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起好口碑

2020-11-06何冰李耀先

新长征·党建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村容村貌养牛刘某

何冰 李耀先

今年50岁的杨立斌于2016年3月任蛟河市拉法街海青村党支部书记。他为改变村容村貌和带领贫困户精准脱贫所走的路,比他自己种植甜粘玉米当个体户所走的路更多,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收入每年都在增长,但他自己家的收入却大不如前,自己兜里的钱少了,但乡亲们打心眼里感激他。带领乡亲们集体致富,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美丽乡村,成了杨立斌每天实实在在的实践。

20世纪90年代,302国道蛟河境内有三道大岭,让过往司机叫苦不迭。尤其是冬季,南方的老司机甚至都要雇当地司机来越岭。从吉林市方向来,最后一道岭叫“海青岭”,海青岭因海青村而得名,这个村316户、1045口人,有6个自然屯,算上小片荒,人均3亩多砂石地,靠地致富就不用琢磨了。

村子整个被蛟河海青林场“包围”,早些年,靠山吃山,一到冬季,村里的壮劳力可以上山运木头,脑瓜活络的村民靠山养牛,还有包沟养蛙的、采集山珍的,家家户户日子挺富裕。但随着退耕还林、清收还林、禁止采伐等一系列林业政策的实施,海青村村民土地减少100多公顷,村里也没有找到致富好项目。村支部没有凝聚力,村委会没有号召力,最终沦落成“省级贫困村”。

2016年,为助力海青整村“脱贫”,该村同时上任两位书记,一位下派的“第一书记”是80后,另一位一肩挑的村书记兼主任杨立斌是70后。两位书记一商量,要想改变村民的思想面貌,先要改变村容村貌。两人决定,“第一书记”跑资金、跑项目,杨立斌负责做村民思想工作,扫清一切施工障碍。

两项工作都很难。原来村部只有60多平方米,村里的文化广场也才70多平方米,党员开会没地方,村民活动没地方。一到冬季,火炉取暖,岭下气压低,点火就乌烟瘴气,会没开人就“熏跑了”。

听说要建村部和文化广场,有的村民就打起了“动迁”的歪主意。补偿款一家要得比一家高,杨立斌跑细腿、磨薄嘴,前一天晚上做通的工作,第二天早上就变了卦,本已签好的合同,因为打款晚了3天,立马涨价3万。“没有弯弯肚子就吞不下镰刀头子。”杨立斌愣是凭着“三寸之舌、一双脚板”“一颗公心,两眼热心”,做通了全村300多户父老乡亲的工作。投资70万、占地1464平方米、建筑面积224平方米的村部和1240平方米的水泥广场,如期竣工。5年来,用于最美乡村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等总投资逾1000万元。

杨立斌的“微信运动”记录了他的里程:他平均每天走了将近1.5万步,3年总计8100公里。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杨立斌心里很着急。因疫情“封村”时正是东北“冻人不冻水”的季节,他是“第一责任人”,有时一站就是一天,多年没有体验过的“脚像猫咬似的”“脸像刀割似的”滋味,这次他都经历了。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杨立斌80多岁的老父亲突发脑血栓住院。他一天也没顾上伺候,回到家里,老父亲嗔怪他说:“我当了30年村书记,没见过你这样的书记,早出晚归不说,还要往里搭钱。但作为党员,我认为你这党员够格!”“我也没想到当书记这么累,但既然干了,就要干出个样子。”他对父亲说。

杨立斌在担任村书记之前,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种植玉米大户。村里多砂石地,但种植的甜粘玉米甜度高、价格也高,他自己家2垧地不够种,又在周边租了3垧地,一年下来,是妥妥的10万元。就因为他有经营头脑,镇里、村里三番五次做他的工作,最后,当过村书记的老父亲劝他说,既然有能力,就带着大家伙共同致富,把贫困村的帽子摘掉!他这才答应下来。

在其位谋其政。杨立斌一边改善村容村貌,一边抓村级集体经济,抓精准扶贫项目。4年来,村里相继建起了山黑猪养殖、光伏发电两个精准扶贫分红项目,上马了木耳种植、黏玉米种植、香瓜种植、洋姑娘种植等5个村集体经济项目。

杨立斌掐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山黑猪存栏1000头,每年集体收入5万元;黑木耳5万段,每年集体收入14万元。从2016年,年收入9.3万元,到2019年的34万元,贫困户收入从2016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增长到2019年的8150元,2020年预计能达到1万元。

5年来,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均增长了3倍多,但杨立斌却由于“肩上的责任”,忍痛放弃了甜粘玉米的外租种植,这一下子就减少了一半收入。

但說起帮助贫困户精准扶贫上项目,他却如数家珍:刘某原来靠山散养牛,后来牛不好养,就外出打工,赚钱本来就不多,供一双儿女念书,本来就压力很大,妻子又突然得病,这可把刘某愁坏了。心急火燎的时刻,杨立斌找到了包保海青村的蛟河市委书记王荣新,王书记迅速协调了一位外地民营企业家,一次性助学2万元,资助刘某的儿子大学顺利毕业;刘某养牛,杨立斌动员他从散养到圈养,帮他协调贷款,协调饲粮。养牛也走上了正轨,年存栏6头牛,凭着养牛的收入,刘某供女儿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了业,一双儿女都有了好工作。

年近50岁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的郭某和他患有眼疾的妻子宋某,在木耳种植基地打工,郭某晚上打更,白天浇水、晾晒,年收入4000元,宋某摘木耳收入2000元;她还在村里当保洁员,一年收入4000元。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分红和个人务工,他俩一年收入近2万元。2019年,被蛟河市政府评为了“年度脱贫模范先进户”。

靠山吃“山”,靠山吃“绿”,立足村情的资源优势开发,让集体经济和精准扶贫有了“双保险”,杨立斌“咬定青山不放松”。真心为民的公仆本色从未改变,他始终以坚定不移的工作意志,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带领海青村奔向小康。

责任编辑/姜永年

猜你喜欢

村容村貌养牛刘某
两头牛的命运
乘客被司机“遗弃”后死亡,司机是否担责
杂谈农村的变与不变
养牛伯脱贫纪事
探索城乡环卫一体化新途径、改变村容村貌
我的手里拎着一只旧木桶
加快推进河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配偶与他人同居,多久能追责
迟到罚款撞领导
养牛屯里的“牛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