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键力”为支点,轻轻撬动“学习力”
2020-11-06陈丽菊
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2019年6月,教育部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意见。“学科关键能力”一词,成为近年来很多人关注的热点。
什么是学科关键能力?以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包括“理解、概括、感悟、鉴赏、表达”,与PISA国际阅读素养测评能力的主要框架——提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解决问题(作出判断),基本一致。 我们不难发现,统编教材中更关注学生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听说读写思的等语文关键能力的训练。因此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
一、前置性学习为课堂蓄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到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前置性学习的能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习”工作。
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最为值得探究的课题。前置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而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会让每篇课文的起跑线变得不一样。
高年级前置性学习,较之地中年级,要求逐步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初步理清课文脉络;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前了解要学习的内容,确定其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并做好记录作为课堂听课的重点并及时向老师请教;要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的背景,辅助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同样是表达爱国情感,却用了不同的方式来传递。课前学习时,教师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着重关注三位诗人的生平、所处时代背景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资料的补充,来加深对古诗内涵的理解,更能引发共鸣。
所以,在高年级前置性学习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对资料的搜集整理能力的培养。往往很多孩子积极性很高, 在家长的帮助下会打印很多资料,课堂交流的时候,磕磕巴巴读一大段一大段,这样的预习几乎没有效果。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孩子搜集资料的方法,比如,有针对性搜集资料:像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搜索能解决自学课文产生的疑问的内容,搜集能补充文章空白处的内容等。其次,教给孩子整理资料的技巧,像:学会概括,挑选重点的内容进行圈画;学会表达,学习不看资料,用自己的话讲清最主要的意思。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完成。
新课标的教学模式崇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而前置性学习就是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使学习提前进入学习的角色,对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全面的了解,提前解决知识的盲点和确定。
二、开放式学习为课堂助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走形式、轻感悟、少兴趣、低效率”等问题。尤其到了高年级,因为生理、情感等发育开始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个人喜好感更强,表现出更为自主,更有想法。课堂教学如果一直以灌输、强制性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沉闷拖沓,无法真正实现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因此,更为宽松自由的开放式学习,才能给课堂注入新的学习动力。
首先,要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首先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中,教师一定会关注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但是也不能忽视问题开放性的设计。比如教学《金字塔》一课,这一篇阅读文章,由一篇散文和一篇说明文组成。阅读课文重在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无需对文本内容做过多解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紧扣题目下的阅读提示,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在学生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切入教材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引导。这样的教学,更符合现代孩子的学习需求。
其次,要给学生说的勇气。到了高年级,普遍会出现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的情形。因此,教师需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燃起学习的热情。如,结合学校素质评比方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进行魅力积分。根据积分数量,换取免作业卡,换取食物兑换等。高年级学生虽然逐步步入青春期,但是依然保有孩童的天真,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
另外,课堂上,教师还需要注意评价的方法,要给孩子树立一种意识,对错不是重点,重点是答题的勇气。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摒除自卑心理。因为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教师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作为语文老师要学会煽情,善于煽情,想方设法把学生喜问乐答的天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氛围之中。
第三,要给学生说的能力。表达能力是在语言能力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语用能力,是未来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课堂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如何让各个层次的孩子都能得到锻炼,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要求教师要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阵地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循循善诱,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激发求知欲;二要注意学生回答的完整性。高年级交流一定要注意学生表达的完整性,避免碎片式的回答,老师不易急于帮助学生把话补充完整,要耐心等待,给予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表达。三要引导学生学会讨论、倾听、补充。有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修正和补充,让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提高,以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拓展自己思路,达到发问者预期的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操之过急。
三、综合型学习为课堂延伸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阐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进行。课本太薄,我们要学会把课本“读”厚。课文作为载体,只是一块引路石。想要“读”厚课本,我们需要有一个大视野,来承载大语文观。
由一到百的增量厚积薄发。文本仅仅是一个载体,只是浩瀚知识的一个小点,突破它,然后无限的放大它,我们就能扯开更广阔的一片天。学习《七律长征》时,如何体会战士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有着乐观的革命精神,如何在“暖”与“寒”对比中体会战士们的机智与无畏,需要大量的背景资料来支撑。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年代写了无数诗歌来抒发革命必胜的豪情与壮志。于是由一篇,带动了多篇;由一个人,再去推荐其他人的,这样,学生在诵读这些诗词中进一步体会革命年代的艰苦卓绝,体会革命战士们的伟大精神。所以,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錘炼理解运用文字的能力。大语文视野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以《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为例,课文内容节选于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中国发展至今,各行各业人才倍出,他们为了国家呕心沥血,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默默地奉献了一生。他们是少年中国成长过程中的顶梁柱,定海针,他们是民族的骄傲,经得起梁启超先生的一声赞美:壮哉,我中国少年!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们选择了手抄报形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完成小报的创作。创作的过程,是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过程。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所以,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就是让每一个教者好好地揣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究竟是什么?弄明白了,就能抓住学科关键力的内涵,学生的语文学习力也就能得到真切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意义也就实现了。
陈丽菊 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