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艺术中“气韵”体现出的审美意识
2020-11-06周璐
摘要:古筝是一种能够体现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其表演艺术中存在着独特的“气韵”。“气”是古筝的生命力,而“韵”则是古筝的“外在形象”。古筝艺术中的“气韵”能够在美化乐曲的同时表达乐曲的思想情感,是乐曲、演奏者与听众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气韵” 审美意识 古箏艺术
随着历史的积淀,古筝艺术成为我国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其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但总的来讲,其“气韵”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体现了具有时代性的审美意识。“气”指的是一种内在的气息,“韵”指的是想要表达的一种思想或情感,两者融合在一起,则成为特定时代下人们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审美。古筝中的“气韵”体现了我国古典的审美意识,源于我国古代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使一些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艺术特色。
一、古筝艺术
古筝艺术虽然源于古代,有着十分突出的古韵古风特色,但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着变化。例如,在20世纪的80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的审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也逐渐开放,这就使得古筝艺术的创作有了更多的创作素材。[1]这一时期的古筝作品较以往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而在创作的题材、创造的音乐形象以及带给听众的感受等方面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此以后,我国的古筝艺术创作变得多样化、开放化,开始了全新创作思维、创作手法、音乐语言的探索,创造了大量具有创新性的古筝艺术作品。这些古筝艺术作品不再仅仅局限于古筝这一门艺术,而是放眼于其他众多艺术形式之中,借鉴、融合其他优秀艺术作品中的元素。例如,有的古筝艺术作品是由其他乐器名曲改编而来,有的则是借鉴地方的戏曲音乐或者特色民歌。总之是吸收容纳了众多其他艺术的优秀、典型元素,从而创作出一种区别于传统古筝艺术和其他艺术的新型艺术作品。而在这些新古筝艺术作品中,以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为创作题材的作品最有特点。此类作品不少都将音调改为少数民族特色风格,将原有的定弦做出了较大的改变。[2]比如,著名古筝艺术作品《黔中赋》,该曲目是以贵州苗族的风土文化作为创作题材,在“琵琶咏”一段的旋律中采用了波音和装饰音,这些细微的音调变化旋律体现了贵州东南部清水江附近苗族的民歌唱法特色,有着特别的拖腔;而在此曲“黔水唱”一段中,为了表现贵州山川起伏、山谷间河流奔腾的气势,创作者则运用了匀速的三连音。这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古筝艺术作品体现了少数民族在不同场景中的不同情感,或热情奔放,或沉稳内敛,或豁达勇敢,或含蓄婉转……这类古筝艺术不仅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而且也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得各民族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
这种新的古筝与传统古筝有着不同的弦序,其筝码是在面板的中间位置,五声音阶弦序在右,七声音阶弦序在左,虽然这并不影响传统古筝乐曲的演奏,但其与传统的古筝在音质品性方面却有着不小的差异。新的古筝相较于传统古筝有着更好的共鸣和更高的音量,能够更加凸显不同音阶的音色特点。而且,新型古筝将各种复杂的转调变为了可能,让古筝能够更好地加入其他乐器的合奏中,有着非常多的优点。但同时,新的古筝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显现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难以顺利使用新的古筝来较好地演奏一首曲目,尤其是节奏较快的曲目,因为筝码左右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而且,新的古筝虽然声音更响亮,但由于筝弦变短了,其张力也增加了,因此其韵味也减少了许多。而古筝艺术区别于其他乐器艺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气韵”。因此,新的古筝的创造必须保留住传统古筝艺术中的这一特色,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如此才能将其更好地传承。[3]
二、古筝艺术中“气”的审美意识
古筝艺术并不是一种表象化的、突出实质性的艺术形式,其更重要的是内涵,也可以说是它的“灵魂”,而古筝艺术中的“气”,就是灵魂、其核心所在。当然,此处的“气”并非是我们平时所提到的雾气、烟气等具体形象化的事物。而指的是有生机的、带来生命的、大自然的“生气”。“气”的概念在融入古筝艺术中后,随着古筝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而成为古筝艺术中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气”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化的概念,是随着旋律变化而变动的,“气”隐藏在每一段、每一句音乐之中,甚至隐藏在每一个音符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4]
一方面,“气”存在于音符之中,音符是古筝艺术作品中的最小单位,而这些音符只有完美地连接在一起,才能合成一曲完整的、优秀的古筝作品,才能够被称之为艺术。尤其是在一些转调或者断句部分,音符之间的连接就非常重要,只有将这些气息连接好,乐曲才能呈现出完整性。同时,在表达情感内容时,也才能更准确无误。古筝艺术中的“气”,就好比是人的呼吸,有快有慢,有重有轻,变化多端;但和人的呼吸也有着一些区别,人的呼吸是可见的、外在的,而古筝艺术中的“气”是内在的、不可见的,是一种思想情感、审美观念的表达。将“气”融入古筝艺术、古筝乐曲的演奏中,能够使其中的转调、音调变化等更富有艺术性,能够吸引到听众并让人沉迷于其中,将人的审美意识赋予其中。另一方面,“气”也存在于演奏者与演奏过程之中,不仅是引出各种演奏效果的铺垫,也是演奏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因素。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利用“气”来引出接下来的演奏动作,如此才能使身体的各部分和演奏的效果更加协调,让其演奏更加流畅和自然,避免在演奏时表现出僵硬、不顺畅等,从而才能更好地体现古筝艺术。而且,古筝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而情感的表达离不开“气”,古筝的演奏需要利用“气”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思想情感。例如,在表达温柔、舒缓的情感时,“气”应该是平缓而绵长的,而在表达激动、兴奋的情感时,“气”则是急促、欢快的。或者,利用“气”,才能表达、展现出乐曲的气势,例如十分著名的乐曲《高山流水》,就描绘了一种滂沱、激昂的气势,而只有融入“气”,才能将其更好地呈现出来。[5]
所以,“气”可以说是古筝艺术的生命源泉。在古筝艺术中,“气”的审美意识表现在古筝演奏的整个过程中,它不仅源于乐曲之中,同时也帮助乐曲更好地表达情感,使乐曲更加灵动,赋予其艺术性的特征。
三、古筝艺术中“韵”的审美意识
“韵”在音乐方面可以理解为音响的流动,而实际上,其含义十分广泛,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在此可以理解为音乐的灵魂。在古代,有人用余音三日不绝来形容音乐的“韵”的力量,即使乐曲的演奏早已结束,但听者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说明乐曲的“韵”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使人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久久难以忘怀。因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每一位演奏者在演奏同一曲目时是同一种风格,那么必然是不会受到欢迎和喜爱的。所以,在古筝表演前,演奏者需要先对曲子进行理解,与乐曲进行“对话”,从乐曲中引发自身的理解和思考,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乐曲的表演中,從而才能够给听众带来更多不同的感受和思想情感、审美意识的沟通,从而才能将古筝艺术中的“韵”展现得淋漓尽致。“韵”除了能够让听众感受到演奏者的情感外,还能让听众在感受之余自己思考和想象,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和记忆的同时也引发听众的无限遐想。“韵”与“气”相同,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态,是古筝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6]
“韵”不仅仅存在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时也存在于古筝乐曲的演奏中。古筝的基本表演方法是左手按、右手弹,按、滑、抚、吟等是古筝表演的几个主要动作,虽然仅仅是少数几个展现“韵”的手法技巧,但正是这些简单的动作赋予了古筝艺术独特的“韵”,让古筝演奏更具有美感,令其具有艺术性,从而才能引发听众的思考和感悟,才能让古筝艺术与其他艺术区别开来。“韵”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的,但融合于古筝艺术中时,它就能帮助乐曲更好地展现审美与情感,让听众感受到乐曲的思想情感,使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加准确,从而达到用“韵”来弥补声音的不足的效果,使人们的感受能够更丰富。并且,“韵”在古筝演奏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人们重视。
四、结语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今时代,我国传统的古筝不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融合了更多不同类的艺术题材,使古筝艺术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虽然古筝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增多,但其灵魂——“气韵”是不变的,并且,人们在传统古筝艺术“气韵”的基础上,还将其内涵融入了一些现代审美意识,使其展现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能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气韵”在古筝艺术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是独特的,并且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不断丰富内涵。在现阶段,古筝艺术中“气韵”所展现出的审美意识相关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艺术,推动文化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郭未斌,王强.中国水墨动画中的留白审美研究[J].艺术教育,2019(05):105-106.
[2]王莉莉.浅谈“珠山八友”瓷画的艺术魅力[J].西部皮革,2018,40(02):147.
[3]陈谷栋.《编年记》简书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审美艺术特征[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1(04):79-82+87.
[4]温昊阳,杜雨星.“空间”与“气韵”的衔接——以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流变观念为中心[J].国画家,2018(04):70-71.
[5]杨丹妮,杨雨霏.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西方现代绘画中的阐释——以“气韵”“意境”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9(06):51-53.
[6]周健.从崇拜到认同——论本雅明的“气韵”在分众空间的重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05):87-92.
(作者简介:周璐,女,硕士研究生,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