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草编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研究
2020-11-09黄言涛
黄言涛
关键字:羌族草编;创新研发;产业化
创新对非遗项目来说,百利而无一害。产品样式单一、传承人的过度保护、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已经成为非遗项目发展的拦路虎。甚至有一些非遗项目,因技艺传承后继无人而消亡。在不改变非遗项目性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既不会使非遗及其产物失去其原本的意义,又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只有更多的人喜欢非遗产品,才能将非遗项目发扬光大,从而推动非遗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传承的是非遗特色,发展的是人才队伍。
一、羌族草编技艺与产品的发展现状
早在大禹治水时,羌族草编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现和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作为传统手工艺的羌族草编技艺逐渐消失。特别是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给处于困境中的羌族草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地震破坏了草编原材料的生长环境,原有的草编工具皆被掩埋,也有很多技艺传承人在地震中不幸遇难。为了挽救最具羌族文化特色的草编技艺,政府出台了抢救措施,社会人士积极响应并参与了羌族草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黄强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羌族传统草编技艺传承人黄强,自幼跟随父辈学习草编技艺,慢慢地掌握了草编材料的选择、处理以及编织技术,首创了分步流水编织技术,大大提高了编织效率。黄强在原有的羌族草编技艺基础上,对原材料的处理及编织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开发出许多草编新产品,解决了羌族草编成品保存的问题。在此期间,黄强建立了羌族草编传承培训基地,为羌族草编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还积极主动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比赛,将草编产品推向世界,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有了人才储备和宣传推广,羌族草编才得以持续传承与发展,并获得政府支持与帮扶。
在这个潮流更替迅速的时代,中国传统草编制品并没有很好地与现代环境融合,其发展现状堪忧。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草编工艺,提出中国传统草编工艺在当代时尚设计中的创新路径。[1]羌族草编更是如此,羌族草编传承发展至今,虽然进行了一些技艺创新,但其力度还不足以支撑羌族草编在众多生活消费品中站稳脚跟。较为经典的羌族草编作品基本都属于“大制作”,不在普通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范围之内;能够走进普通人生活中的大部分都是“小动物”,例如草编的蜜蜂、螳螂、蛇等。这些草编产品民族特色突出,观赏性强,但实用性不足,难以符合大众的消费需求。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形成“研发—制作—营销”的完整产业链。
二、羌族草编的创新发展思路探讨
巧妙运用现有羌族草编产品是提升价值的途径之一。草编产品的多样化主要源于编织技法、色彩搭配、材料选择、外形设计等方面,因此对羌族草编进行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现有草编产品的巧妙运用
据了解,草编技艺距今已有长达七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广泛分布。过去人们大多就地取材,利用当地草编材料编制生活用品,例如草帽、草席、草扇等。随着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草编技艺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现代草编产品不仅要考虑实用性,其观赏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甚至出现许多主要为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艺术摆件。
草编产品的单独制品相比其他手工艺品,其价值更加难以体现,需要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提升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比如通过草编小动物与植物、山水、场景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将单独产品转化成装饰品摆件(见图1),这样做可以增加草编产品的美观性,使其栩栩如生,更具趣味性。再比如进行羌族草编元素特征提取,通过绘画手法呈现出整体效果,对草编产品进行点缀,形成特色草编绘画装饰品。如图2 是以绘画手法呈现的整体效果,还未进行草编产品的点缀。这些都是羌族草编在产品制作方面的应用,别出心裁的设计,为草编产品的创新应用和价值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图1 羌族草编与绘画相结合的装饰摆件(实物)
图2 羌族草编与绘画相结合的装饰摆件(效果)
2.对羌族草编编织技法和色彩搭配进行创新研究
草编具有编、结、辫、扣、扎、绞、缠、网、串、盘等丰富的编织技法,虽然主要的手法相同,但是在编的过程中,每一步的转换完全不同。例如草编蜻蜓,第一步,准备两片一长一短且形似蜻蜓翅膀的叶子;第二步,进行草编工作,何时将“短翅膀”“长翅膀”分别加入草编蜻蜓的编制中,需要对其进行思路考究。只有确定了合适的编制顺序,才能将草编蜻蜓合理呈现,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以前的草编大多以实用为主,现今的草编样式繁多,大多以观赏为主。草编产品还存在更新换代较慢、用料单一、色彩搭配难以符合大众消费需求,以及与现代科技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
因此,在研发新产品时,需要考虑大众消费需求和审美意识,兼顾实用性,从材料、质感、色彩、形态等方面进行草编产品综合研究与设计研发。在新产品开发的同时,新技法研究至关重要。每一件新产品的成功制作,都离不开编织技法的创新。
3.对羌族草编材料进行创新运用,以达到肌理创新
羌族草编的主要制作原材料是棕榈叶,棕榈叶作为原材料有三个缺点。第一,棕榈叶多有皱褶或裂纹,能够用作草编原材料的叶子需要精挑细选,选材成本高,制作时间长。第二,采用新鲜棕榈叶制作的草编产品,色泽鲜亮,但保存时间短。经过加工的棕榈叶可以长时间保存,但呈枯黄色,色泽难以掌控,无法达到鲜亮色泽与长时间保存的完善统一。第三,棕榈叶始终是树叶,其柔软度和触感改善困难,棕榈树叶做出来的草编制品始终是比较粗糙的,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触觉上都难以提升档次,达到高品质产品要求。
由此可见,只有对羌族草编原材料进行创新,才能做出高档次的产品肌理效果,以达到美观与实用并存的目的。譬如古人采用麻布制衣,后来有了棉布、绸缎等舒适的布匹,麻布就逐渐被替代,这就是材料优胜劣汰的生存规则。在设计时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对传统手工艺的形式和内涵、形式和技艺、形式和功能进行再创造,吸引消费者的目光。[2]羌族草编材料的创新运用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是对原材料的直接替换。利用传统毛线、环保线材、藤、麻、皮条、布条等原材料进行编织,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质,选取最适合的草编编织技法,设计和制作具有草编肌理效果的系列衍生品。其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让浓郁的民族特色更加生活化、时代化、时尚化,体现对传统元素的创新应用途径。
二是对原有羌族草编的肌理提取,将提取出来的元素运用在产品设计中。打破传统草编实用性的局限,将草编特征元素提炼成装饰图案,来研发草编肌理衍生品。用现代设计手段保留草编产品肌理的创新,不仅让民族元素焕然一新,还让日用产品具有文化内涵。草编肌理的提炼与运用在提升产品内涵的同时,体现了产品的使用价值,例如书籍装帧、明信片、茶杯、烟灰缸、花瓶等。
三是羌族草编肌理与羌绣图案的有机融合。同一民族的不同文化元素相融合,更能体现产品的文化元素特色。在提炼羌族草编元素的基础上,运用羌绣图案组合规律进行编排,在产品纹样装饰中呈现出羌族草编肌理与羌绣图案特征有机融合的效果,将创作的图案运用到产品设计中,赋予产品实用性和区域文化特色,这既体现了民族文化内涵,又达到了装饰效果,是文化融入生活的有效途径之一。
图3 羌族草编与其他材料相结合的产品设计
图4 羌族草编与其他材料相结合的产品设计
四是草编技艺与其他技艺相结合。以羌族草编为主体,其他技艺作为点缀,即在同一产品上,体现多种技艺。其他技艺的引入自然就要有相对应的材料匹配。草编与其他材料的搭配组合,不仅增强了产品的强度和韧度,还能形成丰富的材料质感和组合效果,提升产品视觉吸引力,吸引消费者眼球,刺激潜在消费变成真正消费。图3 和图4 中所展示的设计效果就是草编与皮革、纸、布等相关技艺的融合,形成材料质感差异,具备实用功能。
4.羌族草编的全面创新
羌族草编的全面创新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产品设计研发创新,二是品牌营销创新。
在产品设计研发创新层面,对传统羌族草编来说,产品制作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发展,但产品美观与细节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处理。同众所周知的草鞋发展过程一样,从刚开始的制作简单、使用寿命短,到后面发展成手工精制且耐穿保暖的茅靴,选材、设计、工艺等方面都进行了巨大的调整。对当今草编产品进行创新,需要挑选适合草编产品制作的材料,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对形状设计、外在装饰、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制作出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高价值产品。
在品牌营销创新层面,可以把羌族草编非遗项目视作一个“企业”。企业的设计部门负责设计研发,生产部门负责产品生产,营销部门负责产品推广。没有高效率的品牌营销推广,再好的新创意、新产品也难以迅速进入大众视野,抢占市场。设计的创新是传承草编技艺和草编特色,发展运用途径和材料技法;品牌营销的创新是品牌形象推广创新与销售方式创新,策划符合各层次消费者的产品销售模式,让大众多角度、多途径了解和认识羌族草编,多平台购买产品。现场体验与网络购物结合,虚拟现实与实体展馆搭配,数字模块与个性组合订制等,通过线上线下体验销售渠道、量化产品与个性产品的融合,打造羌族草编产品品牌营销体系,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羌族草编产品品牌营销体系的确立,离不开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对应的管理部门共同协调策划、设计、制作、生产、包装、营销、推广、销售等各个环节,合力传承与发展羌族草编技艺,推广与发扬羌族草编文化。
三、羌族草编产品创新研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手工业大多被机器制作替代。现代人对精细的手工缺少耐心,而坚持传承发展草编技艺的人往往多受传统思维的束缚,这对草编产品的创新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面临这些挑战,只有根据草编的发展现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快速突破创新瓶颈,更好地促进羌族草编创新发展。
1.创新团队的组建与培养
羌族草编产品创新研发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人才,只有组建起一个羌族草编创新“智囊团”,才能够为后面的产品创新提供力量储备。羌族草编作为民间手工技艺,手艺人就是其存在的最好展示形式,而手艺人的想法直接决定了羌族草编产品的形态及质量。大部分羌族草编手艺人自幼受到父辈的技艺及思维的传承,认为草编产品就应该是由传统制作工序得来,不能改变其原材料和工艺。但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为了让羌族草编更好地传承发展,改变传承手艺人的观念是首要的。转变传统手艺人的想法不宜操之过急,需要从零开始,逐步转变,可以先让他们了解其他非遗项目创新的成功案例,借鉴到羌族草编上。在进行创新时,从细节做起,慢慢扩大创新范围,让他们能够适应创新的过程,突破固有思维,更加有利于羌族草编的创新。
传承与发展传统手工技艺是每个现代人的责任,研发创新草编新产品仅仅靠传统手艺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必要组建羌族草编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的组建不局限于羌族草编行业内部,要从社会各个层面进行人才的筛选,选择具有新颖草编设计想法的创造性思维人才。在挑选羌族草编行业内部人员时,要注意其思维是否长期受到传统草编思想的禁锢,要看其是否具有打破行业壁垒的创新性能力。在挑选羌族草编行业外部人员时,要注重其对羌族草编的理解力及喜好程度,此举意在集结具有草编爱好的人,集思广益寻找草编发展新方法,共同进行草编创新。在创新团队的组建方面,高校可以作为主要的人才挑选基地,绵阳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草编选修课程。在众多学子中不乏喜爱羌族草编的人,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群体,围绕草编创作产品进行销售,将创作羌族草编作为自己以后的就业发展方向,这为创新团队的人才储备提供了有利条件。
挑选人才组建创新团队,首先,需要进行一段时期的技能培训。在对羌族草编的生产制作、理念表达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剖析之后,才能投入羌族草编的创新设计中,才能更好更快地设计出新产品。羌族草编的创新团队具有一定的可替换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定期对创新团队进行考核,吸纳有兴趣的新成员,淘汰不适应的老成员。根据项目需要组建的新团队,要高效快速适应项目研发需要。
其次,要注重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为创新团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将羌族草编技艺引入高校课堂,让学生学习与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技法,使传统技艺与学生的潮流思维相碰撞,产生火花,这有利于羌族草编的传承与发展。
2.重组羌族草编,提升品牌形象
品牌承载的是人们对其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可,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树立自有品牌、建立产业标杆、拥有行业话语权,是确保品牌可持续发展的三项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消费者对于羌族草编产品的印象都停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字眼上,很少有人愿意真正去了解草编技艺背后的文化,甚至有一些消费者根本不认识草编,更不会去了解草编文化及其发展背景,认为草编就是“古老的玩意儿”。究其原因,一是羌族草编没有自己的品牌,二是有品牌但没有品牌营销体系。羌族草编产品形象的提升在于品牌的确立与营销体系的完善,品牌打造是进行文化包装和产品营销的有效途径。
羌族草编产品主要的卖点是手工制作。在机器大生产的时代,手工技艺显得尤为独特。草编行业更要坚持手工制作,虽耗时耗力,但产品代入感与机器生产大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手工制作不代表不需要机器,要在机器生产和手工制作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羌族草编平台建设和产品口碑是品牌形象建设的重点之一。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残联指导下,北川羌族自治县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成立。此举不仅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在大众心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解决了当地残疾人就业的同时,组建了大量的生产团队,体现了羌族草编企业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品牌形象系统的确立不仅是产品部分,还包括技术和服务层面。作为非遗的羌族草编,更要注意草编技艺的传承问题。通过材料包、编织流程图、编织过程视频的材料输出和技术推广,让大家参与羌族草编编织的过程,体验传统技法的魅力,提升羌族草编粉丝量。设立专门的技术指导服务平台,通过自媒体直播对粉丝们进行草编产品编织过程的讲解和示范,对粉丝在体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
羌族草编作为绵阳市非遗代表之一,亦是绵阳区域文化元素的代表之一,其产品设计需要体现绵阳区域文化特色,特别是羌族文化特色,打造成为绵阳市地方名片。借助本土行业机构、学术研究平台、高校研究团队,通过行业、产业、学术相结合,研究羌族草编品牌建设、产业发展方案,助推项目落地与转化,促使羌族草编多元化发展,提升羌族草编文化价值。
3.羌族草编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作为手工技艺的羌族草编也需要现代化,原材料选取与粗加工可以率先实现生产线流水化,一些不适合手工制作的匹配材料亦可以采取机械化操作。例如在水晶、木头(见图5、图6)等材料上呈现提取出来的羌族草编技艺元素,可用雕刻、镶嵌、转印等装饰手法,生产具有羌族草编特征的高端产品。除此之外,在陶瓷、塑料、橡胶、玻璃等产品中,与羌族草编产品相结合,或者体现羌族草编产品特征,有利于草编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新技术的使用需要新技术人员的加入或者对现有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无论是新技术人员还是需要进行技术培训的现有人员,都需要与羌族草编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进行不断磨合。在相互磨合过程中,实现机器制作与手工制作的有机统一。
图5 羌族草编与其他工艺相结合的产品设计
图6 羌族草编与其他工艺相结合的产品设计
4.构建新时代羌族草编产业体系
一人单独制作、小作坊模式的羌族草编生产模式产量低,产品质量因人而异,不符合草编产品量化生产和新产品研发需要。新形势下的羌族草编生产需要产业化,从选材到制作需要分步骤分工完成,即一件产品由多人共同合力完成。例如,一顶帽子,由专门团队选材、备料,帽顶、帽檐分别由对应的团队来负责编制,装饰与细节修补、成品组装由一个团队来完成,形成产品生产流水线。根据成员的特长和优势选择所从事的工作种类,定期轮换,避免疲劳感,构建羌族草编产业体系。
四、羌族草编产品产业化实施的设想
羌族草编产品产业化实施需要组建创新团队,开发新产品,研究新技术,树立品牌意识。首先,需要有相对固定的创新研发团队,设立“传帮带”制度,保持创新人才队伍相对不变,定期微调,确保团队最佳效率;其次,需要开发新产品,研究新技术,为产品开发提供创新思维和技术支持,为市场不断注入新产品,激发消费潜能;再次,创设品牌,构建品牌特色的营销体系,取得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确保羌族草编产品产业化实施有序展开。
1.形成相对固定的创新研发团队
羌族草编产品的创新研发团队相当于人的大脑,是羌族草编创新的命脉所在。处于如此重要地位的创新研发团队需要统筹管理,尤其是创新研发团队的组成人员,要相对固定,不定期微调。新成员加入需要适应,安排具有经验的成员带新成员融入团队,以“传帮带”形式确保团队效率不减。
创新研发团队实行项目分工、团队合作、定期轮换,设立奖惩等工作制度。根据创新研发过程,将团队分为策划组、设计组、样品组等,在规定期限内对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量化比较,按照量化分进行奖惩;或者一个小团队参与整个创新研发过程,根据最终成果和成员参与权重进行量化,按照量化分进行奖惩。
在创新研发期间,举办交流沙龙和项目比赛,促进团队交流和激发潜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2.基于现有条件下的新产品、新技术培训
新产品方案的落地需要技术支撑,才能从方案变成样品,进而从样品批量成产品。这就需要手工艺人和技术人员根据新产品方案研究技术匹配与改进问题,研究材料选择与性能完善问题,对他们来讲,这也是一种挑战。参与新产品样品制作的手工艺人和技术人员需要将研究好的材料搭配与技术方法进行分解,多次尝试,形成培训方案,传授给制作者,进而投入批量生产。
这种以少部分人参与新产品制作过程和培训方案分解,培训参与量化生产人员的“以一带多”新产品样品制作与培训方法,对手工业来说,节约了新产品研发成本,缩短了批量培训时间,提供了制作者之间互相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新产品的快速落地与量化生产。在新技术推广方面,采用同样方式,循序渐进培训量化生产人员,大大降低了培训成本。
3.政府助推新产品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
由于羌族草编属于非遗项目,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需要政府部门与政策的大力支持。现有的政策法规对羌族草编的扶持大多只是停留在羌族草编的保护层面,没有达到主动以政策带领羌族草编进行创新研发的高度。因此,政府需要改变职能,为羌族草编提供创新研发政策和资金支持;树立草编地方品牌形象,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羌族草编创新项目,促进羌族草编的创新发展。政府为羌族草编企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是草编企业研发创新产品坚实的后盾。接下来就需要企业配合地方政府,共同发力,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和羌族草编的制作工艺,形成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草编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把羌族草编创意产品推向世界。在羌族草编产品营销推广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
结语
羌族草编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研究,可以说是支撑羌族草编行业稳步发展的奠基石。以羌族草编产品为依托,以创新研究为根本途径,以产业化发展为最终目的,推动羌族草编不断创新发展。羌族草编产业化的建立,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与草编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在相关部门的鼓励与支持下,在羌族草编传承人的积极配合下,羌族草编的产品创新与产业化建设才能逐渐实现。文化内涵是品牌蕴含的价值与情感,文化内涵也包含品牌所凝练的审美情趣、生活态度、个性品牌与情感诉求等。[3]羌族草编的后续发展必须坚持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不断增加羌族草编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价值,使羌族草编成为绵阳市的文化名片,乃至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