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开治疗食管巨大血肿1例
2020-11-09孙燕滨袁学敏张晴晴夏会吴琼董俊成姜开通
孙燕滨,袁学敏,张晴晴,夏会,吴琼,董俊成,姜开通
(1.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 消化内科,山东 青岛266000;2.临沂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二病区,山东 临沂276000;3.临沂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镜室,山东 临沂276000;4.潍坊市中医院 消化内科,山东 潍坊261000)
1981年GIRDWOOD 等[1]首次报道了食管壁内血肿。随着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关于食管壁内血肿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本例患者为食管活检引起食管巨大血肿,经内镜下切开引流,缩短了恢复时间,为临床提供一个可选择的治疗手段。临沂市人民医院2018年7月12日收治1例食管壁内血肿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81 岁,因“胸骨后疼痛54 h,加重伴呕血4 h”入院。9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造影和冠脉支架置入术,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病情稳定。入院前7 d 因胃部不适欲行胃镜检查而停用阿司匹林。入院前60 h 行胃镜检查:距门齿29 cm 处可见一大小为1 cm×1 cm 的发白黏膜,余部位未见异常,食管病变处取活检一块,送病理检查(附图A),取检后镜下未见明显出血等异常表现。胃镜检查后约6 h 内,逐渐出现胸骨后疼痛,无恶心、呕吐,患者认为可能与停用阿司匹林有关,恢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未予重视。入院前4 h 胸骨后疼痛加重,伴吞咽梗阻感及吞咽痛,随后突然出现呕血,为鲜红色,共4次,总量约300 mL。患者来本院急诊就诊,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未见明显异常,急诊给予抑酸、护胃和止血等药物治疗,再收入消化内科。入院查体:神志清醒,精神差,贫血面容,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和反跳痛。急诊胃镜示:距门齿20 cm处可见巨大黏膜下血肿占满管腔,反复冲洗进镜,血肿张力较大,勉强进镜至距门齿25 cm,此时胸外科医师考虑到患者年龄大且有心肌梗死病史,不建议手术治疗。考虑患者病情进展较快,血肿继续增大将压迫气管,会导致呼吸困难或食管破裂,易引起食管瘘,经家属同意,给予内镜下治疗。予以食管黏膜层切开,反复冲洗,再进镜至胃腔,可见血肿延续至贲门,于食管下段再次切开,反复冲洗,最后予以止血钳电凝止血(附图B)。入院诊断为食管血肿(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给予禁饮食、抑酸、止血、输血、保护黏膜和营养支持治疗;住院1 周复查胃镜示:食管距门齿20 cm 至贲门口可见血性黏液附着,不易冲掉,原血肿处黏膜层缺损,部分区域血肿未完全脱落,边缘可见肉芽组织形成,胃和十二指肠未见异常(附图C)。80 d 后复查胃镜:食管黏膜下血肿完全消退,可见一纵行发白黏膜,周围黏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楚(附图D)。
附图 胃镜下所示Attached fig.Gastroscopic images
2 讨论
食管壁内血肿是一种罕见的食管病变,也称为食管壁内夹层、食管壁内穿孔或食管卒中。有学者[2]认为,它是Mallory-Weiss 和Boerhaave 综合征的中间过程。近年来,关于食管壁内血肿的报道逐渐增多,大多为自发性[3],多发生在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和使用抗栓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也有报道[4-5]发生于接受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的肝硬化患者,还可发生于外部创伤、持续性干呕、食道狭窄、食管异物和动静脉畸形患者。内镜下活检导致的食管壁内血肿很少见[6]。本例患者是发生于食管黏膜组织活检后的巨大血肿,考虑与应用抗栓药物有关,活检后黏膜下出血引起壁内血肿,血肿随着出血量增多逐渐增大,继发性地撕裂黏膜下层,将血肿压力扩散至食管黏膜下,患者出现梗塞感,引起恶心,从而使黏膜撕裂出现呕血。
食管壁内血肿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突然出现的胸骨后疼痛、呕血、吞咽痛和吞咽困难,通过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大多数患者采用禁饮食、抑酸、护胃和静脉营养等保守治疗,症状可在2或3周内完全消除[7-8]。然而,本例患者未能行胸腹部CT 检查明确食管周围情况,但采用了急诊内镜下治疗,48 h后开始进食流质,吞咽梗阻感较前减轻,住院7 d,症状基本缓解后出院。80 d 后复查胃镜发现血肿完全消退,且黏膜光滑,临床效果很好,与常规保守治疗相比,明显缩短了恢复时间。
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栓药物的高血栓风险患者,欧美及中日指南均表示内镜下活检时不需停用阿司匹林[9-10],活检后建议继续服用。食管壁内血肿应被视为内镜下食管活检后的潜在并发症。因此,在内镜下活组织检查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监测。一旦出现胸骨后疼痛、呕血、吞咽痛和吞咽困难等症状,应考虑有食管壁内血肿的可能,此类患者通常采用保守治疗,但病程较长,且病情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本例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开引流术,效果较为理想,可为此类患者提供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