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2020-11-06王倩
王倩
【摘 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弘扬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就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展开了研究,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
前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德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化文化体系,所含盖的内容极广,主要包括古文、古诗、书画、乐曲、节日、习俗、建筑、汉服等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获得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从而茁壮健康地成长。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气息浓郁,是我国几千来的文化传承与结晶。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抓准时机巧妙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意识及能力。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能力也比较强,但身心尚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此时,也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黄金时期。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又能够展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忽视了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还是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这导致教学方式死板,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抓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时机,提升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使其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获得全方位地提升,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术加以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以其良好的辅助效果获得了师生们的一致认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加以辅助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使其达到良好的渗透效果。
例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包含着很多的历史遗迹,如赵州桥、圆明园等,这些文化遗迹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和课文内容及传统文化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等,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得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渗透的有效性。
(二)认真钻研教材加以渗透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工具,认真钻研教材是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专家组精选出来的,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及丰富的人文内涵,意境悠远、语言优美。比如,有些文章就蕴含着礼仪道德,而有些则蕴含着人性美和自然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文章内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此加以渗透,定能达到预期的渗透效果。
例如,《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就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滑稽又可爱的农夫形象。先人通过智慧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客观规律的道理。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自相矛盾》《对牛弹琴》《刻舟求剑》等几则寓言的图片,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展现出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三)通过学生感受加以渗透
在传统文化当中,语言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其气韵生动、意义深远,是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挖掘的元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學生在学习当中更好地品味语言当中蕴含的真、善、美,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一撇一捺才能够支撑起“人”这个字;“信”字是左边人、右边言,来说明人必须要讲诚信。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深刻地感知到我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之间形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这会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进步与发展。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古诗词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思想,蕴含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急待教师的有效挖掘。
(四)利用诵读活动加以渗透
传统文化的渗透如果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开展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真正的继承与弘扬,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展现出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诵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文化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开展“诵读经典、传承文化”的竞赛活动,通过诵读古诗词等经典传统文化作品,帮助学生懂得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受益终身。
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通过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结合,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底蕴,又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做好渗透教育,为传统文化的传授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永花.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25):29-30.
[2] 王淑绵.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4):103.
[3] 杨福.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探讨[J].学周刊,2019(0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