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70 载 勇立潮头再争先
——写在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成立70周年之际
2020-11-09文/胡丹
文 / 胡 丹
回顾湖北工建走过的70 年风雨历程,既有艰辛奋斗的汗水,又有干事创业的激情;既有不忘初心的本色,又有改革创新的闯劲……可以说,湖北工建的发展是一代代工建人践行初心、不懈奋斗、挥洒汗水的真实写照,更是共和国七十余载激荡风云、众志成城、砥砺发展的生动缩影。
历史是一条长河,河源唯远,水流顺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两支部队建设队伍集结天津卫,这是今天湖北工建最早的源起。七十年的历史,悠久而繁杂,交集的队伍和人员众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分支汇入或流出,企业在建制上分分合合,企业名称也发生了若干次变更,但企业历史沿革的主线和主干是清晰的,让我们回望一下历史,看看湖北工建的前世今生。
第一个时期(1950 年~1969 年)军转创业,建功华北
1950 年7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0 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将军责成后勤部部长吴树声少将,负责组建修建委员会,并决定吸收利群、四义、玉记等营造厂技术人员,成立公营时代建筑公司(设在天津滨江道),这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公营建筑企业之一,也是湖北工建最早的前身。
1952 年6 月,公营时代建筑公司更名为华北基本建设工程公司天津分公司。1953 年3 月,华北基本建设工程公司天津分公司改为建工部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总部后迁到天津贵州路),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为公司签发了营业执照。
1951 年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3 兵团参加抗美援朝修建机场,回国后23 兵团37 军109 师于1952 年4 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二师。1955 年5 月,根据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下达的转业命令,建二师集体转业,与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整体正式合并,同时抽调其他部分施工力量,组建为建工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经过1958 年、1964 年、1965 年三次改编,组建为国家建委第八工程局。
建国初期,上述两支队伍入驻天津后,又同时开赴内蒙古包头,为华北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承担了全国 “一五” 计划156 项重点工程中的16 项。特别是规模宏大的一机厂、二机厂厂房建筑面积达101.7 万平方米。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曾在包头视察工程局承建的工地和接见建设者代表,朱德亲笔题词 “多快好省地建设工厂”。这一时期,湖北工建的前辈们接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他们把军队的优良传统保持了下来,为新中国国防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个时期(1969 年~1981 年)扎根三线,建设二汽
1969 年5 月,建工部军管会下达支援中南三线建设的命令:在湖北十堰成立建筑工程部102 工程指挥部,将建工部第八工程局的大部分调入,当年6 月起陆续从全国各地地开赴湖北十堰,加上前期进入的部分施工力量,承担二汽基建任务。
102 工程指挥部实行部队建制,下设17 个县团级单位,共3 万多人。这支建筑大军在十堰深山摆战场,披荆斩棘、筑路架桥、建设工厂,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近百公里的山区走廊同步建设了二汽27 个专业厂,6 个辅助生产厂,560 条生产线、117 条自动线,建筑面积达到345 万平方米,另外还承建了东风轮胎厂、铁路、道路、桥梁、防洪、水库、供水、供电以及城市建设等工程,建设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为十堰二汽成为享誉世界的东方汽车城奠定了基础。
1.1967 年~1969 年,各路建设大军从汉江邓湾码头上岸,奔赴二汽建设现场
3.1969 年,102 干部职工在汉江中抢运钢材
2.挑灯夜战
4.1969 年,102 土石方团31队在邓湾进行爆破作业
5.1967 年,北京三建车队作为102 线头部队率先抵达十堰二汽建设工地
湖北工建承建的襄阳文化艺术中心
1972 年12 月,102 工程指挥部的施工队伍划归湖北省领导,组建为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1973 年1 月,102 工程指挥部一、二、三团以及安装一团等来自原北京三建的万余名职工调回北京。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国家从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先后抽调一万多人支援天津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这部分力量于1980 年经国务院批准调离湖北,成为今天中建六局的前身。
“102” 始建于十堰,这个番号只存在三年多且企业名称后来又多次发生变化,但人们仍沿用102 的称号,其名声传遍湖北大地,其影响也传播到京津,在十堰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 “攻坚进取,忠诚奉献” 的102 精神,始终激励着后来者不畏艰难,奋勇前进。
第三个时期(1981 年~2002 年)搏击市场,艰难探索
1981 年10 月,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总部搬迁至襄樊市(现襄阳市),局二级单位大部分陆续搬迁至襄阳,承担二汽襄阳基地和省内外工程建设任务。
1984 年9 月,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改为湖北省工业建筑总公司。
1996 年5 月,更名为湖北省工业建筑总承包集团公司。迁出十堰后这一时期,承建了鄂西北众多标志性工程、北京亚运会工程、三峡开发工程、上海及海南开发等国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以及中东、北非、东南亚等海外工程。
在改革开放之初,企业面临市场经济的洗礼,经历了较长时间低谷,在这一时期的曲折发展也深刻教育了全体职工,大量老职工为企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湖北工建的品牌和队伍得以保存,为公司充分参与市场竞争、脱困发展保存了有生力量。
第四个时期(2002 年至今)改革改制,重塑铁军
2002 年5 月,集团总部迁至武汉,安装公司、三公司、土木公司、电梯厂也相继迁入武汉,加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进入武汉的天华公司、机施公司,集团大部分成员企业迁入武汉。
2006 年12 月31 日注册成立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集团整体改制。2017 年3 月29 日,集团总部迁址武汉软件新城。2019 年,湖北工建大厦、电产业园、鄂西北总部大楼同时开工建设,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1.湖北工建基础设施公司承建的郧西保障房项目
2.湖北省行政中心项目
二、2016 年以来集团发展成就
2016 年,省委对湖北工建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此后近5 年里,集团公司党委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的坚强领导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一)加快转型升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一是主要指标快速增长。集团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在省出资企业中分别排第3 位和第8 位,在2018 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位列第2 名,综合实力在省百强企业中再次晋位升级,稳居全省建筑业前十。2020 年上半年,集团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在长江大保护、机场建设、光谷综保区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为确保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资质、资本和资金实力显著提升。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实现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两个总承包特级资质和建筑行业设计甲级、市政行业设计甲级、勘察设计综合甲级等三个甲级设计资质的突破,拥有了全国为数不多的“双特三甲” 资质。坚持推进国有股权多元化,集团注册资本金达到41 亿元,资产总规模达到335.80 亿元。三是专业施工优势稳步增强。集团发挥工业建筑品牌优势,在国内外承建了百余项火电、垃圾发电、工业厂房等项目,大型工业项目的机电安装、吊装实力稳中有升。四是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施工企业、中国AAA 信用企业、全国建筑业AAA 信用企业、湖北省百强企业、湖北省 “安康杯” 优胜单位等多项荣誉,安装公司陈实获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聚焦提质增效,高位推动发展
一是聚焦市场优布局。积极融入大平台、对接大市场、面向大业务、承接大项目,实现省内17 个地市州市场全覆盖,成功在省内外30 余个县市区承接项目,在 “一带一路” 沿线20 多个国家承接项目。复工复产后,主动融入后疫情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抢抓对冲疫情影响的政策机遇、应急产业的发展机遇,紧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公共卫生服务补短板、5G 网络新基建、长江大保护等领域,着力谋划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如总投资56 亿元大冶湖高新区西北片区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成功拿下湖北省15 年来首个援外成套工程总承包项目。二是聚焦成本严管控。强化全员成本意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费用审批,严控各项费用支出,厉行节约,增加利润空间。通过加强项目过程管控,实现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三是聚焦工程创优夺牌。全面推行项目管理流程再造,推进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获得国家级专利46 项、国家级工法3 项、省部级工法37 项。2016 年以来,共获国家优质工程奖2 项,湖北省结构优质工程16 项、安全文明施工现场26 项、优质工程(楚天杯)2 项。
(三)突出全面从严,加强党的领导
集团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责任,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全面进步。一是压实党建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每年组织召开集团党建工作会议和各成员单位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公开述职评议会议,确保了党建工作责任由 “纸上” 落实到行动中。二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与经营管理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落实内部巡察和派驻管理制度。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企。全面推进 “百舸工程”“千帆计划” 的落实,完善 “选育用留” 的人才建设机制,创办集团人才培训学院,创新开设 “102” 讲坛。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狠抓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聚合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正能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力的文化支撑。近年来,集团荣获 “全国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单位,荣获 “湖北五一劳动奖状”。
(四)传承红色基因,勇担国企责任
近年来,湖北工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参与防汛抗洪、抢险救灾、除雪保畅等应急工作。今年疫情发生以来,第一时间组建突击队和应急运输队奔赴抗疫一线,主参建方舱医院和应急隔离点15 所,提供床位11000 余个,捐物捐资近500 万元,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贡献了 “工建力量”。6 月,面对严峻汛情,集团调动多方资源,主动参与武汉市、宜昌市、荆州市、英山县、武穴市、蕲春县、黄梅县、建始县等项目驻地抗洪抢险,共出动抢险救援人员1233 人次、机械设备316 台(套),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年来,经过湖北工建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集团公司跃居湖北省百强企业第31 位、武汉百强企业第25位。企业面貌焕然一新,职工干事创业激情高涨,目前,位于武汉市的湖北工建大厦项目进展顺利,位于经开区的机电产业园项目破土动工,襄阳鄂西北总部大厦项目已进入实际落地阶段,随着一个个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湖北工建社会美誉度和综合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3.湖北工建承建的武汉铁路法院
三、未来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 这段话,对于当前的湖北工建来讲,有着极为现实的鞭策和指导意义。过去与将来,国内和国外,经营企业从来不会有永远顺畅的坦途,也从来不会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正可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今年6 月,集团启动了 “十四五” 编制工作,提出了:到 “十四五” 结束,通过 “深耕建筑领域,聚焦产业链运营” 的模式,确保公司合同额实现1000 亿,营业收入实现400 亿,产值实现600 亿的目标。同时,通过 “拓展金融领域,探索融投建贸创营一体化” 的模式,力争公司合同额达到1500 亿,营业收入达到650 亿,产值达到1000 亿的目标。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今天,重塑 “102” 建筑铁军的担子历史性地落到了新一代工建人的肩上,没有任何理由不扛起来,没有任何理由不担当好。
(一)担当历史重任,庆祝七十华诞,工建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 “根” 和 “魂”。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建设全面从严,企业的改革才会有动力、发展才会有方向。经历了年初疫情考验,集团在企业文化层面,收获了 “士气、勇气、豪气”;在企业精神层面,收获了 “奋斗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在企业管理层面,收获了 “组织力、执行力、影响力”;在企业发展层面,收获了 “市场、口碑、人才”。站在集团70 年发展历史看,这些都是历史性的收获,将对推进集团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历史赋予重任、时代催人奋进。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集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集团广大干部职工,为夺取 “双胜利”,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湖北工建三公司承建的东风本田汽车制造厂
(二)担当历史重任,工建人要坚定不移推动改革。集团建企70 年来,面对无数惊涛骇浪和艰难险阻,湖北工建仍然屹立不倒,面对目前的风险挑战,集团全体职工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越是艰难越向前。历史证明,集团深化改革推动转型的路是工建人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逐渐壮大的综合实力和不断上升的业绩是工建人一砖一瓦干出来的;日趋完善的市场布局是工建人不辞辛劳、精心维护、拓展耕耘出来的;良好的市场口碑和日益提升的社会形象是我们用团结拼搏、担当奉献精神铸就的。工建人要坚定不移推动改革,要改结构、改机制、改模式,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使集团发展要更集中、更聚焦、更聚力,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着力创新作为,向市场要活力,向打造 “工程建造+ 投资运营+ 科技环保” 于一体的项目全生命周期建设运营商转型。
(三)担当历史重任,工建人要深度融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提高站位,主动服务湖北和国家发展大局,加强与央企、省属国企、上市公司、大型民企的合作,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一芯两带三区”“长江大保护” 建设,在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上有所作为,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谱写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辉煌的业绩已经载入史册,美好的明天令人无限向往。站在新起点,湖北工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充分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继承老一辈工建人攻坚进取,忠诚奉献的优良传统,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在实现湖北工建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破浪前行,为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彰显工建担当,贡献工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