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培育浇灌成功之花
2020-11-06魏志英
魏志英
◆摘 要:实施义务教育后教学中出现了后进生增多的现象,转化后进生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出现后进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转化后进生需要教师了解分析学生实际,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教师是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是否耐心细致地开展转化后进生的工作,这是衡量一名教师思想境界和师德涵养的重要标准。本文从数学教学规律,教师,学生方面阐明高中数学后进生面临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从而将高中数学教学推上新台阶。
◆关键词:数学教学;后进生转化;情感教育;引导培养
数学教育宗旨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数学,懂得数学,并觉得数学可亲、有用。以发展他们的智力、创新能力以及个性特征为出发点,强调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挖掘智慧潜能。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班内总有数学较差的同学,而且随着高中招生人数的扩大,这部分数学后进生的人数也在随之增加,这不可避免地给高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数学教师工作的重点,也是一个永久的课题和难题。
一、产生后进生的可能因素
究其原因后进生的产生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下面我就对后天形成的后进生的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忽视数学系统性
数学的系统性很强,有的学生会由于一点困难没有解决而造成以后学习上更大的困难。随着学习內容的不同,随着学习方法不同,又会形成新的不适应和困难。而学习总是一步步向前进的,前边的基础没打好,后边的学习就吃力。久而久之,总是“炒夹生饭”,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新旧不适应和困难,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受重视和补救,日积月累,不适应和困难日益分化、扩大,学生渐渐失去学习信心、兴趣,甚至惧怕、憎恶数学,以至很难补救。
(二)学生缺乏直面“困难”的勇气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后进生往往只做前面几个填空题,后面一些中等题以及解答题基本上连读也不读,弃而不做。我们常说:“机会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多数后进生在做题前已经有了“后面的题我肯定不会做的”的想法,对这些题已经产生了恐惧,时刻准备着“放弃垂青”。这也许和平时做题中屡受“打压”有关。而事实上只要学生面对困难时不产生畏惧感,面对失败时不灰心丧气,而勇于正视自己,及时作出总结教训,改变学习方法,那么他一定会有所收获。
(三)教师施教“求同”,忽视因材施教
大纲相同,教材相同,又在一个班级上课,往往忽视或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学生之间本来就有的差距,越拉越大。迫使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另寻自己的“活动天地”,助长了后进生的产生和扩大。因材施教是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尝到甜头,产生学习积极性,也才有可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二、预防后进生形成的对策
预防后进生形成的对策,除了平时经常说的“与后进生建立感情基础”“尊重他们的人格”等,我认为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空洞的说教并不能激起学生持久的学习欲望,诚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但兴趣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培养。比如,让学生体会一题多解的成功;和学生一道开展命题的纵向深入研究;用点光源斜照放在地面上的篮球,让学生亲眼见证,篮球的影子也可以是抛物线;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收获宝贵的学习兴趣。研究表明,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是执着求索的强大动力,所以,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如何开展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因成功而获得兴趣。
(二)加强引导,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即使是后进生,身上也有长处。因而,我时常注意观察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给后进生创造闪光的机会,这样会增强他们进步的信心。还记得有一次:班里有位姓王的学生,刚进来时也想进步也想取得好成绩,但行动总是跟不上,上课走神,作业想抄抄,颇令人头疼。后来第二个学期初,经过师生父母的交谈,小王也下定决心制定了学习计划,开学一个月来,他上课比以前专心了,作业书写有明显进步,我想找个机会表扬他。正好某一天的课堂小结时,许多同学发表了意见,最后小王也举了手说:“我今天才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一道题。”同学们都为他这样一个低水平的小结大笑,而我却为他的这句话叫好。因为对小王来说,能说出这句话很不容易,可以看出他听课专注了,而且我还展示了他的作业本,在同学们的一片掌声中,小王红着脸说:“谢谢大家,我会更加努力!”以后每一节课他更积极举手发言,同学们也不再嘲笑他了。
可以看出,只有让学生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点”,他才会找回信心,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这样学习才具有主动性,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某位数学特级教师曾提出这样一个教学观念:“在我的心目中,教学过程无差生。”这是多么值得赞赏的观点啊!当然“数学教学无差异”并不是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是不要歧视那些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至少要象对待先进生一样对待后进生,甚至更加关心后进生。
(三)加强引导,把握“选择性”问题的有效性选择的界定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同的选择中完成的。因此教育应该重视选择的作用和价值,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可是选择要有效、适切、恰时恰点、自然和谐,要有前瞻性、创造性、目地性,不能好高骛远、朝“选”夕改。这要求学生在掌握好“双基”后,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而后进生在这一方面就相对薄弱,需要我们老师在有的放矢的指导下,对选择的目标进行仔细的分析、思考,对自身的综合能力作出恰当的评价、定位,以理性的心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兴趣,是否在已有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在确定“学什么”后,学生再选择如何学。教师在学生学习选择过程中,要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克隆”给学生。尽可能地把问题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发现,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后进生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自己的“最近思维发展区”为起点,作出有效地选择,从而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四)加强引导,摆脱数学学习的怪圈
很多后进生都有这样的困惑:老师上课讲的还能听懂,随堂作业也能完成,但综合练习就困难了,往往有很多不会,碰到综合考试,就非常害怕从而成绩也不理想。事实上,这体现了“接受记忆知识—练习巩固知识—顿悟形成理解”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认知过程。其实简单模仿,变式练习主要体现了“模式识别”的解题策略和数学的“算法”特征,但它有局限性。问题不在于有模仿性练习,而在于不能只有模仿练习,没有理解的练习是傻练,没有练习的理解是空想。因此对于这部份学生,我想更重要的是跨越模仿和练习而产生领悟,只有这样跳出“重操作,轻理解”这种想法,才能不会使部分学生“熟能生笨”,干脆把“不会学”当成学不会而放弃了。
我们有理由坚信,学生不是“学不会”而只是“不会学”或暂时“未学会”,关键是解题教学缺少促进自觉,显化理解的环节,是环节不完整,方法未到位。当然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引导和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对他们关爱有加,只要他们自身努力,相信他们一定有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王德军.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3]孙萍.关爱后进生提高教学质量,2008.
[4]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东省语言音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