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腹腔镜病灶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效果比较
2020-11-08刘瑶瑶李雅楠李莹
刘瑶瑶,李雅楠,李莹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麻醉手术一部,河南 焦作 454000)
右半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腹泻腹胀、便秘交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外科手术是针对结肠癌的有效治疗方式,可切除病变组织,改善患者症状,但长期临床实践显示,传统开腹手术出血量多、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高,不利于术后恢复[1]。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病灶根治性切除术由于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被逐渐用来治疗右半结肠癌[2]。但以何种入路方式进行手术,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比较改良中间入路、侧方入路腹腔镜病灶根治性切除术对右半结肠癌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通过肠镜、病理活检确诊为右半结肠癌。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肺功能障碍者;(2)合并结直肠手术史、手术禁忌证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依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中间组与侧入组,各53例。中间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42~75岁,平均(58.64±7.92)岁;侧入组男34例,女19例,年龄43~76岁,平均(59.23±7.69)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1.2.1侧入组 对患者行侧方入路腹腔镜病灶根治性切除术,具体操作如下。于脐下做长1 cm左右的切口,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做主操作孔(腹直肌外缘)、辅助操作孔(左右麦氏点、腹直肌外缘)。观察腹腔,确定病灶位置、切除范围,切开升结肠、盲肠、回肠。脚低头高,游离肝结肠、胃结肠韧带,切断右半结肠,清除淋巴结后结扎血管。使患者平卧,拉出部分结肠管,远端切至横结肠右侧半、近端切至终段回肠约15 cm。
1.2.2中间组 对患者行改良中间入路腹腔镜病灶根治性切除术,具体操作如下。观察腹腔,离断胃结肠韧带、大网膜右侧部分,显现并切开横结肠系膜前页,进至筋膜间隙,暴露结肠中静脉、右结肠静脉、胰十二指肠性右上静脉、胃网膜右静脉、胃肠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离断右结肠静脉,切断血管右支。对行全结肠系膜切除者由根部游离切断胃网膜右动脉,显示胃网膜右静脉、胰十二指肠性右上静脉交界,从根部切断胰十二指肠性右上静脉,右结肠静脉、胃网膜右静脉交汇、形成胃肠干,离断结肠中静脉。提起横结肠系膜,游离切断结肠中动脉、右结肠动脉。切除横结肠系膜,离断血管,同时对行全结肠系膜切除者从根部离断胃肠干,提起血管,切开、分离系膜,显露融合筋膜间隙,游离右侧结肠,重建消化道、切除肿瘤(上腹5 cm左右)。
1.3 观察指标(1)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手术时间。(2)术后7 d,取3 mL患者空腹静脉血,以2 000 r·min-1转速离心20 min,分离,取血清,以免疫增强化学发光法测定凋亡抑制因子Livin、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XIAP)、胸腺激酶1(thymic kinase 1,TK1)、Polo样激酶1(Polo-like kinase 1,PLK1)水平,试剂盒由武汉默沙克生物科技公司提供。(3)并发症。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中间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侧入组,手术时间短于侧入组,淋巴结清扫数多于侧入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 癌活力指标术后7 d,中间组血清Livin、XIAP、TK1、PLK1水平低于侧入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7 d癌活力指标比较
2.3 并发症侧入组发生2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出血,2例肠梗阻。中间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1例肠梗阻。中间组并发症发生率[3.77%(2/53)]与侧入组[9.43%(5/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2,P=0.434)。
3 讨论
腹腔镜病灶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有效方式,能切除患者病灶,显著改善临床症状[3]。但横结肠位于右半结肠上端,两侧及前端被腹膜遮盖,右半结肠位于腹后壁,上方牵连右肾,下方牵连腰背筋膜,右侧又易受十二指肠降部、右输卵管的干扰,因此影响术中组织分离过程[4]。选择科学的手术入路方式,对快速进入解剖面、分离组织及促进手术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中间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侧入组,中间组手术时间短于侧入组,中间组淋巴结清扫数多于侧入组。这表明改良中间入路方式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创伤性,提高淋巴结清扫量。侧方入路是腹腔镜病灶根治性切除术的常用方式,其经腹壁进至筋膜间隙行手术操作,由于无法使肠系膜动静脉充分显露,易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增加出血风险,影响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侧方入路以“窗口”“帐篷”“隧道”方式清扫淋巴结并游离胃结肠静脉,无法完全暴露胃肠干、横结肠血管,会导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升高[5]。改良中间入路以无接触为主要原则,入路时首先分离并切断结肠中静脉,能降低结肠动脉分离时受损的风险;于胰头前显露右结肠动脉能避免血管损伤,出血时能快速找到出血源头,便于及时采取处理措施[6]。经改良中间入路不接触、挤压肿瘤病灶,事先结扎处理瘤体部位血管,可预防肿瘤细胞扩散,更加符合瘤体学的根治原则;提前游离中线侧使腹壁、外侧肠管相连,有助于充分显示手术视野,提高淋巴结清扫效果[7]。PLK1是一种促增殖分子,于癌细胞内高表达,抑制其表达可导致细胞凋亡;Livin、XIAP为凋亡抑制蛋白,可作用于Caspase分子,抑制线粒体导致细胞凋亡;TK1是一种特殊激酶,可促使胸苷转变为1-磷酸胸苷酸,进而阻断癌变细胞DNA合成,促进凋亡[8]。本研究显示,中间组术后7 d血清Livin、XIAP、TK1、PLK1水平低于侧入组,这提示相较于侧方入路腹腔镜病灶根治性切除术,改良中间入路手术可进一步提高肿瘤清除效果。行改良中间入路腹腔镜病灶根治性切除术时需注意:(1)选择胰头前区位置行上下分离,能明确解剖间隙,预防胰腺损伤,避免出血发生,降低胰瘘发生风险;(2)先离断结肠中静脉,再游离结肠中动脉,能防止结肠中动脉损伤、出血。
在采用腹腔镜病灶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过程中,与经侧方入路相比,经改良中间入路的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淋巴结清扫量大,可有效降低癌活力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