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建设与实践
2020-11-06梁艳周芳
梁艳 周芳
摘 要:党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优秀党员模范作用的重要措施,是巩固和提升党建工作实际效果的有效途径,更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丰富“创先争优”活动载体,通过引领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确保党员党性坚定、忠诚干净担当,发挥优秀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为推进党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创先争优”活动;党的建设;“两学一做”
一、紧抓党建龙头,构建“创先争优”活动引领机制
(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确保方向引领
(1)坚持理论武装,提高能力素质。“创先争优”是指引党员发挥作用和追求进步的方向,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服务社会,多做贡献,需要广大师生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要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重点来抓,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把理论学习作为加强党员素质的基础工程。
(2)加强作风建设,优化教风学风。党组织优秀带动所在单位优秀,党员优秀带动身边的群众优秀。首先,基层党组织要建立“职能明晰、责任具体”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履行党建工作责任,确保各领域党建工作有人抓、能落实。其次,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严格听课制度、谈心制度和慰问帮扶制度,倾听群众意见,做勤政务实的模范;要关心师学习生活,切实为师生办实事、解难事,做为民服务的模范;党员教师要做敬业模范;要做师德模范;学生党员要做勤学善思、创新创业的模范;要做服务同学、勇于社会实践的模范。
(3)坚持务实创新,深化“创先争优”。只有注重党建、业务一起抓,党建、群建共同抓,才能带动各级组织“比、学、赶、超”,才能抓出创先争优活动的主动性和广泛性,使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与工团群众组织“创先争优”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有力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路径引领
(1)立足“岗位”引领,成就精彩事业。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工作能落实,群众看得见、好参与,“创先争优”活动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要把“创先争优”作为党员岗位建功立业的“推进器”,通过开展“践行先锋标准、岗位建功立业”等活动,引导教工党员和群众干好当前事,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一流业绩,成就一番事业。
(2)立足“争创”引领,培育先锋模范。以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为目的,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核心,以打造一支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具有积极推动力的先锋队伍为目的,在教学一线广泛开展各种竞赛,调动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动力,党组织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纳入党建工作工管理考核的重要指标中,通过深入开展“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争创活动,带动开展“先进科室”、“优秀教师”、“十佳师德标兵”、“教学能手”、“学风标兵”、“自强标兵”等系列活动,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立足“典型”引领,发挥示范效应。注重培养和挖掘典型,把先进和优秀具体化,努力形成系部有先进、身边有典型,使广大党员、群众争有榜样、创有方向。要大力选、树、宣传党组织和党员的典型事迹,特别是群众身边的典型。通過“道德讲堂”、“信息科学与工程讲堂”等平台广泛宣传,展现优秀党员的风采,分享他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师德和发奋成才的感人事迹,让先进典型看得见、立得住,使“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成为校园风尚,影响并激励广大师生敬业奉献,奋发有为。
二、坚持科学管理,构建“创先争优”活动保障机制
(一)推动“立德树人”工程,构建学习教育机制
(1)严格组织生活,完善学习制度。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党员学习制度,党委宣传部负责总体安排,各基层党委负责制定具体计划并组织落实,力求提高质量、务求实效。党支部要严格“三会一课”制度,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学习党章党规,作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依托党校平台,健全培训制度。以党校为平台,通过有计划的组织集中培训,对党员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高党员的理论修养,使党员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履职尽责、服务师生、奉献社会,切实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做表率、当先锋。
(3)注重监督考核,建立评价制度。党员理论学习情况,应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中。要建立健全理论学习的考查评价制度,通过建立指标具体、方法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奖学促学的激励措施,促进理论学习规范化管理。
(二)明确“创先争优”目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1)结合岗位实际,科学制定争创目标。“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应当有具体指标和标准,其中,应结合本单位当前面临的阶段性任务和工作实际来制定,要与落实本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基层党组织的“创先争优”标准,要依据“五好”党组织的标准来制定;党员的“创先争优”标准,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和党员“四讲四有”标准来制定。操作中,还要结合不同的岗位职责,对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使之便于贯彻落实、便于对照检查、便于考查评价。
(2)紧密联系群众,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创先争优”活动长效、常态化,要有健全的制度做保障。一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组织制度,党委委员每人负责联系若干个党支部,通过参加联系点各种活动,深入了解联系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并有针对性的指导基层党支部认真开展“争创”活动;二是建立群众监督制度,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让群众愿意看,愿意干。基层党组织通过基层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测评、设置意见箱、发放意见表、展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等途径,接受群众意见反馈,征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建议;三是建立考查评价机制,坚持群众满意的原则,通过上级点评、同级互评、群众测评等方法,强化考核监督,接受群众评判,更好的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三、弘扬时代精神,构建“创先争优”活动激励机制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构建精神激励机制
(1)加强思想引领,构筑“创先争优”活动精神力量。党组织和党员的优秀,首先体现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有无穷的精神力量,去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基层党组织要以思想建设为首要任务,把“创先争优”活动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同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党支部和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鼓励党员成立理论学习社团,通過举办微型党课竞赛、知识竞赛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学习效果,打牢思想基础,为“创先争优”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注重价值引领,营造“人人争当先锋”的氛围。“创先争优”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立足本职“创先进,争优秀”。基层党组织要围绕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并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进行表彰和奖励,努力营造“人人争先进、人人作贡献”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党组织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作用,进一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让“创先进、争优秀”的价值理念,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更好的团结凝聚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中国梦”、“工大梦”而努力奋斗。
(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情感激励机制。运用情感激励让党员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是调动党员的工作激情,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归属感的有效措施,要积极组织开展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手拉手”、“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建立党组织与党员谈心谈话制度、党委委员和党支部联系制度、党员帮扶制度,做到党组织对党员的所想所需所急,有所知、有所感、有所动、有所为。
(二)以责任奉献为导向,构筑岗位激励机制
(1)增强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全方位育人机制。立足岗位、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机制,是激励党员发挥作用、立足岗位做贡献的有效措施。通过建立“党员亮身份”制度,让党员自觉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通过组织开展“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优秀教师”评选等活动,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并通过各种评优评先、党员示范点、党员责任区等示范带动作用,使全体党员在岗位上履职尽责、苦干实干、担当做为,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2)搭建进步平台,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要建立一个人人能看见、人人能参与、人人讲奉献的进步平台,为师生提供创造成就感的机会。通过建立先进典型、先锋模范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让党员群众干得有动力有激情。
“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因此要结合实践,顺应时代特点,从丰富活动载体出发,通过引领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确保党员党性坚定、发挥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为推动党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雪梅.构建学习型党组织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J].改革与开放,2018(14).
[2] 曾铮.高校网络舆论场冲突与融合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4] 何旭明,屈林岩.学习型党组织视野下学习内涵的新界定[J].湖湘论坛,2017(1).
作者简介:梁艳(1982- ),女,河南漯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周芳(1963- ),女,河南安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