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

2020-11-07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周龙邦

中学政史地 2020年28期
关键词:法典帝国庄园

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 周龙邦

【知识概述】

《封建时代的欧洲》主要介绍了中古欧洲国家的兴衰历史,其时间跨度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人员对法律进行了整理和汇编。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人称之为“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时期,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逐渐发展壮大的许多新兴城市用赎买等方式争取城市自治,同时大学纷纷兴起。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主要介绍了东亚的日本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5世纪,亚洲东部的日本完成统一。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了封建社会。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后来,阿拉伯半岛基本实现了统一,并通过扩张建立了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名词解释】

1.中世纪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瓦解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2.习惯法:又叫“不成文法”,一般是指以习惯为基础而获得合法地位的任何法律。

3.《罗马民法大全》: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在位时,命人先后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4部法律文献,它们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4.大化改新: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5.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

【重点知识梳理】

一、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考点一:基督教的兴起

1.时间、地点: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

2.背景: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3.基本教义:

(1)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

(2)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4.传播与发展: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考点二:法兰克王国

1.建立:481年,由克洛维建立。

2.稳固统治的措施:

(1)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推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

(2)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从而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

考点三:封君与封臣

1.背景: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2.确立: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3.权利与义务:

(1)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2)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4.特征: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考点四:查理曼帝国

1.背景: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2.政策: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

3.加冕: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也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4.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二、西欧庄园

考点一:庄园领主与佃户

1.兴起: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2.生产特征:

(1)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2)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3.经营形态:

(1)“自营地”: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

(2)“份地”:“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

(3)“共用地”: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共同使用。

(4)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考点二:庄园法庭

1.构成: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2.职能:

(1)起诉或处罚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租税等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的佃户。

(2)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3.特征: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无故缺席的佃户也会被罚款。

4.惩罚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

5.司法依据:庄园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6.影响: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三、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考点一:中世纪城市

1.城市复兴:

(1)从10世纪起,西欧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

(2)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2.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

(1)斗争方式: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2)城市的自由和特权:自由城市中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取得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

(3)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4)评价:

积极影响: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

局限性: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

3.城市居民:

(1)基本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

(2)影响: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3)市民阶级形成: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考点二:大学的兴起

1.背景: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2.兴起: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3.自治地位: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4.课程设置:

(1)基础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2)专业课程:法学、医学和神学。

四、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考点一:拜占庭帝国

1.帝国版图:东罗马帝国的版图涵盖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地跨欧、亚、非三洲)

2.帝国盛况:东罗马帝国的经济比较活跃,社会比较稳定。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3.帝国衰落:

(1)从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帝国的部分地区。

(2)9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又面临着多个外部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吞食。

(3)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东征的十字军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4.帝国灭亡: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5.历史影响:

(1)对世界: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2)对欧洲: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考点二:《查士丁尼法典》和《罗马民法大全》

1.《查士丁尼法典》:

制定: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成了《查士丁尼法典》。

目的: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2.《罗马民法大全》:

(1)《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2)它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

(3)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4)评价:《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五、古代日本

考点一:6世纪前的日本

1.统一: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基本状况:

(1)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2)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3)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考点二:大化改新

1.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2.人物: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3.开始: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4.内容: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5.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考点三:幕府统治

1.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幕府统治确立: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4.特征:

(1)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2)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六、阿拉伯帝国

考点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背景: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

2.创教: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

3.建立政权: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4.发展:

(1)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2)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考点二:阿拉伯帝国

1.对外扩张:

(1)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国唐朝边境。

(2)751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

(3)在西线,攻克埃及,横扫北非。

(4)在西南欧洲的战场上,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接着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

2.帝国版图: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3.影响: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考点三:阿拉伯文化

1.繁荣原因:

(1)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2)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2.特征: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3.成就:

(1)数学: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2)医学:《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3)文学:《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4.影响:

(1)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常考问题精析】

1.比较日本大化改新与中国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日本大化改新中国隋唐时期政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实行租庸调制等。

2.为什么当时的阿拉伯半岛会产生伊斯兰教?它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什么作用?

(1)原因: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伴随着国家统一的潮流,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了。

(2)作用:

①伊斯兰教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建立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从而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②穆罕默德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3.世界三大宗教。

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产生背景种姓制度导致印度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阿拉伯半岛盛行多神崇拜,部落战争不断,人民渴望统一。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1世纪7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传说中的耶稣穆罕默德教义主张“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教导人民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穆罕默德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号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经典《大藏经》《金刚经》等《圣经》《古兰经》地点古印度巴勒斯坦地区麦加共同特点三大宗教均产生于亚洲,教义中均宣扬“忍耐顺从”;后来都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提升训练】

1.“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 )

A.法兰克王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

2.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日常消费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为领主提供衣物、鞋帽等。庄园有铁匠、金银匠、皮鞋匠、面包师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这说明西欧庄园

( )

A.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B.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C.具有地方管理功能 D.是地方经济的中心

3.从10世纪起,西欧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与此相关的因素是

( )

A.封建城堡的修建 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铁制农具的使用 D.交通事业的发展

4.大学是中学生心仪的地方。下列关于中世纪大学课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课程设置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

B.大学生先学习基础课程

C.学生学完基础课程后开始学习专业课程

D.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5.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迭、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

( )

A.雅典 B.查理曼帝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6.拜占庭帝国颁布了一部巩固奴隶主统治地位的法典。其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该法典是

( )

A.《汉谟拉比法典》 B.《唐律疏议》

C.《民法典》 D.《查士丁尼法典》

7.《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从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这些规定说明

( )

A.法典注重调解民事纠纷

B.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C.法典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

D.法典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8.日本遣隋使、遣唐使通过全面移植先进的隋唐政治、经济、文化成果,使日本社会发展呈现跳跃式的前进,完成了本国文化的基础和框架构建,并由此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勃兴。材料反映了

( )

A.遣隋使、遣唐使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了日本的发展

B.日本文化与隋唐文化相比日本更加先进

C.日本学习中国典章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

D.日本的进步完全是因为照搬了中国文化

9.一位著名的宗教界人士说:“美国有办法抓住和绞死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但无法拿掉萨达姆在被法庭宣布死刑的那一刻还高举着的《古兰经》,无法封住萨达姆在脖子套着绞索的那一刻还高喊‘让穆罕默德作证’的那张嘴。”请问萨达姆信仰的宗教是

(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0.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

( )

A.中国人 B.阿拉伯人

C.法兰克人 D.罗马人

11.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 )

A.古代印度人 古代阿拉伯人

B.古代阿拉伯人 古代罗马人

C.古代印度人 古巴比伦人

D.古代阿拉伯人 古埃及人

参考答案:

1.A 2.A 3.B 4.A 5.D 6.D 7.D 8.A 9.C 10.B 11.A

猜你喜欢

法典帝国庄园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慢屋·青麦庄园
论作为判例法典的《春秋》*——以复仇为例
在皇后山的茶庄园
动物庄园
西夏法典的演变及缘由综论
《汉穆拉比法典》是真正的法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