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跨文化适应问题
2020-11-06邵燕君
邵燕君
摘 要:随着中德高校合作办学的日益增多,中德企业业务往来越来越多,德国员工到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日渐频繁。这种现象促进和影响了中德两国交流项目日益增多和成功。通过个案访谈分析,得知德国员工在华生活适应情况。此外,还将通过初步研究来分析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首先,问题的基础。这一部分阐述了文章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理论背景下,介绍了文化和跨文化适应的概念。
关键词: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研究的几个主要理论包括最早的“单位模型”;加拿大学者(Barry:197019741980)在理论渊源中被广泛接受的“二维跨文化适应模型”从社会心理层面描述了文化适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还有一些关于适应陌生文化的理论,分析了文化适应的特点、领域、过程和阶段[1]。
跨文化研究最初由帕克斯和米勒于1921年提出。戈登发展了这项研究。他们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单一的维度和方向。这是一个人们不断地从过去的文化适应主流文化的过程。然而,心理学家认为这不是一个单一维度、单一方向的过程。它既可以是同化,也可以是分离,影响因素很多[2]。
现在的西方人,是怎么看待中国这座神秘又现代的国家?本研究对一名在中国的德国雇员进行了一次开放式的英文访谈,涉及跨文化适应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一)德国员工跨文化适应调查
(1)研究与设计
(2)研究目的
本研究透过访谈探讨德国员工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调查内容涉及社会、生活适应因素。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访谈对象:Stefan先生,研究对象是一名来自德国的汽车制造业技术工程师,同时也是咨询顾问,男,43岁。
访谈目的:如何实现跨文化适应?
访谈开场语:作为一位外籍在华工作人员,在华一年,我看您已经很适应本地的生活和工作。想知道您来中国之前,做了什么准备工作?我想让您分享一下,您的经验。
访谈问题如下:
-你为什么选择来中国工作?您的动机或者目的是什么?
-你在来中国前,做了什么准备工作?比如:了解您所来中国工作的城市情况,您在公司的工作职责?
-你对在北京工作的中国人和德国的同事有什么不同的印象?
-作为一位资深的专业人士,你认为自己在华的工作是否能胜任?会不会遇到未知的挑战?
-你认为自己是一位适应能力强的人吗?
-你还有其他感受愿意分享或经历的吗?
访谈结束语:本次个案访谈就此结束,感谢您的配合。
作者用手机录制了整个访谈过程,时长18分钟左右。录音内容分为:来中国的目的;在来华之前的准备工作;对来华后,是否能适应这里的生活。所有的语音内容都转换成文字记录下来。然后交给采访对象,核实内容的真实性。作者把数据分为以下5个维度的测量。每个问题由“Ⅴ代表完全不合适”、“Ⅳ代表大部分不合适”、“Ⅲ代表最合适”、“Ⅱ代表完全合适”和“Ⅰ代表不能判断”组成。
二、分析与结果
(一)西方人对中国社会及生活适应
通过对中国生活状况的访谈显示,中德两国人,在对待休闲时光中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中国人喜欢找朋友一起吃饭聊天,茶文化,看电影等。德国人喜欢边喝咖啡边聊天,外出登山与大自然接触。德国员工在华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与德国同事、中国公司和中国同事沟通。尽管在中国遇到困难,但一些德国雇员对他们的生活条件感到满意。德国员工住房租金由中方公司提供,还有按月的生活补贴。所以,他们没有生活的经济压力。
(1)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德國在华员工愿意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工作和在德国工作是一样的,没有太大区别。根据访谈结果,满意的原因包括:
(2)中国员工努力工作,加班加点,积极跟同事和上级沟通,专注于自己的项目;
(3)与中国同事见面,语言无障碍,英语、德语可交流;
(4)中方员工工作效率高,面报告规范;
(二)不满意的原因包括:
(1)中国老板的决定,说的话一定要听从;
(2)临时取消会议,没有提前通知;
(3)开会迟到,并在开会期间接听电话,发信息;
中国文化中也有权利,也有等级之分,老板有绝对权威。会议上的任何决定都应由老板决定。打断老板的讲话是不尊重老板的行为,更不用说批评老板了。当德国人年轻的时候,他们受过平等教育。德国老板要求员工提问。因为员工对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德国人很难容忍特权。虽然德国员工面临这些困难,但德国员工表示,“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在中国工作”,可见德国员工在中国所感受到的问题不会影响他们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
(三)西方人在中国的人际交往
在中国,适应人际交往的难度也不显著。德国员工愿意与中国人交朋友,但一些德国员工也表现出在与中国人交流时遇到语言障碍和困惑。通过访谈显示,德国员工遇到的语言困难如下:
(1)汉语水平有限,表达的意思不完整,不准确;
(2)中国人发音含糊不清;
(3)当中国人和德国人用第三方语言交流时,也会产生误解;
此外,德国员工在与中国人沟通时也会遇到文化冲击。通过访谈,德国员工遇到的文化困难如下:
(4)中国人容易误解德国人的批评;
(5)虽然大多数中国人谦虚有礼,但也有傲慢的人;
(6)不同的娱乐活动;
(7)有些中国人不可信,说一套,做一套;
(四)许多中国人不能接受怀疑和批评
其原因可能在于霍夫斯泰德的“个人主义理论和集体主义”社会文化程度。“个人主义”的成员,也就是德国人,重视独立、隐私和自我。比如,在小组讨论问题时,“德国员工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会与中国员工礼貌和谐的行为相冲突”,一些中国人宁愿慌张,也不愿直接反对对方的说法[3]。
相比之下,德国的文化规范强调实用主义、坦率、法治、“个人主义”和对冲突的恐惧。而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行为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礼迂回,儒家注重法治、义务意识、社会和谐的集体主义意识”。中德文化的不同特点也影响着中德两国人民的交往方式。
另一方面是邀请和拒绝的方式和行为。”他们(中国人)不能直接、诚实地说“不”。中国人常常对对方的拒绝不直接负责任,说得清楚一点儿,他们经常说“也许”、“我会考虑”、“不清楚”、“几乎”、“不一定”、“可能”、“取决”、“下次再考虑”[4]。中国人可以直接和德国人谈事情、做事情,德国人则应该有意识的注意和去了解中国人的礼貌行为模式。这样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和尴尬。
三、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作者在2014-2015年在德国学习一年,在学习期间,作者与德国老师和同学谈及中国,发现他们对中国没有了解,甚至有些负面的印象,这种负面的印象来源于媒体,比如:电视上报告,中国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就是这些负面的事情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的感受。相比起其他亚洲国家,新加坡,泰国,印尼等,他们反而有了解,有兴趣。近5年网上数据显示,在德国有59%的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但只有36%的人,能拿到大学学位。这个数据远远低于中国的水平。相较之下,中国人更愿意去学习新事物,知识,更愿意去提高自己,与世界接轨。
四、中国和西方国家未来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为了吸收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邀请外籍专家或者资深人士来华工作,除此之外,中国公司也给来华工作的西方人,提供住宿,补发生活补贴。这对于在华工作的外籍员工,真的是太便捷了,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起初,有些外籍人士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已久,并且熟悉的家园来华工作;随着外籍人员在华工作期间,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喜爱上了中国,并在外籍朋友及家人,同事之间分享他们在华的经历,就是这些积极的分享经历,让很多西方人也逐渐愿意来中国这座神秘的国家探索和生活,感受不一样的经历。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成熟。
五、结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适应与许多因素有关。通过个案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因此,跨文化交际,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都注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尊重,我们才有机会理解,包容别人,同时自己也会觉得很舒服,很快乐,营造和谐的社会。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广,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接洽日益增多,更多Stefan先生和外籍專业人士来华工作和生活,中国的文化会被这些外籍友人传播出去,让西方更加接受中国。本个案研究只是对跨文化适应的初步探索,将来还要设计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文中.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文中.跨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于桂敏.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M].大连:大连教育学院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