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振热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肩痛效果观察
2020-11-09钟玲温悦华
钟玲 温悦华
河源市中医院,广东 河源 517000
脑卒中后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常表现为典型的偏瘫侧肩颈疼痛,可牵及背部,多发生于上肢活动时,患者肩关节活动能力明显降低[1-3]。目前,脑卒中后肩痛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中枢性神经病变、肩手综合征、丘脑病变、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囊炎等因素有关[4-6]。肩痛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患者的运动康复,疼痛严重患者甚至放弃主动运动康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受脑血管障碍的部位和原因影响很大,而且患者畏痛情绪对上肢的康复训练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影响预后。临床上预防卒中多采用脑卒中康复指南中推荐的电刺激疗法[7],但肩痛发生后,单一的电刺激疗法治疗肩痛疗效不太理想,目前多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如结合针灸、针刀治疗,中医穴位贴敷、热敷等[7-9],治疗效果明显提升。本研究对60 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进行分析,探讨磁振热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 12 月在我院康复科收治的60 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经CT 或MRI 确诊,符合1995 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1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患病类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肩痛诊断标准;(2)患者肩部未发现明显病变;(3)患者发生脑卒中前无明显肩痛症状,脑卒中后出现明显肩痛;(4)年龄 40~70 岁;(5)病程<6 个月;(6)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发生脑卒中前患有肩周炎、颈椎病史;(2)依从性差不愿配合治疗者;(3)具有认知障碍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分别在患者患侧取肩前、肩髎、肩髃、外关、合谷、臂臑、阳陵泉穴。进针后采用行提插捻转等手法行针,得气后连接G6805-I 型低频脉冲治疗仪(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100~150 次/min,先予高频刺激(>50Hz),10 分钟,后调整为低频刺激(2~10Hz),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留针20~30min,针后加以放松按摩。每隔1 日治疗1 次,治疗三周。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例)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HB200B磁热振治疗仪进行治疗(山东博科再生医学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垫放置于后肩部,尽量包裹痛点中心,温度调至 40℃,磁场强度 200~400GS,治疗 20~30min,每隔1 日治疗1 次,治疗三周。
1.4 观察指标
1.4.1 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11](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根据患者肩部疼痛的程度进行评定(0~10 分)。“0 刻度”表示无痛;“10 刻度”表示最痛,得分越高,即认为疼痛程度越重,反之亦然。
1.4.2 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fugl-meya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上肢)评分[12]。若受试者不能完成某个任务则=0 分,部分完成则=1 分,完全完成=2分。但反射活动只有两种分数,反射活动存在=2 分,缺失=0 分。总分66 分,最低0 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1.4.3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评分法MBI 评分,内容为10 项,满分100 分。每个项目最高5分,总分越高,代表独立生活能力越高。
1.5 临床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积分原则结合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和生活能力状态评分进行判定。(1)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91%~100%);(2)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90%);(3)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45%);(4)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总有效率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 检验分析和 χ2分析。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一周、两周、三组后观察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均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 2。
2.2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ar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 Fugl-Meyar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Fugl-Meyar 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 Fugl-Meyar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治疗前后MB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MB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观察组M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治疗两周后观察组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4。
2.4 两组治疗三周后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三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 2 两组 VAS 评分比较(分,)
表 2 两组 V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一周后 治疗两周后 治疗三周后观察组 30 5.71±0.65 4.73±0.71a 3.89±0.54a 3.45±0.41a对照组 30 5.76±0.89 5.11±0.69a 4.58±0.61a 3.92±0.48a t 2.48 2.10 4.63 4.08 P 0.80 0.04 <0.001 <0.00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ar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ar 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一周后 治疗两周后 治疗三周后观察组 30 31.52±6.11 35.42±5.10 38.71±6.03a 42.21±6.24a对照组 30 31.01±5.95 33.74±5.04 35.47±5.91a 39.47±6.15a t 0.328 1.283 1.453 2.963 P 0.744 0.204 0.041 0.00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MBI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MBI 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一周后 治疗两周后 治疗三周后观察组 30 41.52±8.11 46.32±7.10a 49.63±7.13ab 52.61±7.24ab对照组 30 41.01±8.95 43.71±6.04 45.47±8.01a 47.97±8.05a t 0.231 1.534 2.125 2.347 P 0.818 0.771 0.038 0.022
表5 两组治疗三周后治疗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3.1 脑卒中后肩痛的研究现状 肩痛是肩关节功能障碍脑卒中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目前脑卒中后肩痛的病机研究尚未明确[13-15]。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肩胛骨向上旋转和肱骨外旋可导致关节囊和肌腱受到压迫而造成损伤,患者肩胛骨处于麻痹状态时,肱骨大结节与肩峰缘突间的韧带发生碰撞,从而造成肩部的疼痛。另外,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可能会出现患侧肢体弛缓性瘫痪,一段时间后转化为痉挛。在解剖学上,关节囊和缘肱韧带通常有丰富的精神感受器,如果关节周围组织过度牵拉也会造成肩部疼痛。肩关节外旋受限,肌肉痉挛也可能发生关节粘连,导致患者肩部发生疼痛[16]。
3.2 磁振热联合电针治疗的优势 电针疗法是治疗肩关节疼痛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缓解肩部疼痛症状。临床上常选用肩部周围的腧穴,配以远端手足阳明经穴来进行治疗。磁振热疗法是以电脑处理为基础,借助磁场、微振动和温热三种物理因子相结合的治疗仪器,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动,提高血管通透性的作用[17]。磁振热加以电针治疗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改善血液流动性,有效缓解肩部疼痛,具有操作简单、无痛、并发症少等优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一周后,两组的VAS 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说明两组治法均可缓解脑卒中患者的肩部疼痛并提高上肢运动功能。两组间比较治疗一周后观察组VAS 疼痛评分更低。说明治疗一周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即优于对照组。Fugl-Meyar 评分方面,两组在治疗两周后才优于治疗前。MBI 评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一周后与治疗前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治疗一周后得分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观察组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三周后,观察组的治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0%)。提示通过磁振热结合电针疗法确实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能够更快、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肩痛症状,更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脑卒中患者上肢循环较差,对温度不太敏感,治疗时设置的温度不宜过高,过高容易导致皮肤烫伤不利于治疗。综上所述,磁振热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显著,能够明显缓解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后的肩部疼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