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背景下盲校义务教育课程建设新进展
2020-11-09张阿妮
张阿妮
(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3)
2016年我国教育部发布《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盲校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课题。课程建设是学校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理论和实践的记录与传承。正如徐继存提出的“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改造与否定学校课程的现存状况,趋向理想学校课程图景的过程”。[1]盲校课程建设也在继承和改革中不断创新理论与实践。
一、盲校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由路径,它不但受一定历史时期国家层面课程建设的宏观指导,也受课程建设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盲校课程建设是在有关政策背景下,结合盲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以及相关学科的规律,在对现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重新进行建构基础上,为有效支撑盲校教育目标而建立起一整套严谨科学的课程体系所开展的活动。
(一)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背景
1.政策背景
我国大陆于2014年开始启动两期共6年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制特殊学校课程标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更是明确了要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成为实施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面提升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基础性建设,这不仅是盲校教育领导者和实践者达成的共识,更是一个明确的政策导向。
2016年5月教育部发布《课程标准》,完成了盲校课程建设从课程计划到课程标准“顶层设计”的转型,开启了盲校课程建设国家标准的新时代。
2017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订。随后,各地陆续开始了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例如:2018年6月教育部在南京举办盲校课程标准培训班,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先后采取政策宣传、督查督导以及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对落实《课程标准》、加快课程建设和推动课程改革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0世纪末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此影响,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也经历了从简单同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突出以融合教育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逐步构建更加开放、更加适切和更加具有鲜明特征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都注入了近年来国际与国内特殊教育前沿的研究理念与成果,不仅吸纳基础教育改革已有的经验和成果,同时,更加重视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在多元复杂的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地域性生态特征等对课程改革的实践预期,从而成为盲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研究背景。
3.现代信息技术对盲校教育产生的影响
受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标准化等建设成果的影响,近年来,盲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尤其在发达地区或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盲校的办学条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校园建设现代化。校园基本做到了办公、教学现代化,超大屏幕、电子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基本普及,盲生专用的助视设备、盲文打字设备和其他教学辅助设备基本可以得到保障。二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由于大多数盲校建立在县市级以上的城市,因此其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已基本建立,并且已基本做到校校有网络、班班能上网。三是教学材料多样化。[2]互联网技术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获取丰富的视听材料以满足不同的视觉障碍学生的需求,改变了盲校教师长期“一张嘴、一本书”的状况;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对盲校课程建设提出了改革信号。
4.教育质量提升与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特殊教育”,不但要求加强对残疾人教育权利的维护和保障,而且强调特殊教育的质量标准。在新的历史时期,盲校如何满足盲生全面发展日益增长的内在需要和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成为盲校改革发展的新命题。课程建设是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对盲校而言,就是要在完成招生任务的同时,更加重视学校内涵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把盲校课程建设摆在首位。
(二)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建设
2016年5月教育部颁布《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延续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设的课程结构,从学生发展的视角,以学科科目为线索,基于可量化、可评估和可操作的原则,共制定了18门盲校学科科目的课程标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定位为中国大陆长期以来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结,是“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特殊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出台为盲校课程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参照、最明确的要求和最基础的建构,实质上为盲校课程建设减少了难度、提升了高度。
《课程标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关注视障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同时,强调开发视障学生的发展潜能,在拉开层次的同时,其难度几乎达到了同级普通学校的水平。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语文》《数学》等15门通识类基础课程之外,还规定了《定向行走》《综合康复》和《社会适应》3门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的课程,使盲校课程更加突出其特殊性。[3]
《课程标准》以结果为导向提出课程建设思路,从学生差异角度出发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改变了以往大纲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手段的规范性等局限性。由于视力障碍学生个体差异更加显著,过分强调一致性不利于关注全体学生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程标准》的出台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教师教学的目标更加具体明确,教学实施的针对性也更强。
(三)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2016年《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发布后,教育部通过新闻发布会、国培项目、视障教育研讨会等多种方式推行课标实施,盲校课程建设成为盲校教育改革的热点和焦点。
新的课程体系涉及人文、科学、社会及艺术与体育等9个知识领域,在教育部未颁布国家统一教材前,各地盲校依据《课程标准》完成了符合标准的课程设置,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和学校课程为补充的三级课程结构建设课程体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例如:一些学校构建了以社会适应、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为主的各具特色的二级和三级课程。又如:有的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开发了以盲人按摩为主的职业技术课程体系,其课程内容从中医基础知识到推拿、针灸、火罐、刮痧等中医理疗及保健类课程,建立了突出中医临床特色的地方性课程体系。再如:有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前提下,以艺术活动课程为特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学校则是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视障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丰富了课程实施的手段。由此可见,盲校课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受到普遍关注。
(四) 盲校义务教育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就《课程标准》答记者问时提出,推行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加强教材建设。2017至2018年,对于盲校教材来讲是一个特殊时期,因为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内盲校启动使用了两套新教材。
1.人民教育出版社积极编写学生用书
2016年盲校课程标准颁布后,2017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的教科书已开始使用,结束了1987版《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教材的使用历史。这套教材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参考了普通学校义务教育学段教材,结合盲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编写而成。新课标颁布后,首次出版发行了小学学段《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信息技术》等6门课程和初中学段《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6门课程的教科书。
由于中国大陆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将盲生使用的教材分为供低视力使用的大体字课本和盲字书本两种,以适应一些盲校开始的低视力和盲生分类教学的探索。[4]新教材也是分为盲文版和大字版两个版本,以方便低视力学生和盲生根据特殊教育需要选择使用,新教材总体上参考了最新的普通学校人教版教材,遵循以培养学生“四基”“四能”为基本教学目标的原则,在不影响盲生认知和理解的前提下,其内容与普通学校教材基本一致,如果存在理解困难的情况就会调整所使用的素材或者内容以适应盲生学习特点,或在呈现方式上用“改造形象图”的方式最大限度提供给盲生直观触摸素材;[5]个别课程,如《化学》会在难度上有所降低,这主要考虑到盲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总之,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强、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与缺陷补偿相结合的特点。2017年之后,新教材在全国盲校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2.部编教材体现了国家意志、强调了育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强调教材建设体现国家意志的特征。2017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首次成立,2018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2018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再次强调了“国家课程教材”概念,同时在2015年出台的《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审定服务指南》基础上,于2018年8月公布《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审定审查工作细则》的行政许可,从制度上对我国义务教育教材的出版发行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规范,特别是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加强管理,严把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要求教材不但要体现学科功能,更要重视育人功能。[6]部编盲校教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严格的审查出版发行的。虽然目前部编教材仅出版了部分年级和科目,但是已经受到盲校的普遍认可和采用,这为盲校开展课程建设提供了最重要的资源。
3.现代信息技术带动盲校教材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并且受到盲校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开发并发行了《悦读轻听(学习版)》网络教材,这是供低视力学生辅助阅读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的学习APP,盲校师生和家长均可以通过手机在APP平台上使用配套的教材学习课程,该APP具有“书页扫描、朗读播放、语音控制、学习笔记”等功能,不仅能使学习更加趣味化、信息化,还能使盲校师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分享经验并反馈学习效果,APP也会不断更新以更加适应师生学习,其收效甚好。
民间团体和机构利用其技术优势为特殊群体提供线上教学服务,例如:点读笔、电子盲杖,盲文打字机等。也有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为视力障碍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资源,如百度的“AI助盲计划”通过建设“AI图书馆”等公益教育活动平台,使在我国偏远地区的盲生通过借助“小度音箱”就可以便利地获取课外语音读物,这拓展了教辅材料的使用空间。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得视障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电子信息技术对盲校课程的支持服务空间未来可期。
二、盲校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特点
(一) 执行《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成为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
2016年以来是大力推行《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重要时期,各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调整补充课程设置、开展教师专业化培训、转变理念和教学方式、展示新教材使用示范课等途径,加快落实《课程标准》,推行部编新教材使用;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更加注重突出“立德树人”导向和个别化教育原则,还更加重视基础性与康复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 课程建设突出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理念
贯彻《课程标准》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体现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和课程多元化建设等方面。很多盲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使之服务于教育教学。因此,盲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较有特色,例如:他们非常重视视觉提示功能但又不失美观,充分利用盲文元素对文字标识等进行美化,特别是针对低视力和盲生的行动特点设计触摸文明体验和可供观瞻的文化符号,校园环境建设无处不考虑到与学生的和谐共处。[7]在课程设置上,盲校更加重视不同类型盲生的特点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已经为每一位盲生设计了个别化教育计划,并设置了个别化转衔课程,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 通用盲文与新教材同步启用带给师生新体验
2018年秋季全国盲校开始使用国家通用盲文,使用通用盲文印制的部编盲文版教材进入校园。但这对于盲校在前期并未进行新盲文系统培训和学习的师生而言却是一项新的挑战。使用新教材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尝试使用通用盲文的体验过程。因此,盲校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加重了,语文课程除了完成学科教学之外,还需要对不同年级盲生进行通用盲文使用规则的教学和训练,为其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有的教师采用结合教材,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渗透通用盲文规则和知识点,并进行有效训练,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效果;[8]还有的教师尝试设计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在用好新教材的同时帮助盲生学好用好通用盲文。[9]
(四) 三级课程建构全面发展课程体系
新课标的颁布打破了课程实施对教材的绝对依赖,教材成为课程实施的相对参考,学校在落实新课标、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中有了更大的选择与适宜学生的自主空间,并逐步建立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构的三级课程体系。[10]其中国家课程是主导课程也是必修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主要成分;地方课程视区域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的情况有所不同,更多的地方性课程也是校本课程区域化的结果。
由于中国大陆现存盲校以老校为主,许多学校都有着较为成熟的校本特色课程,并经过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近年来,新建盲校内涵建设成效明显,其也在不断探索“康复训练”“中医职教”“音乐美术”“朗诵表演”等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11]并在学生缺陷补偿、功能强化、个别化教学、职业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为视力障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适宜的课程支持。同时,三级课程建构也在为盲生全面发展服务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内容。
三、盲校义务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 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设的质量存在区域性差异
新一轮课改以来,盲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仅是颁布了课程计划、明确了课程标准和出版了部编教材,还表现在各地盲校积极探索创新、开设特色课程等方面。但是,由于各地盲校的办学经验、教师水平等参差不齐,因此各地学校在《课程标准》的执行中,尤其是在没有部颁教材的其他学科教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盲校,其教师专业水平高,课程建设就红红火火,成就较大。然而,有的盲校则不太令人满意,其不仅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并且在执行国家课程甚至使用部颁教材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2.教材及教辅用书不全,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由于现行部编教材仅出版到4年级,并且《定向行走》《综合康复》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既没有教材也没有指导用书,因此,有的学校便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并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但有的学校只能靠教师自己查资料、找素材,这不仅会影响新标准的执行,也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质量。
3.教材对视力障碍学生的适用性有待提升
新教材发行后,一些盲校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发现,有些课本中可供盲生使用的针对性练习不足;有些练习和习题只是照搬普通学校的教材,未能充分考虑到盲生的实际情况;有些练习的设计缺乏层次性,不仅增加了教学难度,同时学生也更难掌握。盲校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更应该考虑盲生的特点,以便障碍程度不同的盲生易于接受和掌握。
4.盲校校本课程同质化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大多数盲校都有着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丰富经验,这一点在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中具有突出优势。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盲校的校本课程同质性问题始终难以突破,盲校开设的校本课程都是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盲人按摩专业为主,使得有多元需求的盲生在校期间只能选择自身并不感兴趣的盲人按摩作为转衔课程,就业范围也仅局限于按摩行业,因此留下遗憾。但是盲人与正常人一样具有多元的兴趣和爱好,也有着与常人一样的梦想和追求,学校教育是否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人生梦想而进行不同的课程探索与建设,这也是考察一所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的关键所在。
5.师资队伍等水平依旧是课程建设的短板
现行盲校课程体系中也设置了所谓的康复类、咨询类课程,但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和有医学背景的康复教师却非常奇缺。[12]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康复类课程和咨询类课程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有的学校设置了相应的岗位,但由于教师水平有限,因此一些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二) 改进对策
1.提高盲校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盲校课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等现象,分析其原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标准化的课程建设是主要因素。因此,各地在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同时,要通过加大投入、合理布局和规范办学等方式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还要通过科学评估和管理机制改革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2.尽快编写、出齐部颁各科教材
目前盲校的新教材和聋校、培智学校一样,未能覆盖课程标准中的所有学科。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具有国家强制性,若没有部颁教材或者经过审定的教材,各地学校很难自己编写出合格的教材。如果没有合格的教材,义务教育的质量则很难得到保证。
3.教材要突出盲生的特点
目前盲校使用的教材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建议教材内容的呈现要更适合盲生尤其是全盲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特别是在新课标新教材提倡的“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理念导向下,教材练习部分更要照顾到视觉障碍学生的生理特点,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素材;既遵循课标要求,又便于盲生掌握,实现教学目标是教材编写的重点。考虑到盲生视觉表象贫乏的特点,在低年级教材和教参中,一定要指导教师多使用触摸教具,充分体现盲教育的一般规律。[13]
4.突出需求导向,丰富个别化课程
盲校需要加大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特别是在制定学生转衔服务计划中为学生设计合适的个别化课程。有些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尝试并已经取得了部分成就,如开设播音课程、手工课程、陶艺课程等,不但丰富了课程资源,也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范围,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获取了自我成就感。
5.调整盲校师资结构,合理配置师资队伍
盲校课程建设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工作就是师资的配置,因为盲校课程具有跨领域多学科的特点,盲校的师资队伍必须由医学、康复、教育以及各学科课程教师构成,因此必须从师资结构的规范性上解决基层学校师资配置的困难,在尊重课程学科性、多元性前提下为盲校配置师资,才能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