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内饰交互的发展
2020-11-06戚煜格
戚煜格
摘 要:随着历史的发展,汽车从传统的代步工具发展为人机交互系统,汽车内饰也逐渐从能让机器正常运转的小型车间变为给人独立空间和享受的起居室。本文使用实际调研和桌面研究的方法,将以具体车型为例,阐释汽车的内饰及人车交互的变迁。
关键词:汽车内饰设计;人机交互;感性工学
汽车发明的初始阶段,主要矛盾是如何将车开起来,因此内饰的概念还十分模糊。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汽车内饰慢慢由最初的类似车间的感觉演变成了更符合交互定律的独立空间,由简单的内饰设计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又以另一种方式回归到简单。笔者结合历史事件、社会发展、车辆销量等因素,将汽车内饰发展划成了四个阶段。
1 发展初期(1885年-1930年)
1885年,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可以概括成在轮子上放置了发动机和沙发,内饰与外饰不分你我。确切地说当时尚无内饰的概念。
1871年芝加哥学派曾有过“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在当时十分适用。最初的汽车以马车为原型,后来的仪表盘则来源于最初马车前部的挡泥板。部件的摆设并无具体的依据可言,可以用“形式追随激情”来形容。
1908年福特推出Model T,见车内功能很少,只有方向盘、换挡杆和踏板这样基础的设施。
2 探索时期(1930年-1959年)
这一时期也是工业设计整体的发展时期,简洁朴素、结构严谨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雷蒙德·罗维曾提出:提供视觉愉悦的并不是功能本身,而是“功能和简洁”,即“精简至本”[1]。30年代初期,汽车大批量生产。此时的汽车内饰更多地用于辅佐外饰,随着汽车外形的改变而调整发动机等部件的位置,以求得平衡。1937年克莱斯勒Airflow Eight开启了外形设计的流动时代,内饰也相应作出了辅佐性的改变,舒适的材质包裹起门板等金属部件,内饰设计与色彩开始有整体感。同年,甲壳虫汽车的设计开始注重内饰空间的利用,副驾前部设计了储物格。50年代起,面板设计开始精致起来,受传动轴影响,内饰布局也逐渐从横向布局朝着T型发展。
以宝马1956年推出的敞篷跑车507为例,内饰十分中规中矩,将包豪斯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1959年,Austin Mini在英国石油危机的背景下诞生,它的内饰十分简洁,并且在空间利用上非常合理。根据Mini的手稿,设计师已初步考虑到人机构工程学。
在60年代以前,车辆同人的沟通仅仅局限于方向盘、踏板、换挡杆。车载收音机等配置虽然已经出现,但仍被认为是奢侈的配置。尽管当时汽车外形百花齐放,但是内饰却鲜有创新,更多以基础功能性为主,内饰为辅,外形为主。
3 功能主义时期(1960年-2000年)
这一时期属于工业设计的成熟时期,工业设计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汽车设计的技术方面,空气动力学、自动化技术、人机工程学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这一时期人机交互的创新也几乎都是功能性的。
从奔驰1965年推出的W108来看,内饰设计逐渐成熟,面板上的功能性划分趋于规整,换挡杆等驾驶的结构部件增加了装饰性遮掩,使之融入整体气氛。主副驾驶之间的中央过道更加明显。内饰开始采用木纹、真皮等材质,向起居室又迈进了一步。
70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汽车行业正在忍受黑暗,内饰设计也从肆意挥洒走向了克制实用。设计师们在概念车中给出了向航空器风格进发的内饰设计,因此众多开关和按钮出现在了面板上。以蓝旗亚1972年的Beta车型为例,设计师将众多按钮整齐地斜向布置在中控台上,与诺基亚经典的7610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1977年宝马推出的7系E23来看,内饰设计更注重实用性,中控台区域朝驾驶员方向倾斜的设计,为驾驶员在开车时提供了操作便利性,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车内已经可以看到许多电气化开关,如电动座椅、电动车窗等等。80年代,汽车内饰电子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众多新型电子技术,逐步取代了汽车原来单纯的机电液操纵控制系统。从车载GPS到彩色数字仪表再到触控中控屏,各种电子配置一应俱全,人与车的交互也越来越丰富。
1986年,马自达公司运用感性工学技术,以年轻男士为消费目标,开发了一款的新型跑车Miata。研发小组在经过消费者需求调查分析后将此车的设计理念定为“人车一体”,再将概念逐层细化,然后针对每一个感性子概念设计相关的实验得到工程方面的数据,直到获得全部的汽车设计细节。Miata的研发取得了巨大成功,随后马自达公司逐渐在所有产品研发中引入感性工学技术。在开发第三代MX-5车型时,进一步聚焦于无法估量的感性价值,如愉悦、美观和情感联系等,并用具体数字来衡量用户的情感体验[2]。
感性工学的应用是人机交互领域的巨大的突破,内饰设计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将人机交互学、设计美学、消费心理学与用户体验完美融合。
到了90年代,经典T型布局基本形成,强调仪表、中控、中央过道之间的造型融合。中控屏开始普及,汽车开始与手机产生联系。感性工学的应用日益广泛,设计师开始关注人的使用体验,操作界面开始变得友好。
4 信息化时期(2000年-今)
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迅猛,内饰设计在人性化的基础上更加智能化。
2006年许多车型都推出了自主品牌的操作系统,中控屏的存在,简化了很多以前独立存在的按键,人机交互更加便利。2012特斯拉Model S的设计采用了极简主义的内饰设计,17英寸中控豎屏取代实体按键,车与网的互联实现了车的深度智能化,辅助驾驶策略等都对汽车人机交互界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2014年宝马推出的电动车来看,传统车布局结构的彻底改变,经典的T字型布局完全可以变成横向的一字型设计。2019年,拜腾BYTON全面屏汽车迎来量产,横向起居室式的布局为自动驾驶时代做好准备。内饰设计朝着宜居地方向发展,有着将生活延续在路上的转变。
5 结语
汽车内饰交互在经历一百多年的变迁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越来越注重智能化和人性化,也越来越符合交互设计的原则。未来,新能源车与无人驾驶将是大势所趋,会更有科技感,实现简约的功能主义,更加注重多感官的结合及人性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夏洛特·菲尔,张春艳.哪些重要观念改变了设计及它们为什么重要?最重要的设计早期观念[J].新美术,2019,40(04):75-80.
[2]张凯,周莹.设计心理学[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