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体验“实证过程”
2020-11-06李泳昆
【摘要】本文为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开展“我是小小文物收藏家”“与国宝对话”“深入研究出土文物”“我是小小文物仿造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体验“实证过程”,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关键词】史料实证 青铜器 司母戊鼎 甲骨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057-03
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学习,新课标明确规定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在当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挖掘史料,重视史料价值。本文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为例,通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出土的历史文物青铜器与甲骨文,再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考订史料,最终体验完整的“实证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辨析史料,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故历史学习离不开史料,有对应的史料才会有鲜活的历史。
《青铜器與甲骨文》一课讲述青铜器与甲骨文有着丰富的出土文物资料,这些出土的历史文物属于实物史料,是原始史料,是第一手资料,是看得见的历史,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各个时期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可以提供具体、形象、直观的历史信息,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对出土文物开展研讨活动,可以训练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归纳概况等多方面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素养。基于此,笔者设计了“我是小小文物收藏家”“我是小小文物仿造师”等活动环节,让学生收集青铜器、甲骨文的资料,并进行观察研究,仿制甲骨文。通过体验探究,知道课本上的结论是怎么得来的。以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探寻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标与学情分析
课标对这一课的要求是:了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据此,笔者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如何通过出土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来了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历史学习的第5课,此时他们对历史学习是新鲜的,对历史学习方法是陌生的。在学生最初接触历史的时候,教师要引导他们把遥远抽象的事情和具体的文物建立连接关系,建立起“以物证史”“史料实证”的学习观,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本课讲述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是凝固的历史,是我们的国宝。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这些出土的国宝或多或少有一些耳闻,但极少有机会目睹,所以对它们是充满好奇的。结合课标要求以及学情,笔者设计“我是小小文物收藏家”“我是小小文物仿造师”“与国宝对话”等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收集青铜器和甲骨文资料,再观察、研究、分析这些国宝,感悟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观念和重证据的历史意识,提升自身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通过出土的青铜器和甲骨文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归纳、概括的学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青铜器的种类、用途及相关礼乐制度;知道甲骨文是已发现古代文字中最早的文字。
难点:如何通过出土文物来了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五、教学设计流程
【导入】播放《如果国宝会说话》视频:嘀~嘀~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我们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些文物是历史研究的实物史料。实物史料又称第一手资料,是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通过对这些出土历史文物进行研究,可以佐证文字记载,可以让大家具体、形象、直观、真实地感受历史、了解历史。
【新课教学】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
1.学生活动:我是小小文物收藏家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种青铜器图片及相关文字信息,内容包括青铜器名称、出土朝代、出土地点、用途功能四大项,并用一句话概括该青铜器特点。
(2)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或制作成PPT进行展示。展示后引导学生归纳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一般可划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车马器、农具与工具、货币、玺印、度量衡器、铜镜、杂器等12大类,用途涉及生活各个方面。
(3)从青铜器了解西周的礼乐制度。以鼎的功能演变为例,认识青铜器功能由食器等生活器具发展到礼器,成为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青铜器功能变化产生的影响。结合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见下图)和考古发现成果,认识周朝“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列鼎的使用和鼎簋相配制度。由此知道周朝礼器使用制度的森严,主要是对礼器的规格和数量有明确规定。这种不同等级不能随意混通使用的制度,称为礼乐制度。它是周朝的重要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本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原则,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搜集、筛选和整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索和创新,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证由史来”的意识。
2.与国宝对话
(1)课件展示各角度的司母戊鼎图片,并配上司母戊鼎的重量、长宽高、出土地点等文字资料。
(2)学生仔细观察后,提问引导他们畅所欲言:我在司母戊鼎看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
(3)观看视频《司母戊鼎》中关于鼎的制作片段,由此认识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人们能够铸造出刻画有精美图案的大型器物,得出我国青铜器制作技术高超的结论。
设计意图:课堂呈现具有立体感和直观性特点的历史文物,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跨越时空界限,通过想象重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拓展了学习的宽度,又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3.深入研究出土文物
(1)科学鉴定资料: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中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铜84.77%、含锡11.64%、含铅2.79%。古文献《周礼·考工记》记载了我国古代创制的六种不同铜锡比例的合金成分配比,称之为“六齐”。“齐”即“剂”,指混合物及其配方。现代科学鉴定成分结果与《周礼·考工记》中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详见下表)
[合金名称 含铜比例 含锡比例 钟鼎之齐 5∕6 1/6 斧斤之齐 4/5 1/5 戈戬之齐 3/4 1/4 大刃之齐 2/3 1/3 削杀矢之齐 3/5 2/5 鉴燧之齐 1/2 1/2 ]
(2)文字研究:青铜器上刻铸的文字称“金文”“钟鼎文”“铭文”。
课件展示:利簋及铭文。铭文内容为“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与《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相印证。为商周断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证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相互印证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了解合金的科学配比和青铜器上的文字,進一步认识商周青铜制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甲骨文
1.学生活动:我是小小文物仿造师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甲骨文图片及相关文字信息,内容包括: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出土的地点和甲骨文记录的内容;参考收集的资料运用兽骨和龟甲进行甲骨文仿制。
(2)课堂上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仿制的甲骨文进行展示。展示讨论后,归纳得出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经研究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设计意图:利用仿制历史文物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历史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时空隧道,在仿制文物实践中体验触摸历史带来的乐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通过对史料的收集、辨析、认知,让学生从中提取出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考证据,体会实证精神。
2.与国宝对话
(1)展示甲骨文文字图片,播放视频《商人的一天》。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片与视频中的甲骨文文字,认识甲骨文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最后总结出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物资料的观察研究,训练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历史学家是如何总结出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的。
【结束】播放《如果国宝会说话》视频:嘀~嘀~国宝留言持续更新,请注意查收——
历史文物可以真实地告诉我们那段消失的历史,还有更多的国宝等待我们去发现、探究、保护,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六、教学体会
历史泛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对历史的了解研究是以史料为依据,故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是研究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史料与历史教学密不可分,是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素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精神,教师要重视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更要重视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本节课通过“我是小小文物收藏家”“我是小小文物仿造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接触出土的历史文物,了解文物身上的故事,探究传递的历史信息,体验史料实证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逐渐树立史料实证精神。学生在收集、整理、展示信息过程中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习得历史学习方法,教师对学生精彩表现的肯定赞许,将大大地激励学生今后的历史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想培养好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需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只有教师做到熟悉史料,才能运用好史料,以及带领学生更好地探究史料、学习历史。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广西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研究”(课题编号:2018JD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泳昆(1977— ),女,广东台山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编 黄健清)