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艺术中的乡愁
2020-11-06王庆婵罗明金
王庆婵 罗明金
摘 要:芷江天后宫位于湖南省芷江县舞水西岸,与县城隔河相望,是我国内陆现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芷江这座天后宫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占地面积广,更因为其门坊石雕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融合福建湖南两地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对门坊石雕的内容分析,探究这座妈祖庙能够在距福建千里之外的芷江长存且被当地人广泛认同的原因。
关键词:天后宫;石雕;乡愁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特色建筑营造技艺的整理与传承研究”(19EG208)阶段性成果。
芷江天后宫位于芷江县舞水西岸,是我国内陆现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台湾、福建地区将妈祖视为保护神,称为“天后”,福建客商有一个习俗,客居异地,必定集资建天后宫,并为同乡会馆,在此既可以进行生意上的沟通,也可以寄托思乡之情。芷江天后宫最著名的是青石雕刻,主要包括门坊前面的栏杆、门坊两侧的塑像和门坊上面的雕刻[1]。天后宫门坊石雕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变、雕刻技艺精湛且融合福建、湖南两地地域文化特色,传达了福建客商浓浓的乡愁。
一、芷江天后宫建筑及雕饰艺术特征
清康熙年间,客居此地的福建客商集资兴建了同乡会馆,并于乾隆十三年(1748)改建为天后宫。天后宫的建筑精髓就是门坊石雕,采用了多种雕刻手法,包括高浮雕、浅浮雕、圆雕、透雕、线刻等。门坊石雕是集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于一身的精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妈祖文化与湖南本地文化相结合
芷江地处湘黔边境,缺少妈祖文化和海洋文化基因,如果直接将福建妈祖形象和海洋文化元素图案生搬硬套在天后宮门坊装饰是会被当地人排斥的,因此,门坊装饰采用间接的方式来歌颂妈祖功德。一方面在天后宫门坊以文字的方式来装饰,“天后宫”字牌(如图1)周围环绕了四处文字,分别是“现身说法”“金滩浪静”“护国佑民”“玉烛辉扬”[2]。另一方面取八仙形象来代替妈祖。例如门坊两边柱子有8幅八仙图案(如图2),都呈上下竖构图,描述了八仙站在画面上方手持兵器与海底一个或多个水怪的斗争,海底水流湍急,水里有很多海洋生物,如虾、蟹、海龟、贝壳、海鱼等。在湖南民间八仙元素运用很多,但是天后宫门坊中的八仙不只是湖南本地的八仙形象,还是将湖南八仙与福建海洋文化相结合进行了再创造,也是妈祖的化身,有着在大海中救助渔民、勇斗水怪等各种功德圣迹。
(二)芷江侗族工匠与福建客商意向相结合
因为天后宫的营造者都是湖南本地工匠,在雕刻的过程中会将自己对生活的所见所闻加入其中。例如著名的“洛阳桥”(如图3)浮雕图像,从建筑风格上融入了侗乡风雨桥的元素。福建客商本来的意向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融入工匠对生活的认知,并赋予民众原本认知的图像以新的形式与内涵。门坊正间额坊的位置,在湖南原是装饰八仙图案的,现在却被妈祖文化元素所替代。工匠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又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信奉的八部大王的形象组合成八王巡天(如图4),并装饰在门坊正间额坊,且各配以狮、象、麒麟等坐骑。弧形门正上方的魁星点斗(如图5)图像中,乍一看是湖南常见的鱼跃龙门,仔细看却不同。和门坊其他图案一样可以看到海浪水纹,魁星站在龙门之内,脚踩在海水之上,龙门外两边分别雕刻对称的鱼,呈跃出水面的姿势,与鱼跃龙门图像相仿,但其中包含了很多海洋文化特征,明显体现了本地工匠与福建客商意向相结合的特点。
(三)地域材料与外来文化碰撞
天后宫石坊建筑石料全为青石,色青质细。采用“梁柱式”和“堆砌法”,仿木框架式结构,榫卯结构,结构紧密,抗震性强,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民间石雕艺人的聪明智慧。在坊上运用多种形式和题材进行装饰,将妈祖文化中不同的内容雕刻在本地盛产的材料青石上,以其石雕内容丰富且融合两地文化特色、形式多变、雕刻技艺精湛,被广为传颂称赞。
二、芷江天后宫门楼
石雕艺术中的乡愁元素及表现形式
天后宫门坊青石雕刻在多处都体现了乡愁元素。门坊前面的栏杆呈左右对称分布。每部分由5根柱子和4块栏杆组成,5根柱子的柱头分别雕刻了石榴、莲花、南瓜、小象、小狮(如图6),取其谐音“留连难相思”,表现了福建客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中大象和狮子造型不像平时看到的单体存在,而是母子二人,这也隐喻了妈祖文化。
门坊两侧的塑像是由三头狮子和台基组成,左侧(如图7)为母狮背着小狮子在石基上嬉戏玩耍,小狮子趴在母狮子背上,画面温馨,呈现了妈祖文化特征,表达了福建客商思乡之情。“大狮与小狮”搭配表示“太师”与“少师”,寓意辈辈出高官之愿[3]。右侧(如图8)石基上是雄狮戏球,“狮子与绣球”搭配表示“好事在后头”。狮子造型大气、表情自然、雕工精湛、细节刻画非常完美,纹理概括准确,就连脖子上的铜铃造型都采用线刻的方式进行塑造。两台石基造型和纹饰都相同,造型都为长方体,整体造型规整简洁,有须弥座的影子,中间略微束腰,两台石基的两侧浮雕都是蝙蝠和太阳不同形式的组合,寓意福如东海、日出东方。蝙蝠的“蝠”和“福”是同音字,用来表达期望美好之意。同时福建在湖南的东方,又濒临海岸,也暗含了思乡之情,并祈求家乡能给自己带来福气。两台石基正面图案是相同的,都是蝙蝠。蝙蝠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蝙蝠不是鸟,也不是鼠,而是一种能够飞翔的哺乳动物。在门口雕刻蝙蝠,寓意“进福”,福气从天而降。
门坊上部的雕饰(如图9)是最值得研究和品味的。天后宫石坊为四柱三门式门坊建筑,由95幅青石花屏镶嵌而成,最大的2米见方,最小仅0.09平方米。大小不一、互相错呈。此石坊集建筑、石雕、绘画艺术于一体,在国内的天后宫建筑中很少见到,其门坊雕饰多处呈现妈祖文化特征。整个石坊雕饰内容繁多,最外边的两根石柱分别雕刻了悬狮戏球,呈对称分布,与门坊下面石基上的狮子相呼应。
如左边石柱(如图10)雕刻为母狮和小狮子一起戏球玩耍,狮子造型生动,细节刻画完整,如狮子背部纹理、头部刻画、五官、爪子、球等雕刻都体现了这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