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紫金庵罗汉造像艺术的图像研究

2020-11-06沈安妮

美与时代·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罗汉图像

摘  要:紫金庵彩塑罗汉被誉为“天下罗汉二堂半”之一堂,其人物面貌、精神气韵无一不彰显宋代文化及审美韵味。在历史脉络与艺术时代背景方面比较山西崇庆寺、洛阳白马寺与苏州紫金庵的罗汉造像,发现其造像风格、体态、气韵、姿势、动作都有明显的承袭关系,试图从图像化角度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

关键词:紫金庵;罗汉;造像;图像

紫金庵现位于江苏省苏州西南郊区,原地址坐落在东山西卯坞内,首建于唐朝,清代又重修。紫金庵虽然建筑面积不大,但因殿内雷潮夫妇所塑“超乎其神”的泥塑彩绘罗汉而闻名于世。

目前国内有关苏州紫金庵罗汉造像艺术的著作多为图录形式,以张颖主编的《紫金庵十八罗汉》最佳。该书册彩照拍摄清晰,印刷精良,且对罗汉的称谓和排序有单独的标注及目录。关于罗汉的文献大多分布于宗教学、美术史、雕塑史、建筑史、佛教文化等研究著作中,如金维诺《中国寺观雕塑全集》讲述了罗汉雕塑在我国的发展,书籍内还有大量的藏传佛教的图集和金铜罗汉造像的图册记载,因历史原因很多实物已漂流世界各角,但在此书籍中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到罗汉造像艺术的魅力。还有薛永年《中国美术简史》记录我国美术艺术的发展脉络,为后来罗汉造像艺术表现手法奠定了基础;刘浦江《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表达了民间艺术与宗教文化的契合关联;竺沙雅章以社会史发展脉络撰写的《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此外,罗叔子从考古巡查的角度讲述紫金庵的地理位置、文化发展、历史脉络,记录了殿内罗汉的陈列摆放、数目以及紫金庵的平面构图、规划布局;万俐从保护与修复角度讲述了泥塑组成的四个主要部分、破损的成因、修护与修复的途径方法、材料选择、修复工艺,为研究紫金庵罗汉的工艺技法和材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黄宏、杨俊、项迎从佛教艺术、宗教发展和民间文化的角度,对紫金庵罗汉彩塑的艺术特征、风格倾向所反映出的宗教文化和其背后的世俗民意进行了探究;卢像阳则论述了紫金庵罗汉雕塑的艺术特征以及罗汉的名称及其特点。以上的文献著作都为紫金庵罗汉造像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关于罗汉的头部造像分析

罗汉的头部造像主要通过五官形状和比例以及脸型和面部轮廓来表现罗汉的年龄、身份、来源、情绪、内在性格、外部特征。罗汉源自印度,后传入中国。宋代开始逐渐发展,罗汉相较于宗教中其他人物形象来说,表现出来更多的生活气息、较多的人性,不似三世佛那般佛性,上坐高位,所以罗汉在人们的印象中更为亲近,人们在制作罗汉雕塑时自然给了更多的人性特征。宋代是罗汉造像集大成的时期,表现为数目上的增多和造像风格及表现手法上的“世俗化”倾向。司开国对罗汉造像的世俗化倾向进行了史料文献和图册的梳理,对比论证罗汉造像逐渐“世俗化”的原因和表现。《宣和画谱》中通过对张玄与贯休作品的记载,对比总结出了罗汉造像大致分为两种风格:“世态相”和“野逸相”。《益州明畫录》中明确记载,张玄是人物画家,尤其善画僧人,由此推理出张玄所画罗汉更接近于民间人物相,代表了传统道家画风,为“世态相”代表。贯休不仅诗词歌赋了得,绘画艺术也非常卓越,连《宣和画谱》也称叹他画的罗汉“见者莫不骇瞩”,可见贯休所创罗汉之奇特。贯休所创罗汉以神情夸张古怪、形态各异,代表“野逸相”。笔者尝试通过史料、画册、寺院日志等进行分析推理,通过对比寺庙罗汉造像之间的艺术差异性特征,对罗汉造像艺术进行归纳研究。

紫金庵罗汉的造像风格主要有两类:第一类,黑面蓝须的古印度风格,以天竺人为代表的野逸相,如跋陀罗尊者、因揭陀尊者等;第二类则是雷潮集民间雕塑特征所创造的世态相,其中或老者、或青年、或大笑、或沉思、或闭目、或皱眉、或聆听、或屏息、或凝视,如戍博迦尊者、迦诺迦伐蹉尊者、宾度罗跋罗堕阇尊者等。

宋代为佛教中国化的时期,笔者在整理资料时对比发现:崇庆寺罗汉雕像与紫金庵罗汉雕像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处罗汉皆为宋代制作,时代背景相同,两处的泥塑都能体现宋代世俗文化。通过对比苏州紫金庵、长治崇庆寺、洛阳白马寺三寺的罗汉造像艺术,发现他们在造型、风格、形态、表现手法上有巧妙的关联。例如降龙罗汉(如图1),三寺罗汉的造像皆为贯休罗汉风格的野逸相,三者皆为方脸宽下颌,粗眉大眼,面色凝重,眼神凶猛,眉头紧皱,下巴肥厚,嘴唇大而饱满,颅顶皆高。其中崇庆寺降龙罗汉与紫金庵降龙罗汉眉目神情更为相似,目光一直朝斜上方看,那是因为他们的罗汉造像在眼前都有一根柱子,柱子上有一条盘着的青龙,可见崇庆寺罗汉造像深受紫金庵影响。白马寺降龙罗汉在耳垂装饰上和紫金庵罗汉相似,因他们都取自天竺人服饰风格(笔者会在下文做详细介绍)。白马寺降龙罗汉双眉飞扬呈火焰状,眼角上挑,眼头如鹰,双目凝视左前方,嘴巴大张如呵斥态,面色凶猛;崇庆寺的则双眉微皱,嘴唇紧闭,嘴角向下作严肃状,络腮胡集中在下巴与下颌部位呈扇形。再看罗怙罗尊者(如图2),紫金庵与崇庆寺都是民风的世态相,而白马寺则为胡貌梵相的野逸相。紫金庵与崇庆寺罗怙罗尊者面色平静,双眼微闭,柳眉细目,面貌圆润,嘴唇小巧饱满亦有宋代工笔画的神韵,紫金庵罗汉眉眼清秀尤显宋代人物画特色,双唇微抿,嘴角略扬,梨涡微显,尤显和颜悦色、平神静心之貌;白马寺罗怙罗尊者则呈双目凝视,嘴唇紧闭,眉毛粗大,胡须呈八字状与前两座不同。再看苏频陀尊者(如图3),三者脸型较相似皆为下颌偏方,颧弓略扩,额头饱满,无胡须,而不同之处:白马寺年纪稍长,面容偏瘦;紫金庵与白马寺目光都微微向下,面色淡定了然,略有笑意,崇庆寺则目光直视。再有伐阇罗弗多罗尊者(如图4),三处罗汉造像秃顶无须,面容圆润,神情谦逊和睦,紫金庵伐阇罗弗多罗尊者看似壮年,浓眉杏眼,宽鼻阔嘴,嘴角胡须为八字扇形,连鬓络腮呈片状,面色平静端和;白马寺的则像一位老者,目光朝下,微露喜色,胡须呈团状分布在下巴两腮边,嘴角胡须则为水滴形山羊胡,面色和蔼。两处相比,白马寺罗汉造型更贴近世俗化,更显亲切、淳朴、富有人情味;崇庆寺伐阇罗弗多罗尊者看似青年,面容圆润,细眉细眼,鼻子细挺,目光朝下面色平静,嘴唇饱满小巧尽显宋代人物本色。另有因揭陀尊者(如图5),三者年龄相仿,脸型皆为方形脸,面颊圆润,体态丰满;崇庆寺罗汉造型选材是名老者,慈眉善目,下巴肥厚憨态可掬,给人亲切愉悦之感。白马寺罗汉体态健壮,额头饱满无皱纹,钝鼻厚唇,神闲气定含微笑状。紫金庵与前两者造像皆不同:一是发型,连鬓胡子茂密呈扇形分布,眉毛嘴上胡须皆呈扇形;二是五官造像,紫金庵因揭陀尊者为双眼皮,高鼻梁,大眼袋,嘴唇紧闭,面无表情,无抬头纹和法令纹;三是艺术手法,白马寺罗汉造像为夹纻干漆像通体染金色,紫金庵彩绘注重轮廓结构,线条虚实,面颊颜色过度变化,晕染明暗转化,还有艺术渲染,将天竺人毛发设计为蓝色,而崇庆寺彩绘更多以白描形式、注重线条的粗细来表达虚实和体块厚度。

综上所述,白马寺罗汉在头部造像、选材方面多与紫金庵相似,两处选题的年龄和身份也较为贴合,且两处都采用彩绘手法,注重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塑造风格更为夸张,写意以抒发内心情感较多,塑造技法更为大气娴熟,五官用笔上色更为传神、自然,对色彩装饰渲染运用更具艺术特色,而崇庆寺罗汉在头部造像的渲染与五官神态上更为贴合,不排除因其皆为民间艺术家雕刻,所以人物神情面貌更为妙趣多变。

二、关于罗汉的身体部造像分析

关于罗汉身体部分造像主要分为胳膊、手、肚子、腿、脚,而这一系列形象地展现了罗汉的体态和姿势。罗汉的体态分为三种风格:一是以紫金庵坐鹿罗汉为代表的老者瘦弱型;二是以紫金庵过江罗汉为代表的壮硕中年形象;三是以紫金庵布袋罗汉为代表的圆润丰满型。罗汉的姿势有站姿、坐姿、侧卧和躺姿。在紫金庵、白马寺、崇庆寺的罗汉姿势造像中以坐姿为主。

(一)坐姿

在传统罗汉造像中坐姿一般分五种,有跏趺坐(也称垂足坐)、结跏趺坐(盘坐)、半跏趺坐(菩萨坐)、善跏趺坐(倚坐)、箕坐。白马寺常见坐姿为垂足坐(如图6),戍博迦尊者、阿氏多尊者、伐阇罗弗多罗尊、因揭陀尊者等皆双腿自然垂放至榻边,小腿膝盖与脚跟垂直,双腿皆都打开一百二十度,脚掌一直对外十五度,双脚双腿对称且每尊塑像都如此,腰背挺直,严肃、庄重、规则之态,或手持物件、或托法器、或抱神兽,无一不显端庄威严之态,白马寺雕塑通体呈黄偏金色,更有史料记载白马寺为皇室朝人以自身原像为胚所塑,难免会有庄重威严之势。紫金庵寺的垂足坐有挖心罗汉与长眉罗汉(如图7),相较白马寺已摆脱腰背笔直、端庄、僵硬、肃穆之态,更多以轻松、舒适、自然的形象展示。挖心罗汉肩颈方式双腿自然打开,两脚一前一后,姿势轻松,头部朝左看,大笑露齿,左手做结,右手做倾诉态至胸前,全然一副和蔼可亲的乐观老者形象。崇庆寺垂足坐有讲经罗汉和激愤罗汉(如图8),与紫金庵垂足坐罗汉姿势角度位置较为相似,两者之间承袭关系略为明显,腿部摆放均以自然舒适随性的生活状态,据相传,垂足坐也是释迦摩尼惯用的一种坐姿。垂足坐在紫金庵与崇庆寺罗汉造像中颇为少见,紫金庵愁思罗汉为结跏趺坐,双腿交叉,右脚在下,右手扶至右膝表禅定;紫金庵评酒罗汉为倚坐,右腿盘架在左腿上,左腿自然垂立,左手放置右脚脚踝处,右手坐说法印。半跏趺坐于印度罗汉造像中略微少见,多流行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崇庆寺听法罗汉的自交脚倚坐,右腿盘放于座上,左腿盘放微曲,重心偏右手撑扶,左手扶左膝;紫金庵降龙罗汉、过江罗汉以及崇庆寺无名罗汉等的自在坐多为右腿曲膝,右手环扶右膝之上,左臂自然垂落,显自然舒适之态,略有民俗文化之意,自宋代开始在菩萨造像姿势之中颇为流行(如图9、图10)。

(二)胳膊和手

在罗汉造像中不仅坐姿具有不同场合状态的代表,手势也有含义区分,罗汉的造像中胳膊和手摆放的位置和姿态皆有说法,即“手印”(如表1)。

伐阇罗弗多罗尊者(如图11):紫金庵的右手扶膝,左手自然弯曲做降魔印,衣袖自然贴合与腋下顺贴两侧于座上,左右手袖口衣褶顺胳膊形态做弧线向两侧,与袈裟下侧流线做呼应,左肩到右边腋下穿插三道弧线做为衣服褶皱,且右侧腋下反向大“C”状,划线呼应,巧妙地衬托出罗汉圆润的体态和袈裟服饰的厚度以及布料光滑贴肤的质感,不论衣服的袖口到衣服下摆,还是腋窝处,均以细腻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了身形体态和服饰的垂感;白马寺的右手抱着神兽依偎于右肩上,宽大的袖口顺势而下,以干脆利索的波浪形概括,袖口边沿则以复线形式表现衣服的厚度,左手弯曲掌心向上,左臂手肘窝出以四条划线做鱼尾状,衣摆则以反向弧线与右边对应为八字态;崇庆寺在姿勢上与紫金庵并无太大出入,左肩到右侧腋下呈六十度,侧披袈裟盖至右膝,光滑无褶皱,左手挎衣袖垂落身侧以长短线刻画。三寺在造像的表现手法上颇为相似,服饰造型均以流畅大弧线表现,躯干体态均以小弧线和长短线来刻画;在艺术风格上,白马寺袈裟为长方形格纹与崇钦寺相似度很高,两者之间承袭关系明显;在配色上白马寺全部为偏金棕的,崇庆寺内衬服饰均为素土色袈裟红色描金边,紫金庵则通体彩绘内衬领口到袈裟下摆均以独特选材饰纹样。

罗怙罗尊者(如图12):紫金庵双手交叠,手心朝上,拇指相连放置腹前做禅定印,手背与胳膊连成一条弧线,双臂交合为“U”形,衣袖宽大、袖口四圈长弧线由小到大,层层递进从手腕垂至两侧到膝下自然流畅(小弧线表袖口较小的内衬服饰、大弧线表外袈裟水袖);崇庆寺与紫金庵姿势手势相似,但手部造像藏于袖内,在手腕处做两条约六十度斜线表衣褶,两寺手臂造型相似,衣纹彩绘相同,造像手法表现服饰纹理略不同;白马寺的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持杖于左胸前,右臂倾斜十五度,左臂端平,右肘衣褶三道长线呈扇形分布,衣袖宽大,贴合身型呈阶梯分布,从衣领到袖口皆描金边绘制花纹,在袖口处描边加粗伴有细线重叠表衣服层数增多。比较三处寺庙的罗汉手部造像,承袭痕迹明显,彩绘方面紫金庵罗汉多重彩绘,罗汉的服饰纹理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彩绘图案选题以各类寓意美好的草植、花卉、人物、山水为主,主色调多为蓝色和红色,与宋代山水人物绘画风格的清雅内敛有异,更似清朝富丽之气。紫金庵罗汉于清朝复建重绘,造型上,崇庆寺与紫金庵颇为相似,皆为宋代出品。花纹与色彩上紫金庵承袭白马寺与崇庆寺居多(详情见表1)。

三、关于罗汉的服饰装饰等造像分析

紫金庵罗汉造像不仅在人物造型、表情、性格上生动传神,在服饰纹案塑造上也以题材丰富、构图灵活多样令人称叹,充分体现了宋代民间艺术的审美性、地域性、宗教性以及社会价值取向。

(一)服饰的造型风格

紫金庵罗汉造像的服饰风格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典型的宋代服饰风格;一是印度的梵式风格。宋代服饰大多承袭唐代,但又在其基础之上多了些宋代特有的风格:修身适体。宋代服饰有公服和私服,公服又称“丛省佛”,造型特点为圆领大袖,以革带束腰。如紫金庵戍博迦尊者和半托迦尊者服饰皆以此款为原型。私服又称“燕居服”,造型特点为垂领的对襟长衫,交领宽袖,长衫束腰带,如紫金庵注荼半托迦尊者、紫金庵宾度罗跋罗堕阇尊者、诺矩罗尊者、迦诺迦伐蹉尊者、苏频陀尊者等。再有受外来影响的梵式风格,如紫金庵罗汉迦叶尊者。

(二)服饰的纹样题材

紫金庵罗汉的服饰从纹样题材的丰富到造像构思的巧妙精细无一不令世人称叹。唐代文人画和北宋翰林书院的设立对艺术文化的发展起很大的冲击,一时间达官贵人对绘画、文字的收纳蔚然成风。宋徽宗时画院制度已经相当完善,民间艺术水平顺势提高,各类花草、山水、鸟兽作品不断,为后来的刺绣织锦以及造像提供丰富的题材。紫金庵罗汉服饰选题样式主要分为五类(如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一是蔬果类,紫金庵原址所在的东洞庭山曾以常年鲜果不断而闻名,此地盛产蜜桃、枇杷、蜜桔、杨梅等,此类蔬果类在罗汉服饰造像中尽显地域特色,另有葡萄、南瓜、葫芦等。如看门罗汉左腿下摆桃花、钦佩罗汉右肩的葫芦、伏虎罗汉右膝处的葡萄、过江罗汉右肩处南瓜、愁思罗汉胸口枇杷;二是花草类,主要选用竹、莲、兰、菊、芙蓉、牡丹、茶花等象征富贵吉祥、高雅、纯洁等美好寓意的品类,以表达人们心中对美好的纯爱、期盼和向往,如掏心罗汉左腿下摆处有菊花、评酒罗汉下摆处有绿地牡丹、钦佩罗汉领口的茶花及右肩的牡丹和紫曲水、降龙罗汉腿部下摆的秋菊、过江罗汉衣领边的芙蓉花、愁思罗汉右肩处水仙花;三是几何图类,如评酒罗汉领口的云雷纹和衣摆的龟背纹、讲经罗汉与伏虎罗汉衣摆的方形砖块纹、过江罗汉衣领的百结纹;四是文字类,如托塔罗汉衣摆下方的“双喜”纹、伏虎罗汉的红砖块纹之间有“万”字连接、开心罗汉的衣领的“寿”字纹;五是杂项,如看门罗汉胸口刺绣纹样元素、衣胸处山水画元素、听经罗汉右边胸口的蝴蝶。

四、结语

宋朝是佛教逐渐中国化的时期。佛教传入民间逐渐与中国民间艺术结合,这给宋代罗汉造像创造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将原本佛经古书籍上记载的文字还原了现实模样,紫金庵罗汉造像更是摈弃了传统的庄重、威严、神秘,融入了更多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和雷潮夫妇自己的感悟、体会以及民间百姓的信仰与理想,使得紫金庵罗汉造像无论在神态、形态、服饰、表现手法、风格上都独具一格。

(注:文中圖1、图2、图3、图4、图5为笔者绘制,紫金庵罗汉参考封云清主编的《紫金庵古塑罗汉》、白马寺罗汉参考文物出版社出版《白马寺罗汉》、崇庆寺罗汉参考官网。)

参考文献:

[1]罗叔子.洞庭东山紫金庵古塑罗汉考察记[J].文物参考资料,1955(9):12-21.

[2]万俐.紫金庵泥塑保护修复材料选择的探讨[C]//文物保护与修复纪实——第八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45-52.

[3]黄宏,杨俊,项迎.紫金庵彩塑艺术的世俗特征浅析[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1):110-113.

[4]于亮.论罗汉图像的“世态相”和“野逸相”[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8-65.

[5]司开国,葛晓云.宋代罗汉图像的世俗化倾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4-119.

[6]黄休复.益州名画录[C]//卢辅盛,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7]毛建波.贯休《十六罗汉图》的创作背景与图式价值[J].中国书画,2004(7):49-55.

作者简介:沈安妮,南京工业学院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罗汉图像
重访乌云山
雨伞
A、B两点漂流记
我家的罗汉鱼
李宏禹作品
少林秘传小罗汉拳(中)
愁罗汉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