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演讲词教学不可或缺

2020-11-06杨玉玲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10期
关键词:潜能气场朗读

杨玉玲

[摘要]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特别是演讲词教学。演讲词朗读教学可以有四种途径:教师通过补充演讲者的背景知识激发朗读兴趣,再现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通过语言的揣摩激发朗读潜能,还可以通过品读人物形象来营造朗读气场。这四种途径是演讲词教学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 朗读;兴趣;能力;潜能;气场

演讲词教学应该是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而事实并非如此。以《最后一次演讲》为例,这篇演讲词无论是主旨思想还是语言技巧都堪称经典。教师想象学生朗读时应是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然而事实是学生不能进入角色,轻描淡写,似乎耻以为之;听读同学也是心不在焉,毫无敬畏之情。本该悲愤的课堂却隐含着笑意,给人以滑稽之感。细细思量,责任不全在学生,教师教学设计也有一定问题。

笔者以为:演讲词教学至少要让学生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思路、内容、情感和演讲技巧等。由于演讲是一个人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运用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就某些问题、某件事件向听众发表意见、讲述见解、讲明事理、宣传主张、抒发感情的信息交流活动,所以教师应该针对演讲词这一特点为学生走入文本做一些铺垫或者教授一些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引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实现通过朗读走近经典。笔者以《最后一次演讲》为例,略谈演讲词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朗读的策略。

一、补充背景知识,激发朗读兴趣

凡事不平则鸣,既然发声,则有其根源。古人所谓“知人论世”,只有充分了解一个人所做所为的思想、背景、经历,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人其事。因此,适当补充背景资料,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必要条件。

就《最后一次演讲》一课,可从两个方面补充背景资料:一是揭示事件发生的因果。闻一多先生的好友、民主和平战士李公朴因为国民党特务阻止和平进程并制造“较场口血案”,不顾生死进行揭露痛斥,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反动派偷偷摸摸杀了人,却又散布李的死是因为桃色事件,进而又毫无根据地嫁祸于共产党,污蔑李公朴是来昆明与共产党勾结准备暴动,以“莫须有”的罪名开脱暗杀行径,自然激起社会各界的不满。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国民党特务得寸进尺,混进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肆无忌惮地说笑取乐,扰乱会场。面对反动派枉顾事实、肆意中伤的卑劣行径,闻一多作为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有热血的民主斗士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演讲,即使遭到了死亡威胁,也毫无惧色。

二是引用相关之人对闻一多的评价,以彰显其精神气质。如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对闻一多的革命气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朱自清在先生追悼会上说:“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激起全国人民的同情。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闻一多先生好友华罗庚听到闻一多被暗杀,愤然作诗:“乌云低垂泊清波,红烛光芒射斗牛。宁沪道上闻噩耗,魔掌竟敢杀一多。”

补充背景资料,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真切地感受到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凛然气概,自然激发朗读的欲望。

二、再现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

朗读需要技巧,情绪的把控、音调的变化、节奏的舒缓、情感的起伏等都彰显朗读能力。把握技巧,熟练朗读则可给听众身临其境之感,能更好地调动感情,激起听者的感情共鸣。因此在教学《最后一次演讲》时,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朗读要素,再现朗读技巧,促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对诵读本课大有裨益。

在朗读技术层面,无非是在语言和形体上的体现。语言包含语速、语气、语调。语速有快慢适中;语气有轻重缓急;语调有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形体上则是情感流露的面部语言、面部表情的变化、手势语言的有力配合等。

这篇演讲词不仅表达对反动派的痛恨、对李公朴的赞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为了和平民主事业不惧牺牲、勇于冲锋的胆识和气魄,可谓气动山河。文章情感复杂,语气语调应是多维度的。例如,对于反动派倒行逆施破坏和平,还暗杀坚持和平民主的进步人士,且嫁祸于人,闻一多先生满腔怒火,义愤填膺,拍案而起。这种怒火灼烧着闻一多的胸膛,撞击着他的灵魂,这种强烈情感表达如山洪般涌来,飞流直下而不可遏止,不需要遮掩、不必委婉,要骂就骂个痛快、骂个淋漓,让反动派无处隐逃、无处遁匿。读到这些文字,语速应该加快些,语气上扬激越,还要配以动作,辅助这种情感的暴发,把当时的激越场景形象再现出来;而对昆明青年说话时,则充满着期待,语气应该是语重心长的。

三、体味语词内涵,激發朗读潜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相反理解重点语词的内涵,领悟语词中包含的情感,也会促进学生有感情朗读,激发朗读潜能。让学生通过语词的揣摩去感受人物情感的抒发,利于增强朗读的厚重感、现场感、暴发感。

作为学者、民主人士、爱国斗士,闻一多在演讲中表达的情感是颇复杂的,既有对反动派的愤怒与鄙视,也有对李公朴先生牺牲的痛苦及惋惜;既有对昆明青年学生的鼓励与期望,也有对光明到来的坚信与渴盼。种种情感蕴含在每一个掷地有声的语辞中。教师引导学生先体味这些词句包含的情感,然后带着这些情感再去朗读,其朗读效果自然不同一般。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

感叹句式的运用。抒发强烈的情感,宜采用感叹词。演讲开端,闻一多就直抒胸臆,毫不遮掩地痛斥:“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无耻啊!无耻啊!”此处用了两个“无耻”,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像这样的感叹句,文中俯拾皆是。

人称的变换。本次演讲运用了七种人称代词,为了表达强烈情感,演讲者在文中不断进行人称变换,仅称呼就变化多次,且每一种称呼包含的情感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每个人称蕴含的情感,引发他们的共鸣,激起朗读的欲望。例如:称李公朴是“李先生”,充满了敬意;称昆明青年则是“青年的一代、我们昆明的青年”,是对昆明青年的正义感、明辨是非能力、有血性以及为争取和平民主而付出的牺牲精神进行褒扬。演讲词中“我们”一词使用频率最高。例如,“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我们”称呼的使用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起到感染听者的积极作用,而且表明了自己是和昆明青年站在一起,与昆明青年一起去战斗。

修辞的运用。演讲中多处运用对比修辞,例如,“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偷偷摸摸的来暗杀!”义正词严质问,揭示了反动派的行为是不能见日的勾当。“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爱憎分明,具有鼓动性。演讲词中反复运用修辞,也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

四、理解人物形象,营造朗读气场

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言行、品质、精神有助于提升朗读的质量,引发情感共鸣,营造朗读气场。

李公朴的被害暴露了敌人的疯狂、局势的紧张。闻一多先生嗅到空气中血腥的气味,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他面对的是白色恐怖、敌人的枪口,罪恶的子弹随时可能射向他,夺去他的生命。“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虽不去想“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是他懂得“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意义。“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是一种舍生取义、大义凛然的气节。一个“有”字传达的是一种坚定的牺牲精神;“随时”表明为了正义的和平事业已经做好了牺牲准备,体现出临危不惧、置生命于身外的大义凛然。

任何反动派的恐吓和暗杀都不能阻挡正义历史的车轮向前。 虽然白色恐怖警报迭起,正义之士的身躯刚刚倒下,但是对于和平民主的胜利,闻一多先生是坚信的。这种坚信是掷地有声的、气冲斗牛的;这种坚信如山崩水泻,势不可挡、不可动摇。“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正义、真理”萦绕在每个爱国志士的心头,响彻在昆明大地的上空,闻一多先生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和必然,向昆明的爱国人士传递了如此强烈的信念。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闻一多充塞天地间的浩然之气,带着对闻一多的赞颂、敬佩再去朗读,这种朗读一定是豪越的、震撼的、直击人肺腑的。

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一种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对话媒介,一条有效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途径,学生不愿、不会朗读,作为教师应该多一些智慧、多一些反思。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教育在于激励和唤醒。

[参考文献]

[1]董晓强.人际功能视角下的文本解读——以《最后一次演讲》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9(06):57-59.

猜你喜欢

潜能气场朗读
气场是个什么东西
黄金时代
黄金 强大气场
谈也让学生做老师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创客”对大学生价值潜能研究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秋天变温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