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题圆桌

2020-11-09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一流师生校园

“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再出发”

@ 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文社科高研院院长):

自2017年正式启动至今,“双一流”建设已进入周期总结、深化建设的新阶段。从建设维度和预期目标层面,绝大部分高校推进有力、成效显著,取得了高质量的进展。但也应看到,“双一流”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衡量其绩效、质量和水平,除了量化指标、专家的定性评价,其实更应当关注大学发展的根本性动力体系是否形成,包括大学精神的思想内力、自主创新的核心驱动力、“立德树人”的人才培育力、服务国家需求的战略支撑力等。说到底,“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创新,包括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技自主创新、学科平台创新、大学治理创新。创新性是“双一流”大学的“裂变型”“核能式”根本属性。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应在深化“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更多地突出和完善“使命担当、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凝聚“价值引领、追求卓越”的源泉动力,以现代大学治理的效能提升,促进“双一流”建设目标愿景从“应然”走向“必然”。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双一流”建设“再出发”之际,要不忘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也罢,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真正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忘记了这一点,就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这是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所决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做到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在未来的“双一流”建设中,一是要把服务国家战略当成重要内容进行谋划,当做重要任务加以实施。各有关高校都应积极主动与国家战略对标,完善和调整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框架下加快建设步伐。二是在考核和检验建设成效时,要增加“服务国家战略”的权重,引导和约束高校把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精彩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服务国家战略是大学责无旁贷的崇高使命。目前,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各高校均如期交上了满意答卷,特别是晒出了服务国家战略的“成绩单”,可谓成绩可喜,未来可期。但也不可盲目乐观,与世界一流相比,我们犹存不小差距,亟待全力追赶。一要更加凸显前瞻性。既要研究和解决最新科技理论和前沿问题,也要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二要更加强调基础性。要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扶植力度,加快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步伐,因为基础学科每前进一小步,就意味着建立在基础学科之上的相关学科很可能迈出一大步。三要更加看重人文性。在首期“双一流”建设中,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经费相对投入最小、成效甚微,成为了不容忽略的“盲点”和“低谷”,而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都有一流的文化环境与之相适应、相匹配,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也是最易被我们忽略的道理。四要更加注重协同性。要强化“双一流”建设“全国一盘棋”的理念,使各校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彼此支撑,互相耦合,避免恶性竞争、无序发展和重复建设。

@ 王洛忠(北京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

北京师范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了“铸就教师教育领域珠穆朗玛峰”和“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努力做好教师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强建设教育学部,探索建设未来教育学院和乐育书院,构建完善“三维度·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施“四有”好老师“志远”计划和“启航”计划,在招生选拔、培养过程、就业激励上下功夫,努力做好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第一个周期内,累计为国家基础教育输送毕业生6,700人。着力建设教师教育研究所、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高端智库等一批研究平台,开展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决策咨询、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等工作,努力做好教师教育的科学研究。持续开展“国培计划”等教师培训,累计培训全国骨干教师和中小学校长近10万人次;实施“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和“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强化对青海、四川涼山州、云南玉龙县等地教育扶贫,努力做好教师教育的社会服务,积极争做教师教育的“标杆”。

高校校园管理的“治慧”

@ 李艳艳(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对于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服从大局、遵守疫情防控各项规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近期,北京高校迎来了在校生返校,新生报到入学。由于北京高校数量众、学生多、分布广,疫情防控工作具有一定难度,这对于高校校园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相较于以规章制度为本的刚性管理,柔性管理更加以人为中心,依靠校园文化、精神氛围,使学生自觉产生一种对于规章制度的内在认同,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我们需要优化校园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防止激发学生的抵触逆反情绪;需要调动校内各方的力量,让学生的诉求得到快速回应,做好学生的情绪抚慰工作。

@赵锋(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副书记):

第一,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细小实上下功夫,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精细化”管理。第二,要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对校园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共治共建共享,既精准施策,又综合施策。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职工办学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主动参与校园的管理,实现“精准化”管理。第三,完善规章制度,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责任、加强协同、形成合力、提升治理效能,选树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精品化”管理。

@郭新春(江西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第一,精治育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环境育人根本任务,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努力建设精致精美、宜居宜学的美丽校园。第二,善治提品质。以改善办学条件和满足师生需求为导向,加大巡查排查力度,开展校园建设、硬件设施、治乱治堵、查漏补缺、修复修补等工作。第三,共治强实效。既发挥部门治理职能,又建立全校联动体系,更完善师生自治机制,激发校园治理活力。第四,法治促规范。以大学章程为统领,建立校园管理规定,明确治理格局、管理模式、工作内容、标准体系、应急预案,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落实负面清单及惩处措施,实现法治引领、共建共治、督查问效,推动校园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第一,以人为本。一方面,应该贯穿以师生为本的理念。所有管理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为师生服务的;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学校园都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管理上还应该充分考虑其他相关人员的利益和感受。只对上级负责,只考虑管理便利,不真正為师生着想,不顾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利益,校园管理就缺少人情味,甚至还会激化管理者与被管理着之间的矛盾,引发强烈的对立情绪。第二,科学公平。高校校园管理要遵循科学规律,把管理当成一门科学来深入研究、严肃对待。管理措施出台之前,要深入调研、反复论证,要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第三,有效沟通。管理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要讲求方式、方法,有效运用技巧,不能简单化处置,更不能粗暴。

@ 王玮(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

第一,以党建强化理想信念,坚守办学底色。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和师生的思想理论武装作为重要任务,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机制。第二,以党建构建高校治理共同体,凝聚磅礴力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组织协同上的引领作用,以“党建+专业建设”“党建+教学科研”“党建+管理服务”等方式推动基层党建与学校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将广大师生的力量汇聚到高校的根本任务上来。第三,以党建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净化政治生态。要进一步丰富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的内涵与构成,以优良作风和风清气正的环境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 田红芳(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第一,育人为先,从细微处着手,在校园环境建设、学生日常管理、后勤服务保障中融入育人的元素,处处体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体会、受熏陶,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第二,安全有序,努力为师生创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让教师心无旁骛做学问,让学生安静读书,让家长放心放手。安全方面做到全覆盖、无死角,突显人性化、便捷性;稳定方面做到融合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突显政治性、群众性。第三,和谐共进,努力营造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优良校风、师风、学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校园和谐稳定、师生拼搏奋进。

猜你喜欢

一流师生校园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