展、组织简单的小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这方面的研究还应该继续展开,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提升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筱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09):65-66.
[2] 余琼,孔令辉,王彦娜.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教育现代化,2020,7(21):167-170.
[3] 邵乐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02):63-64.
[4] 熊文娟.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体系的构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