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

2020-11-08黄文智HuangWenzhi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肖像画国家博物馆设色

黄文智/Huang Wenzhi

编者按:“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共展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50余件(套)肖像画及其辅助展品,全部是深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库房沉睡多年的作品,从不同方面展现明清肖像画的历史、文献与美学价值。

展览链接:

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0年7月15日—9月15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9展厅

中国古代绘画中,表现人物的画作归为人物画,或称作图形、写真。早期人物画主要出于教化目的而创作,三国时期曹植在《画赞叙》中提出“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开篇言“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遗憾的是,这些文献中记载的“图画”几乎不存于今世。入唐以后的人物画,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品,这种转变,使得被画者的形貌和神气能够得到尽可能的呈现。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载,唐代一名为赵纵的侍郎尝令韩干为其写真,后又复请周昉写之,观者未能定二者优劣,后赵纵夫人认为韩干的画空得赵郎状貌,而周昉兼得赵郎情性笑言之姿。

元人王绎在总结前人画技基础上,形成《写像秘诀》,明朝周履靖撰《天形道貌·论画人物》,从各个角度阐述了画人物画所要注意的问题。从这些画论中可以看出,人物画越来越趋于规范化了,但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些写貌人物之兴的画诀,文人士大夫们似乎并不十分在意。确实,后者所作人物画,与一般画工的人物写照相比,在对技巧的理解和画面立意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此次明清肖像展上也清晰地呈现出来。

此次“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分为“帝王·皇族”“雅集·行乐”“名臣·名士·闺秀”和“学者像传”四个单元。

第一部分“帝王·皇族”,展现的是两朝画家为帝王和皇族所作的人物写真像。

展厅入口处,是一幅比真人还大的《宋太祖赵匡胤画像轴》,画中人物尽显一代雄主的英姿,线条刚健有力,设色厚重。该部分画像中最引人关注的话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正形像和异形像,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同时呈现,使观者对于这位帝王的真实样貌和神异传说充满好奇,展览方就此作出了相应的解读,认为正形像符合人物真实样貌,而异形像多为民间将其神化的结果。

《元太祖成吉思汗像》及其他两件元代帝王画像,还包括清代《清圣祖玄烨像》在内,均为“大头”写真像。这种胸部以上的写真画,早在宋人册页中就已出现,明清时颇为盛行。这些帝王画像面部五官的凹凸晕染,与此前较为平面化的面部结构有了明显区别,须发也富于层次感,可见明清画家对于人物面部特征的把握已经极为精微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明及以后的人物写真画,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肖像画并无二致,这或许也是此次展览命名的缘由所在。

〔明〕无款 宋太祖赵匡胤像轴绢本设色 256×128cm 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明〕无款 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 纸本设色 171×101cm

〔明〕无款 元太祖成吉思汗像 纸本设色 57.3×40.5cm

〔清〕无款 清圣祖玄烨像 纸本设色98×68cm

清代宫廷画家所作的系列皇族像也值得注意。这些皇族亲王或嫔妃像面部的凹凸立体感更为鲜明,从中可以看出西洋画的造型理念。《醇贤亲王奕 二侧福晋刘佳氏影像轴》中的人物面部,就像染色的黑白照片。但比较突兀的是,衣装、道具并没有采用这种光影法,而是趋于平面化的描绘,我们甚至可以清晰看到,这些宫廷画家用笔画努力还原盛装上的各种刺绣质感,但这些用功,在生硬的轮廓界定下,成为一块块犹如剪纸般的拼装。这种画风并不只是存在于这一幅,而是展厅中所见的皇族肖像画作皆是如此。可见,宫廷写真画,其功能和后世的照相机颇为一致,但画师们显然还不太会协调处理画面中的空间层次关系,而被描绘者,也以庄重严肃的表情出现,这与文人画中所追求的天然意趣截然不同。

第二部分“雅集·行乐”,展现的是明清文人画与人物写真相结合的画作,皆作横轴长卷。

明无款《西园雅集图卷》,描绘了李公麟与众多文人雅士,包括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名流在内,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做客聚会的情景。该画人物几近白描,有李公麟画意。这一题材的画作在画史上有多个版本,包括李公麟(传)、刘松年、马远、石涛等名款作品。

清代陈凤鸣《砥泉像卷》,描绘了一老者闲坐于山石之上,书童在一旁手持食盒侍立。画中老者头部采用了富于立体感的晕染法,明显有西洋画的影响因素在内,衣服也强调了衣褶的空间关系,周边的山石草木,则以兼工带写的手法画出。人物与景物的组合,强化了主人公游玩山水时的惬意。明清时期将人物置于山水中的画作特别流行,其共同雅趣,是强调人物与山水的和谐相融。

此次展出的明无款《五同会图》,描绘的是明弘治十六年的一场在京的同乡聚会,画中五人皆为吴门在京高官,画中人物样貌特征各有差异,气质也不尽相同,人物所处的园林景观,是明代以来流行造园之风的一个缩影。

第三部分是“名臣·名士·闺秀”,这部分内容展现明清时期所绘的名臣、名士肖像画,这是当时所流行的人物画题材。闺秀则单列一组,有观赏性与娱乐性的特征。

明无款《王阳明画像轴》,是一幅无背景的独立人物画作,人物面部以墨线勾出,面部骨骼清奇,眼神睿智,彰显一代心学大师的精神气质。该画像轴在画面经营、用笔、赋彩方面,与第一单元的《宋太祖赵匡胤画像轴》相类,但人物气质迥异,可以看出画师对不同被画者的理解。相似画作还有明无款《诸葛亮立像轴》、清无款《屈大均画像轴》等多幅,皆在人物面部着墨颇多,力求于写形中传神。清代时的人物画轴,多在画面留白处题字,或书被画者的生平,或言写真时的观感。清万岚《包慎伯画像轴》,人物只占画面下半部偏右侧位置,其他三面留白处皆有题字,内容丰富。主体的人物面部采用了凹凸晕染法绘制,面部骨骼结构清晰可见,但身上衣服却只是逸笔勾出,如此技法,突出了人物脸部的“写真”,又兼顾了文人舞文弄墨的雅致。展厅中另有两幅闺秀画作,画中女子尽显婉约秀美之姿,大篇幅题字布满人物周侧,字体工整隽永,与画中人相得益彰。

〔清〕无款 醇贤亲王奕 二侧福晋刘佳氏影像轴 纸本设色 256×134cm

〔明〕无款 西园雅集图卷(局部) 绢本墨色

〔清〕陈凤鸣 砥泉像卷(局部) 纸本设色

〔明〕无款 五同会图(局部) 绢本设色

〔明〕无款 诸葛亮立像轴 绢本设色 192×95.6cm

〔清〕万岚 包慎伯画像轴 纸本设色 150×61cm

〔清〕叶衍兰 《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 纸本设色 17.3×26cm

清无款《李鸿章事迹图》,是一部人物传记式的大型图册。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其一生命运,与晚清政治发展密切相连,事迹图中描绘了他在仕途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与洋人交涉的场面,皆如历在目。这种纪实性的绘画,犹如纪录片般,一定程度还原了晚清的历史场景,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第四部分为“学者像传”,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肖像画的重要特色。

清叶衍兰摹绘《清代学者像传》,是该部分的主题内容。叶衍兰为清咸丰六年进士,《清代学者像传》是其重要成就,所摹绘的第一集凡169人,每幅肖像均配有小楷撰写的人物小传。人物面部采用凹凸晕染法,衣装则以墨线勾勒,淡彩罩染,画面清新淡雅。另有清杨鹏秋绘《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人物面部力求光影立体效果,如染色的黑白照片,衣装以墨彩罩染。同样的学者画像,在不同画者手中就出现了画风上的差异,前者是文人肖像画,超然洒脱,后者则更近于民间画工,在追求人物“写真”的同时,也有一些僵滞之感。

“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20年7月15日—9月15日期间推出的特色展览,共有50余幅馆藏明清肖像。这些画作是从近千件馆藏作品中挑选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肖像画不同程度继承了前朝的绘画技法,“大头肖像”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肖像画在当时也开始盛行起来,同时人物与山水相结合的人文画也获得了很大发展。清代宫廷皇族绘画,面部融合了西洋的光影法,注重五官立体感的摹写,但身上的盛装却呈现出精致的平面效果。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记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图册,以及历史人物、学者像等画作。本次展览中的作品数量虽不算多,但大体能够反映明清时期肖像画的嬗变与演进历程,并涉及中国绘画史中的多个重要问题,非常值得细细品评。

猜你喜欢

肖像画国家博物馆设色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岩高千尺虎》
肖像画
《漫话国宝·中国国家博物馆》第六站(上)
《漫画王国·中国国家博物馆》第四站(下)
威尔士国家博物馆运营模式及治理结构观察
糟糕的肖像画
芬兰国家博物馆扩建项目
《独白系列之三》
小丑的肖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