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主题下科学区的创设
2020-11-06罗曼
罗曼
【关键词】环境;材料;兴趣;尊重幼儿
一、无人问津的科探馆
在《工具乐园》博物主题开展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进入科探馆的幼儿越来越少。我们进行了教学化展示和个别指导,但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什么我们准备了同样丰富的材料,幼儿在烹饪馆和美妆馆玩得乐此不疲,科探馆却无人问津呢?什么样的科探馆才吸引幼儿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材料和环境背后隐藏的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二、材料投放存在问题
(一)内容设置多由教师决定
起初科探馆设计的几个实验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幼儿为什么要去做这个实验?是对磁铁、浮力产生好奇希望了解,还是想知道某个物体究竟有多长、多重?这些实验是否提高了幼儿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答案不是肯定的,那么幼儿只是在完成某件特定的任务而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而我们安排的这几个实验只能让幼儿体验特定的知识性原理,这个原理怎么服务于生活,幼儿一时不得而知,也不符合我们想让幼儿能形成自觉的科学思维习惯的目标。
(二)表格设计和使用欠缺可持续性
科探馆的记录表是由教师设计制作的,幼儿的记录过程比较封闭,缺少开放性,也缺少了可持续性,更像在做一道固定的习题。《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中用“主动学习”描述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如果儿童仅仅被告知某事,反映思维真正发生改变的学习就不会发生。表格設计需要儿童亲自去尝试,在一次次设计、修改中完善,使表格成为儿童在科学区实验时的良好支架。
(三)材料没有起到间接指导作用
我们发现科探馆的几个实验操作过程相对比较简单,材料较局限,多倾向于高结构材料,幼儿没有深入探究的空间,几个实验之间也不存在联系。如何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深入?这些都可以通过材料实现对幼儿的指导。利用材料间接指导幼儿,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
三、探究吸引幼儿的“原动力”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梳理、分析,我们对科探馆进行了大改造,一个崭新的科探馆孕育而生。
(一)环境和材料具有情境性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了幼儿的主动性,“情境”赋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意义。具有情境性的游戏材料能自然而然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材料所隐含的教育目标。我们把科探馆打造成一个“玩具修理站”,里面分类摆放了各种工具。“玩具待修区”里有幼儿送来修理的“坏”玩具。“修理车间”是幼儿的“工作场所”,修好的玩具被整齐摆放在“提货区”。幼儿抱着修理玩具的目的走进这个区,修什么根据兴趣和能力挑选,怎么修便考验脑力、创意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支持儿童自主设计记录表
记录表是为儿童游戏进行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刻意地给他人展示过程性资料,讲究实用性。记录单使工作更有条理化。于是,幼儿设计了一张开放式的记录表。记录下修理玩具的标签、大致问题、修理进度和结果。记录的内容不需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我们的要求只有一点:自己能看懂就行,如果别人也能看懂就更好了。
(三)材料具有明确的操作步骤
相对复杂的操作材料和比较完善的游戏规则更能得到幼儿的喜欢。我们只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些材料,操作步骤在游戏过程中由材料去引导。南京师范大学大张俊教授在讲座《区域活动中的科学学习》中指出: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必须是有作用的,有很强的指向性、明确性。材料起到了让幼儿自检、帮助和暗示的作用。
四、幼儿的喜好是材料调整的风向标
新环境的创设和新材料的投入给幼儿带来了新的体验。在新的科探馆游戏中,幼儿的表现又为教师提供了进一步调整区域材料的灵感。换好电池的小汽车看上去有点破旧,有人提议给它洗一洗,喷个漆。于是,我们又开辟了“清洗美容区”,在“宝地”里增添了水桶、手套、刷子、颜料等用来给玩具清洗换装,幼儿还用薯片桶和木块给小汽车搭起了车道、高架桥,玩得不亦乐乎。《纲要》强调了要“尊重幼儿”,包括尊重幼儿的想法。幼儿的想法天马行空,创意无边,只有随时观察幼儿,捕捉信息,才能进行有效调整,给他们创造一个更适宜探究的环境。如此一来,我们形成了“投放材料—观察幼儿反馈—调整材料”的良性循环。
在科学区的创设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观察儿童、倾听儿童,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主体,为儿童计划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在兴趣的基础上,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有助于科学探索的环境,创设充满“吸引力”的科学区,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习惯,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获得新经验、新知识,体验发现的乐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