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建筑与装饰文化探析

2020-11-06张绘虹

美与时代·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建筑空间

张绘虹

摘  要: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简朴自然,与浓厚的宗族文化在建筑空间中相互融合与映射。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末期,古代建筑与思想观念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与体现。通过对比和分析着重探讨了江淮地区典型民居——李鸿章故居的建筑结构与装饰细部,力求分析其建筑特点与当时的宗教文化的关系。李鸿章故居作为皖江典型民居充分体现了清代合肥地区以与佛道相容的儒教文化为思想主流。

关键词:清代建筑;建筑空间;江淮民居;装饰文化;宗族文化

一、前言

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无论是建筑技艺还是艺术装饰都有极高的造诣。笔者希望从身边入手,亲自考察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造诣。因此,此次选题以合肥的民居典范——李鸿章故居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探讨其建筑格局以及与当时宗教文化的关系。

二、合肥清代建筑以及宗教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对象为合肥及江淮一带的清代建筑,在考察中发现该地区有不少清代民间建筑。因此列举一二,作为对照案例展开分析。

第一个是同样位于合肥周边的清代民居建筑——肥西县的三河镇杨振宁旧居。该旧居位于三河古镇的南街古巷内,原址是一个老药铺。整个建筑前后五进,拥有一座庭院,呈现出明清时期宅院典型的砖木结构。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天井-院落-过堂-天井”的中心轴对称结构,内部由抬梁式和穿斗式結构构成。建筑的外立面由青瓦和灰砖组建,马头墙微微出挑构成线脚。柱子和梁架等屋体结构刷有朱漆。窗上装饰图案主要有梅花和冰凌花,体现出主人对坚韧不拔、坚贞气节、奋勇开拓的品性追求。

第二个是潜山宗祠建筑——杨氏宗祠。该建筑建于清初,坐西朝东,背靠青山,面临水系[1],主要包括古戏楼、明伦堂和寝堂,戏楼前两侧有观戏用的厢廊。整个建筑为三进两厢结构,材料构成为灰瓦、青砖,粉墙也是典型的安徽传统建筑风格。另外,作为宗祠建筑,它也是民间礼制类公共建筑,隐藏在建筑中的木雕和彩绘都蕴含了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寄托情意的宗族德育文化。从该建筑的丰富装饰中可以得知,儒、释、道三教文化都被杂糅进建筑装饰中,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

上述建筑,一个是民居,建筑结构体现家国礼制传统,建筑中的装饰体现屋主个人的精神追求;另一个是宗祠建筑,是宗族集体聚会的公共建筑,在功能空间上虽然体量不突出,但是在结构和装饰上反映出一种集体的文化追求,包括结合儒道佛三教的宗教元素以求吉祥顺遂,映射出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

可以看出,合肥以及江淮一带人民,在当时的社会思想环境中,生活在敬宗收族、秩序井然、等级严明有度的规制格局下,这也正反映了当时社会奉行的儒家礼制原则[2]。

从安徽地区宗教发展的历史来看,该地区如同整个国家一样,主要受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文化的影响,到清代宗教文化都趋于圆熟[3]。近代时期,佛教、道教等传统宗教在社会发展中逐渐世俗化,宗教教义在民居生活中不再强烈展现,更多的是与儒家伦理观念相融合,体现在建筑格局当中。在装饰要素上,民居会取更为简化质朴的元素来装饰家居,而宗教繁复华丽的装饰只用在宗教寺院中。合肥作为皖中地区,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江淮一带的天井式和院落式民居建筑更是从建筑的尺度大小、轴线对称和群体序列上都反映出人们对宗族社会的尊重,百姓生活秩序感强,家族等级森严,社会环境被宗法礼制明确地界定着。

三、李鸿章故居特点

李鸿章故居作为合肥建筑遗产的典型民居,并且位于市区最繁华地段,对此进行研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力求探讨这座清代民居的一梁一栋是怎样具体体现安徽省中心地段的建筑风格及社会信仰的。

李鸿章作为晚清名臣重臣,他的家宅自然是与普通百姓民居有所不同,因此更能体现出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的秩序和美感。这座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号,是合肥市区最为热闹的地段。当时李鸿章家族昌盛,人丁兴旺,住宅规模十分宏大,时称“李府半片街”。但随着近现代战争的破坏和城市发展的规划改造,很多建筑体逐渐消逝,如今的李鸿章故居只是过去大宅的很小一部分。

实地走访下来,整座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在布局上由南到北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走马楼,其中走马楼因曾供李氏家族女眷居住,又称“小姐楼”。该官住民居的建筑风格布局整齐、结构严谨,在柱梁窗门处配以精美的雕梁画栋。

(一)功能分析

前厅用来会客接待,中厅主要为家族生活使用,走马楼是家眷生活区域。功能布局上主次分明、流线清晰、合理且实用,同时随着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体现一定的等级制度。

(二)布局分析

李鸿章故居是五进院落的集中式建筑。天井结构,受皖南的建筑形制影响,作为典型江淮民居建筑也采用了天井式结构,在功能上起到了采光、通风、引自然环境入内的作用,使建筑布局更加严谨巧妙。建筑内人们的生活以“天井”为中心,厢房多环绕在天井的周围。

环廊结构,是该建筑走马楼的一大特点。二层的回形楼房中部设为庭院,环境安静,乍一看似乎显得封闭不畅,但是这一结构是房房相连、户户相通,不仅提升了空间使用率,趣味性也大大增强了。

(三)材料分析

屋面铺青瓦,墙身为砖石,材料多使用本土材料,建造方式简洁而成熟,不加其他的装饰,能与周围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协调而又自然。在材料的应用上,故居体现出江淮地区建造文化中的自然和谐之道。

(四)结构特点

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如图1),该结构充分发挥了木材的力学性能,当房屋使用年限久远或者遇到特大洪涝灾害时,木梁柱基受损下沉,墙体就开始支撑[4]。木结构与墙体共同发挥作用,建筑的结构耐用性大大加强(如图2)。

瓦当和滴水也相得益彰。故居中的瓦当是弧形的,与如意形滴水共同构成屋顶檐部构件和装饰。底瓦到盖瓦反正相叠(如图3),简洁的堆叠方式和墨色的材料表达出质朴的地域特色,滴水纹样也具有吉祥的寓意。

猜你喜欢

建筑空间
木质饰面板在建筑中的艺术性及其应用
宗教文化对建筑空间与建筑形式影响探究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刍议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浅谈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走出建筑结构教育的困境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