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文化传承,寻求教育创新
2020-11-06成立君
成立君
【摘要】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区域文化全球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为更多的民族和国度所关注。要想夯实文化基础,提升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借势文化传承,寻求教育创新”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教育创新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很多社会问题的发生归根到底不在于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而是在于人们概念认知当中对文化礼仪的忽视。教育是推动民族前行和进步的重要条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国际范围内不同地域、国度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教育当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一度被人们所忽视、所遗忘,所废弃。传统文化的不断延续和推广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弘扬;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更需要传统文化作为底蕴的支撑和帮扶。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借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教育和文化之间更为有效的融合和共同进步。
一、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地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往往存在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存在于延绵至今的道德体系建设当中,既是民族的瑰宝,更是当代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将蕴含着诚实笃信、公正无私、温良恭俭、见利思义、爱国爱家、见义勇为等意志品质的内容融入到一切教育过程中,在各教育阶段,推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地。
素质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而在所谓全面发展的概念构成中,一个颇为重要的信息就是个体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由此可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多弥补了素质教育所需的人文基础部分,为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资源。在我国无论是学前教育抑或是高等教育,无论是文史类学科,抑或是自然科学类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可以借鉴资源,捕捉信息,让看似枯燥的教育内容折射出更为耀眼的魅力,推动文化和教育之间的有效整合。
二、积极构建传统文化课程,探求优秀文化的现代空间
教育行为以各种教学过程和课程构建而得以实现,在致力于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就必须注重积极构建与之相关的课程,推进其在现代社会的有力折射。毕竟传统文化当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有所汲取、有所选择,才能更为有效地构筑优秀的现代文化传播空间。
第一,创新文化教育课程的实施方式,打破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形态,引入音乐表演、故事演讲等授课形式,让传统文化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魅力。
第二,推崇集体教育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即在发挥集体教育作用的同时,更发挥学习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能够在较为宽松的氛围内不断自我提升,提高道德修养。
第三,注重传统学科课程和独立课程之间的相互整合,如传统文化的资源、信息和內容和义务教育中语数外、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是音乐美术之间的整合。
三、传承文化精髓,推进现代文化载体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教育载体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甚至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义务教育形态,彰显出足够的生命力和现代气息。只是在推进现代文化载体建设、推进文化和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这样几方面原则:
第一,全新的文化载体必须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充分认识,不能出现任何价值观方面的错误以及有悖历史的内容。
第二,全新的文化载体要与时代高度契合,要面向年轻一代传递经典的历史文化和道德典故,传递符合当下的价值观;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载体折射,使之能够为更多人所接受、所感知、所学习。
第三,关注校内外教育的有效结合,即在重视传统各个阶段校园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对校外文化教育载体的构建。通过构建传统文化德育基地、国学课堂等集教育和娱乐于一体的形态,实现校内外教育的优势互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
四、寓教于乐,寓教于师
笔者认为在当下的社会形势下,要想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不能忽视教育的重要执行者——教师个人作用的发挥,要加强对其的培训,创新教育模式,更不断更新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形式。
第一,注重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其纳入到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发展规划当中。在组建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的过程中,将其作为重要的人才选择标准,进行吸纳优秀人才的。
第二,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尤其是备课、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
第三,要注重培养教师个体的教育创新和传统文化整合能力,通过创新课堂、创新教育模式、吸纳全新的教育载体,让传统文化在教育环节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为更多的学习者所感知。
总而言之,推进文化和教育之间的融合,是如今借势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形式的一种突破和创举。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者抑或是教育的行动者,都必须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探寻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能够把传统文化更好地贯穿到教育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实现现代教育的形态革新。
参考文献:
[1]刘鹏芳,王志坚.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发展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03)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