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第二语言的习得
2020-11-08许佳
许佳
【摘 要】经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表明,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变化对学习成果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心理活动又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可以通过对常见的动机、焦虑、抑制、移情和性格不同的心理变化因素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机制和原理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去更深层次的反应学习者的心理特征,探究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决定性要素,进一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的成效、速度因素产生的作用效果,从而找出相应的措施方法提升外语教学学习水平。
【关键词】心理因素;第二语言习得;外语教学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在外语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趋势,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这其间学习者的心理状态也会持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心理变化特征会对语言习得的动机、方向、效率、成效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从心理学较为常见的动机、焦虑、压抑等几种因素入手,分析心理活动规律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机理和方式,从而来探求学习心理和学习成果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进而对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引导方法手段,促进学生对外语有效学习。
一、心理动机因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机理
这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最为主要的心理情感因素。所谓的动机是一种形成的情绪感受,能够促动行为者持续保持某一行动,并且让该行为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进行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动机就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驱动力。有专家将动机分为了几种类型,包括了融入型、工具型、结果型和内在型等。而前两种通常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关键性要素[1]。其中融入型的动机为学习者对于目标语言的学习组织有一定的了解和期待,本身兴趣较为浓厚,渴望加入该组织,与组织的成员拉近距离,表达内在的情感和想法,尽快地与学习组织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该动机一般是在形成的第二语言环境中开始第二语言习得发生作用,也是母语习得动机学说的一种延伸。该学说是通过对儿童模仿和学习父母语言的过程研究入手,发现儿童学习父母语言,通常是为了满足本身被父母赞赏或者认可的心理需求。第二语言的习得其学习动机也是如此。有部分学者认为融入型学习动机也是学生性格的一项组成,在较长时间内通常不会有较为突出的变化,所以具备融入型动机的学生学习表现和最终的成绩上会由于工具型心理动机的学生。而后者主要是在为了得到较为实际的物质满足,比如升职加薪、获得更好的职业、地位、通过某次考核、获得权威的知识内容等,它更加强调的是实用性,人际交往的需要往往被滤过。经过研究发现,这两种动机的作用程度由第二语言的学习外部环境决定的,二者的影响程度会出现动态的变化。
二、心理性格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
按照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人的性格一般分为了内外向、神经过敏或者稳定、精神问题或者正常这三种层次。第一种的两种关系是相连续的,个体间的差异让其表现出与他人相比有一定的外向性格,只不过在表现的程度强弱上有一定的区分。不过,从长期来看,大家还能够对其长期稳定的性格进行判定。外向型的人多较为开放、热情,有较强的冒险精神,交际能力强,也是被大家公认的天生存在第二语言习得的优秀潜质。内向人比较倾向于沉默,容易害羞,较为安静,被认为不适合去进行第二语言的习得。当然,在实际的研究和实践中表明,这种简单的判定是存在诸多的不严谨之处,性格与第二语言的习得之间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比如有学者在美国开展美国居民学习西班牙语、法语、德语学习过程调查中就会发现,外向性格表现越强,其第二语言习得的成绩就越好。各研究者在对外向和内向语言水平关系进行分析时,运用的工具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因为性格变量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成效的影响没有更为充分的理论支撑。
三、心理焦虑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
通常语言焦虑都是一种情景式的焦虑,它一般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焦虑感,比如在当众讲话或者是进行考试后出现的,引发这种焦虑的主要有,本就拥有的竞争心态、老师的发问,在目的语言中有迷失本身的经历,以及考试失利等方面。焦虑和第二语言习得并不存在着严格的线性关系[2]。有时一定的焦虑会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但是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就会适得其反。促进性焦虑,是他们产生学习动力的一种方式,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去适应和克服这种焦虑情绪。而如果学生产生了退缩性的焦虑,他们可能会让学习者不进则退、知难而返,选择了躲避。焦虑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影响作用也是根据习得水平的变动而产生变动的,针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效果不理想或者处于中下层级的学习者,焦虑对语言习得起到了反作用,但是对于能力相对优秀的人而言,则会产生更加强烈的促进作用。比如我国家长普遍有英语学习焦虑症,为孩子制定了更高的学习目标,约束要求也更严格,为孩子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这种外部焦虑继续传导到学习者身上,让第二语言习得存在一定的障碍。据调查,大约有70%的学生受到了来源于家长或者是外部社会关于外语学习的正面或者侧面的压力。
四、心理抑制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
心理抑制是人类达到本身保护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屏障,这种屏障会让人倾向于保守、安分,从而让人会失去更多的挑战与冒险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對于第二语言习得中,挑战更大更高的难度是一种抑制和破坏。较为严重的还可能会造成学习者尊严感受到破坏,造成焦虑的情绪。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如果不能对个人价值有充分的肯定,信心不足,就会主动地减少外部语言的输入。有学者任务个人意识的抑制就是人类在不断认识其本身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形成的。所以年龄越小的孩子这种抑制意识会越弱,儿童就富有更大的冒险精神,调整的难度也相对较小。这也可以解释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可比成人更加地高效,同时学习成效较好[3]。因为抑制是把本身与外界相隔离的一种屏障,从而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交际有所破坏,同时心理的抑制因素也和每个学习者学习策略相关,与其本身的年龄、阅历、见识、成长背景都有较大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
五、心理移情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
有些专家认为移情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发音成效,并以此为假设提出了和移情联系较为紧密的渗透理论。移情在心理学上被解释为情愿同时可以和别人进行心灵沟通交互,同时能够进行角色互换,更加设身处地与他人共情,进入到他人的内心又快又好,这也与儿童的移情能力优于成年人的因素有关。通常情况下,移情能力较好的学习者对于母语的接受程度也较强,继而延伸到价值观、文化、思想理念等领域。移情能力会在儿童年龄的增长过程中不断的减弱甚至是消亡。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都有心理积极性这一意识,所以当最终的考核成绩一般时,他们对个人的认知和评判也不会做出过大的调整,仍然充满着乐观和信心,在和他人的交流中不会有所掩饰或者估计,同时这个阶段的儿童语言保护的屏障会持续地发生着变化,在年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个人的保护意识也会渐渐地增加,语言的可塑性和潜力开发性会相应的减弱,当个人的成长发展实现时,那么本身的渗透性就已经十分的薄弱了,移情因素的影响也会与之降低。
六、有效把握心理学规律,促进外语教学水平提升
一方面要做好外语课程的教学心理分析,凸显外语教学课程的特点,外语也是表达内心思想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同时外语教师的素质能力和个性特征也会对外语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外语教学的方法十分多样,也有着其本身的特殊性吗,为此,要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规律和年龄、受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等特点,从而提升外语的教学效果。心理分析也要通过教学方法和教育过程两个方面入手,从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全面的分析。
七、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我们通常会在心里正负面迁移的影响下,受到母語学习习惯,发声方式,交流习性和表达方法的作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这种作用机理大致可以分为正面强化和负面削弱这两种形式。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语言特征相似或相同时,会产生正迁移,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起到一个积极与促进的作用。当两者间的差异较大时,就会产生负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个干扰和抑制作用。比如在国内,英语是最主要的英语习得种类,。学习英语一般分为了听说读类。但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很还是会沿用汉语的学习思维,包括拼读法则,写作逻辑和固定搭配等,这种就是心理迁移的影响实例,这些表达又被称之为中式英语。此外文化背景也是一大影响原因,学习者对语言背后的地域人文等文化认同,也能构成语言学习的心理动机,如果认同度高,学习兴趣浓厚,那么学习得效果可能就比较好。
八、结束语
掌握动机、焦虑、抑制、移情和性格等因素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影响规律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活动中做到因材施教将有助于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第二语言习得——自我效能感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作用[J]. 才智,2010(14):149-150.
[2]黄瑞红.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第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J].2021(2012-6):128-132.
[3]李昭君. 浅谈母语思维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 速度(中旬),2017,000(004):11.
[4]于潼.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心理分析及应用[J]. 当代青年月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