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摄影的收藏与拍卖

2020-11-08张宇华ZhangYuhua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艺术品观念艺术家

张宇华/Zhang Yuhua

中国摄影进入收藏与拍卖的历史并不算长。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观念艺术进入中国,摄影作为一种观念艺术的主要载体被艺术家们所青睐。随后,很多敏锐的艺术家发现这样的摄影对于观念艺术的创作来说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他们颠覆了摄影和观念艺术记录和被记录的关系,开始一种专门以摄影形态为最终表现形态的艺术创作手法,引发了中国影像市场的当代观念摄影热潮,中国的影像市场一度火爆。同时知名的中国先锋艺术家开始参加国外前卫影像展和国外的艺术展。观念摄影出现了商业化甚至娱乐化的倾向,走向市场,进入拍卖会,引起了资本的关注和渗透,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兴盛起来。[1]

国内于90年代后期先后举办了几次影像拍卖,如1998年北京抗洪赈灾影像义拍、上海新闻照片拍卖等。在影像专场拍卖出现之前,影像是作为杂项、古籍善本或者古董出现在国内各大拍卖场上的。[2]

在中国,摄影收藏与拍卖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是2006年11月23日,这一天北京华辰秋拍举办了中国首次“影像艺术”的拍卖专场,这次拍卖也被看作是中国影像艺术品拍卖市场启动的开端。2007年5月,中国嘉德和北京诚轩也分别开设了“中国影像艺术”和“中国摄影”专场,一时间国内影像市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统计时间2018年7月30日

然而到了2018年,当我们回首审视,却发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影像市场的收藏和拍卖依然处于一个微妙和尴尬的状态。从雅昌艺术市场检测中心提供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08—2018这十年间,摄影作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规模占比最高不过是0.2%,2017年甚至只有0.07%(见附图)。而这一数据在西方艺术品拍卖市场中通常稳定在2%—3%左右。中国十年来摄影拍卖市场累计成交额为3.51亿元,平均一年的总成交额仅仅3500万元,还不及澳大利亚摄影师Peter Lik的一张摄影作品《Phantom》的价格。

从整个艺术品收藏与拍卖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国艺术品的拍卖市场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占有重要的地位。2017年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总成交额为51亿美元,占了世界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的三分之一,列世界第一,比第二名的美国还多了2亿美元。然而在如此好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摄影市场表现为何如此不佳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中国摄影市场缺乏完整理论体系的支持和引导

摄影作品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摄影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实物的古董文物价值、内容的史料价值以及市场价值等多重属性,[3]投资和收藏者对如此复杂的属性要辨析清楚,就特别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做引导。西方摄影艺术品市场上,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的并驾齐驱就是基于西方比较完善的摄影理论体系的支持。在西方摄影拍卖市场上,除了史料价值与古董文物价值,藏家们同时也很关注于作品的艺术表现和理念所体现出的艺术价值。所以在高价位的摄影作品拍卖中,既有Jeff Wall的《Dead Troops Talk》这样的具有史料价值的纪实作品,也有安德烈·古斯基的《Rhine II》和辛迪·雪曼的《Untitled #96》这样拍出430万和390万美元的高价的观念作品。

而中国摄影作品的拍卖历史前后不过十几年,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和批评体系,缺乏一套准确有效的评判标准,使得很多人对于摄影的理解都局限于“拍照”和“记录”上,对摄影作品的评判标准很多都还停留在“拍得好看”的基础上,对于当代的摄影艺术尤其是观念摄影和艺术摄影都不太“感冒”。另外很多摄影界的优秀艺术家因为缺乏宣传,仅仅在摄影界中拥有知名度,私人藏家和广大群众对于他们知之甚少,因此也无法对其作品形成准确的价值判断,造成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在拍卖中价格偏低甚至因无人参与而导致流拍的尴尬。

除理论体系的缺失之外,国内的艺术机构对于摄影艺术作品的重视也不足。国外的大部分美术馆在建立的同时就会相应成立摄影部,而国内的美术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独立的摄影部。缺乏公立艺术机构的支持和推广,也是广大收藏者对于摄影认知不足的一个原因。

中国摄影市场缺乏理论引导还有一个明显的体现,就是很多私人藏家依然对摄影作品的收藏方式有抵触。在传统的艺术品收藏观念里,买家花钱购买了艺术家的作品,这幅作品是独一无二并且不可复制的,而摄影作品的收藏则颠覆了这种观念,因此持有“摄影艺术诞生不过150年,跟油画国画这些传统艺术相比,摄影作品可以复制,因此……摄影作品不具备收藏的价值”[4]这样看法的人不在少数。事实上摄影作品和版画作品相似,作者的一张作品虽然可以复制,但是复制是有限的。一般是用有限复制辅以“编号+签名”的方式限量出售。这在国外是一种很成熟的销售形式,但是国内因为宣传和引导的不足,依然会让很多人认为“花钱仅仅是买了一份复制品”而对摄影作品的拍卖心怀犹豫。尽管这几年随着西方大师们的版画拍卖在国内的宣传和普及,人们开始逐渐接受了这种“限量复制+签名”的收藏模式,但还是有不少人在收藏摄影作品时心存顾忌。

二、中国摄影市场发展的相对特殊性

在西方的艺术品投资市场中,之所以摄影作品一直占据了稳定的位置,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稳定的回报率。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部分艺术家就开始关注摄影作品。

Artprice.com曾经在市场报告中指出,从西方影像作品的整体市场回报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摄影作品的收益在所有的艺术品投资中都是名列前茅,同时也超过了全球艺术品综合价格增长指数。尽管摄影作品的价格在短期可能并不稳定,但总的发展曲线仍然呈历史性的上升态势,并呈现为周期长、风险低、回报稳定的经典摄影市场和风险大、回报高的当代摄影市场两大板块。[5]

而中国的摄影收藏市场的回报率则很微妙,以观念摄影和艺术摄影为主的当代摄影作品因为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持和指导,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个比较低迷的状态,除了少数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回报令人满意之外——比如王庆松的作品就一直很受市场追捧,他的《跟我学》就曾拍出263万元的高价——其他大部分人的观念摄影作品的增值都非常有限。而在纪实摄影作品中,人们则倾向于购买价位较低、通俗易懂的老摄影家如张祖道、赵铁林等人的作品。因此也产生了中国摄影市场上高价和低价的交易有,而中间价格的作品较少被问津的情况。

相对于艺术摄影和观念摄影因为缺乏理论支持而导致的萎靡,中国的纪实摄影因易懂和普及性较强,尤其是因为在20世纪报纸作为主要媒体的时代拥有广大的受众群,而收藏群体较广泛,回报也相对比较稳定。所以当前国内摄影作品拍卖市场上主要的还是老照片和纪实类的摄影作品占据主导地位,观念和艺术摄影作品比重很小。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当前市场重视作品的稀缺性和历史价值远多于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中国摄影在市场面对特殊的竞争对手

在西方艺术品投资市场中,绘画作品通常占据了1000美元以下和5000美元以上的主要成交区间,而1000—5000美元区间则大部分是由摄影与雕塑占据的。而在中国,虽然雕塑的流行和普及程度还很低,但是摄影作品面临的挑战却更大。

挑战的一方面来自版画。版画在拍卖市场上兴起也是这几年的事情。在国外,版画价格通常在1000美元以下,作为一般家庭的一个主要的艺术投资的选择;而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两者的价位就有了重叠,形成了比较激烈的竞争。而版画有一个比较大的优势是作者的知名度。很多大师,比如毕加索、达利,与他们的天价原作相比,收藏一张他们亲笔签名的限量版的版画对于很多收藏者来说具有更大的诱惑力,而且这些限量版的版画增值也比较稳定。

挑战的另一方面则来自国画。国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艺术,在国内是有极大的受众群的。在山东、江苏等地区,其在民间受欢迎的程度和收藏的热度甚至高于油画。而国画本身的价格区间很广,国内摄影市场的价格区间和国画有着严重的重叠。

四、中国摄影收藏市场缺乏规范

西方的摄影市场比较规范和成熟,一般艺术家都有专业的经纪人或者画廊代理。通常画廊会与艺术家签订长期的买断合同或者代理合同,同时在合同期限内为艺术家进行包装、宣传和推广,对于作品的价格和数量也有着比较严密和谨慎的操作。很多知名画廊代理的摄影艺术家的作品每年的增值期望可以稳定地达到10%—15%,给予投资者很大的信心,让投资者愿意更进一步地将资金投入到摄影艺术品市场中,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而由于中国摄影的收藏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很多地方都还不规范,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经纪人和代理人制度,不少艺术家对于画廊代理也会心有顾虑。而艺术家们在缺乏专业的商业规划的情况下有时会做出一些破坏市场的举动。比如有的艺术家本来已将一幅著名作品限量签名发售,看到商机后又陆续加印,继续售卖,甚至肆意更改价格,为了短期利益随意降价或者提价,严重地打击了整个行业收藏者的信心,也弄坏了市场的信誉。对于这样的情况,虽然理论上买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诉讼,但是实际上效果并不好。曾经有些艺术家通过焚毁底片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不会再重复印制作品,但是到了现在的数码时代,规范的市场更多的还是只能依靠艺术家自身的素养和道德约束。

此外,还有一个让艺术家们比较头疼的问题,就是肖像权,主要表现在摄影作品中的肖像制作权和肖像使用权上。通常,摄影师在拍摄作品并展出的时候,并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但是当到了拍卖和收藏环节,一旦产生了商业利润,矛盾就会出现,很多被拍摄者都会提出分享摄影作品的商业收益。而因此类纠纷产生的各种诉讼中,摄影师往往是最后失败的那一方。因此很多摄影师都表达了无奈的观点:有些照片是偶然间拍摄的,或者是在拍摄后很久才挖掘出来的,根本不太可能去得到相关的人物的授权;如果每张照片都要去申请人物的授权,那么摄影是很难做下去的。这样的经济纠纷不仅会打击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也会让收藏者望而却步。然而现在依然没有相关的规定和法律,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拍摄对象签订“肖像使用授权书”。

尽管中国摄影的拍卖与收藏市场在这十多年来一直坎坷而行,但也有不少机遇和亮眼表现。比如在2013年到2014年期间,传统艺术品的交易额萎缩而摄影作品的交易却逆势而上,给了当时国内摄影艺术家很大的鼓励。而国内的收藏家和收藏机构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影像作品的收藏。以国内最出名的影像拍卖平台华辰为例,截至2017年底,他们的拍卖记录中在影像方面累计投入过亿的藏家就有6位,还有40家以上的公立或私人机构每年投资购买影像藏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另外,摄影作品尤其是观念摄影和艺术摄影也逐渐地被收藏家们所接受,杨福东的《第一个知识分子》在2016年苏富比秋拍上就拍出了106万港币。与此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公立美术馆和国家机构开始系统地收藏摄影作品,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等机构都开始有计划地收藏摄影作品。越来越多公立学术机构和私立画廊、美术馆投入摄影领域,将在学术和理论领域给予中国摄影极大的帮助,为摄影的收藏和拍卖市场提供急需的理论支持。

西方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构建了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摄影拍卖和收藏市场,而我们现在才刚刚起步。我们一方面要看清现实,认清差距,找出不足,学习西方摄影市场的优点和长处;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中国本身的文化和国情,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拍卖与收藏市场。

杨德树 启蒙 纸本 100×68cm 1984年

猜你喜欢

艺术品观念艺术家
如果垃圾变成艺术品,你还舍得丢弃吗?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艺术品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艺术品被盗
观念摄影
刘茜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