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与历史课堂的深度融合
2020-11-06安亮
【摘要】本文论述多媒体技术与历史课堂深度融合的策略,提出以激趣导入、破重化难、渗透德育、优化课堂结构等教学建议,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历史课堂 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133-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全方位、多层次的变革。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手段,实现备课信息多元化、教学过程直观化、学生学习自主化,促进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一、激趣导入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你讲我听”,且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对学生来说相距久远,学生难以在头脑中想象和再现。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动画、影音资料等创设情境,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之感,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剪辑片段,展示唐朝热闹的元宵节和繁盛的东市、西市,繁华的长安城展现在学生眼前。声像并茂的视频,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来到盛唐,直观地感受到了盛唐景象。可见,多媒体技术把课本、历史知识与学生有机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积极思考,激活深层思维。
二、破重化难
历史知识庞杂,而教材由于受篇幅限制,常常将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一笔带过,教师在短短40分钟课堂时间内也难以全面讲述。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课堂,既革新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又能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的有效应用,将历史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地展现出来;把典型历史现象从繁琐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来;把难以掌握的历史发展规律综合总结出来,从而突破重、难点,厘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文《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展示材料,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逐步形成学习思路,理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从而轻松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又如,学习“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呈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史料,让学生联系史料梳理思维、分析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教学,能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渗透德育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历史课程具有发展学生思想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线观看故宫博物院的古文物、珍藏品,学生不由得发出声声赞叹;课堂上,教师播放与“四大发明”有关的纪录片,学生为古代先进的中国而赞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讲到中国近代史时,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甲午》等经典影片,学生为苦难的中国而悲痛,爱国之情自然迸发。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以直观形象的特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自然而然获得情感熏陶,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这样教学,既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四、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场所,课堂结构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师生能否顺利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历史具有连续性,历史知识具有条理性,一节课45分钟,时间少、教学知识量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留出充足的时间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激活历史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微课进行教学。微课内容包括官渡之战形势图、赤壁之战形势图、三国鼎立形势图,有关三国时期历史的电影资料(如“官渡之战”的精彩片段),还有曹操、诸葛亮、孙权等人物画像,引导学生立足丰富的历史故事,充分激发想象力,增强历史知识的识记效果。微课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深刻体会历史知识探究的乐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五、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符合学生实际
在初中歷史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师要注意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而不是多多益善;要把握好尺度,避免给人眼花缭乱之感,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学生思维流于表面,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还应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二)材料的选择要有典型性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且多途径涌现的知识繁多而内容芜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任何素材的引用、课件的制作都要求精选典型材料,做到突出教学重难点,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服务。比如教学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爱国主义教育是本节课重要的情感教育目标,教师精选“致远号舰长邓世昌率领全舰士兵撞向日军‘吉野号,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直面历史情景,这比教师对史实的简单陈述更具冲击力,学生从中感受主人公的爱国之情,由此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多媒体技术是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教师要明确其辅助手段的定位,与其他教学手段相配合。多媒体技术有优势,也有劣势,大量视频、图画素材的使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学生对历史知识重难点的关注。如有的课件使用了六七十张图片、三四个视频,还有音乐片段等,导致整堂课令学生目不暇接,沉溺于感官刺激,学习目标被弱化。因此,教师使用多媒体配合讲授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精简完成课堂教学。例如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理论性较强,课堂应以教师讲授为主,配以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以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道路的形成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但前途是光明的”这一知识点。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增加了课堂信息的传递通道,同时丰富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更好地打造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当然,多媒体技术是辅助教学手段,它能锦上添花,却不能代替教学,教师应注意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进一步促进多媒体技术与历史课堂的全面融合,达成为学科服务、为育人服务的目的。
作者简介:安亮(1974— ),山东新泰市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初中历史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