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交互融合的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探究

2020-11-09范文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双创

范文辉

摘 要: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通过立足于高校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的交互融合,在创客空间学客化、学客空间创客化理念的带动下,结合所在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探索,提出了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交互融合视阈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启新思路。

关键词:创客空间学客化;学客空间创客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是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步入新时代,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实施、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国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高校要在堅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打造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新生态。如今,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在高校逐步得到推广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的建立及交互融合,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也必然会将高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推向一个崭新的模式。

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客”一词翻译来自英文单词“Maker”,这个概念最早由《连线》杂志原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所提出,其主要是指由于兴趣与爱好而努力将各种创意转为现实产品的人。“学客”,即致力于学术科研的专业人士。2015年,教育部明确指出加强高校创客空间和众创空间文化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优势,加快构建一批大学生创客空间,为创新创业搭建新平台。就目前的研究看,学界普遍认为,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是集“设计、制作、交流、分享”为一体的新型开放型服务平台。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正日益成为推动创客培养和产出的重要孵化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设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并使之成为大学生创客的创新创业乐园。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通过一致的项目目标、多元学科融合、共享合作以及优质的环境将有共同创业兴趣的大学生聚集一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合团队之力量共同打造创新创业新业绩。如果说“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的一大特点,那么,“实践”“共享”“服务”“创新”“自主”便是高校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的特有魅力。可以说,高校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是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创客产出的摇篮,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载体和优渥土壤。

打造创客空间学客化与学客空间创客化交互融合的实践平台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地面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两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依托北京市级示范中心—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推进创客空间学客化、学客空间创客化,着力打造新型专业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机械星创客”空间位于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聚焦大学生创客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邀请专业教师、科创指导教师、知名企业管理专家、创业校友等为学生做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与讲解,协助学生做好创新创业前的准备,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机械星创客”空间平均每年举办专家讲座及分享会5场~8场,持续聚焦并开发“大学生方程式赛车”“节能车”“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机械创新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作品,平均每年助力3个~5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学院还依托创客空间,积极开展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自动控制、智能技术等相关领域专业讲座,使学生在学懂、弄通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推进创客空间学客化。

“研磨拾光”学客空间是学院倾力打造的面向全校师生的学识共享平台,是一个供师生思想交流、思维碰撞、学术研讨、技术切磋,并且兼顾实现师德师风养成、育人理念交流、人文素养熏陶、学术礼仪端正、师生互长的交流分享殿堂。学客空间每年平均组织二十余期分享活动,助力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化建设等核心工作上取得更多成绩。2019年起,学院借助于学客空间的师资力量,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工作,为青年教师了解、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学院进一步形成了全员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的良好氛围,推进学客空间创客化。

“BIT创谷”是学院发挥多方合力优势,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全力打造的新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创客空间学客化、学客空间创客化的典范,更是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交互融合的新平台。“BIT创谷”继承了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的优良传统,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倾力于构建创新创业育人新生态,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到实处,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六个协同”创新创业育人体系。2018年,学院积极推进“BIT创谷”文化空间建设工作,以期通过富有科技感、先进感、时代感、活力感、认同感的设计格局,形成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生命力的设计理念,进一步规划文化空间的场地建设与使用。2019年,学院进一步推进了“BIT创谷”的场地设计与升级,为5个赛车队和1个科技创新学生社团提供设计场地,设立了公共区域、方程式展示区、文化展示区、演讲投影区、荣誉展示区。2020年,升级后的“BIT创谷”将正式投入使用,学院将结合定期的小型创新创业分享沙龙,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提供开放包容的文化支持,推动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的交互融合。

目前,学院在已有的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的运行经验指导下,逐步完成各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基地功能设置与条件建设,使得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合二为一,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提升的交互融合,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环境,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提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交互融合的高校“双创”教育新模式

学院立足人才培养中心工作,聚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新型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并促进二者交互融合,全方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了“创客空间+学客空间”支撑体系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1.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院坚持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2009年以来,学院以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为依托,将创新和创业教育融为一体,建立了一体化视阈下的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平台,以胜任力素质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院创新性地提出了“TIPO”人才培养模型,建立了“低年级学习实践—高年级技术创新”的梯队化、体系化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创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指导体系与模式。在“创客空间+学客空间”的支撑下,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制定不同创新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稳健的制度与体系支撑,打造有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生态。

2.构建科教结合、科教互哺新机制

学院重视构建科教结合、科教互哺新机制,完善学院科研管理相关制度,强化科研育人宣传力度,营造把思想引领和先进科研成果贯穿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良好氛围,并结合学院科研特色,促成了一批重要项目的孵化和产出,实现了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了科研成果与创新创业相互融合。学院重视结合“互联网+”全国冠军项目以及“创青春”金奖项目宣传,鼓励教师结合科研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推动科研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互哺共生;鼓励支持学科性公司与研究所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营造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育人氛围。学院还重视加强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科研团队宣传力度,通过先进事迹增强科研育人实效,通过真实案例激励更多一线专业教师、科研团队加入创新创业教育队伍中,全面构建科教结合、科教互哺新机制。

3.构建明确清晰的制度保障体系

学院将制度建设作为促进并吸引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抓手,逐步梳理并完善了一系列职称评聘、考核奖励制度文件,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初步形成了全员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与工作格局。十年来,学院制定并完善了《学生创意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及管理办法》《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管理办法》《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教师年度聘任计划》,逐渐形成了“基本工作量+代表性成果”双驱动考核与评聘制度,对于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等方面均有所要求。“基本工作量”包括教师在年度内需要完成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工作任务;“代表性成果”包括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效突出,带领创新创业学生团队获得省部级以上重要奖项,学生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授权高质量学术专利,学生获批科研重点、重大项目并获科研奖项,坚持将科研、教学成果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成效突出、教学获奖质量高。除此之外,学院一直坚持在年底的绩效奖励环节,逐步加大对于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三全导师”工作等方面的奖励力度,以达到全员积极投入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各项重要任务及稳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之目的。

近年来,学院依托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的交互融合,借助科教结合、科教互哺之力量,在各个研究所的科研实力支持和项目带动下,在院士、教授、一线专业教师的指导关心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素养得到很大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硕果累累。在“互联网+”“创青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系列赛事”“节能车”“机械赛”“工训赛”等全国大赛中年均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项40余项,获得了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冠军金奖及第六名金奖的好成绩;年均特聘创新创业指导教师80余人次;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科研所达到16个;科技创新学生社团多次代表中国赴国际赛场,并憑借出色的成绩得到央视新闻、北京电视台、人民网、《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如果说创客空间学客化、学客空间创客化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品牌,那么创客空间与学客空间的交互融合便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新探索。未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会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还需要我们乘势而上、因势而行,共同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苗英华.双创环境下NG高校众创空间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分析[D]. 南昌:南昌大学,2019.

[2] 梅凯,陈效林.我国创客空间发展的体系构建与政策支持—基于中美创客空间形态与生态的对比[J].学习与实践,2015(12):5-14.

[3] 杨根,刘宇程,杜静.基于创客空间的大学生工程能力探索与实践[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1):106-110.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双创
西安交大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二
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双创”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信部:五措施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将建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